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國共內戰中,哪座城市打下來最費勁?
濟南,錦州,還是南京?
不不,都不是。
答案是——閻錫山的老巢,太原。
1948年秋,八萬革命軍將十萬國民黨軍圍在太原。10月5日,太原戰役打響。可是打了一個多月,發現傷亡太大:這仗打不下去了。
從11月13日起,革命軍不得不停止攻擊,一邊圍城一邊休整,與城內的國民黨軍對峙。這一對峙就是五個月。
等到1949年4月20日,渡江戰役都開始了,太原戰役才重燃戰火。這次打了4天打下來。
另一邊幾乎同時開打的南京,打了不到3天就搞定了。
為什麼打老蔣的南京摧枯拉朽,打閻老西的太原卻前前後後耗了半年呢?這其華夏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敵我實力對比都是可以左右戰場勝負的因素。
今天最愛君就跟大家聊聊,這太原戰役的反派主角:
閻錫山和他的晉綏軍。
▲《亮劍》劇照,劇中楚雲飛就是晉綏軍系。
01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短短兩個月內,十五個省宣布獨立。而在這十五個省裡,北方省份只有兩個:一個是陜西,另一個便是山西。
▲ 山西、陜西是辛亥革命北方僅存的兩個果實。
山西離北京那麼近,北洋軍就在一邊兒候著。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搞事情,取得起義成功,這多虧了山西新軍,而功勞最大的人,非閻錫山莫屬。
閻錫山,1883年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是個地地道道的山西人。
7歲的時候,閻錫山被送到私塾。雖然學習刻苦努力,熟讀四書五經,但閻錫山同學有點「偏科」:神煩八股文。晚年閻錫山回憶少年求學往事時,曾感嘆:
「假如把作八股文的精神用於研究物質科學,其成效不知有多少倍。」
於是在16歲結婚後不久,閻錫山便放棄了私塾的學問,轉而跟著老爹經商。
經商的日子是辛苦而充實的,閻錫山聰明用心,也懂應酬,生意做起來很順手。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閻錫山的老爹投機失敗,父子倆欠了一屁股債,為了躲債不得不背井離鄉。
這一年,是1900,閻錫山17歲。
庚子國變,清政府慘敗於列強。痛定思痛,自1901年起,「新政」在古老的中華帝國陸續實施開來。在山西,先是成立了山西武備學堂,次年又建立了山西新軍。
素有弘願,「欲有補時艱,有濟國危」的閻錫山遂棄商從戎,報考了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成就優異的閻錫山被學堂公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
1905年,在日本東京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同盟會成立了。
▲ 1905年,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深感清政府腐敗無能、「誤國太甚」的閻錫山便在東京秘密加入了同盟會,成為革命黨的一員。
1909年閻錫山回國,恰逢山西新軍改制:全省總共一個混成協(旅),即暫編陸軍第43協,下轄步兵兩標(團),即第85、86標。閻錫山任第86標標統,直接掌握了軍隊。
在閻錫山的活躍下,整個山西新軍幾乎成了革命黨的天下。在太原首義成功後,閻錫山毫無懸念地被推薦為山西都督。
自此這「山西王」的帽子,閻錫山一戴,就戴了38年。
02
「槍桿子裡出政權。」
要守住頭上的王冠,就必須有一支能夠配得上這王冠的軍隊。初創時期的晉綏軍,家底只有當年晚清山西新軍的一協二標,7000人的兵力而已。
然而擴軍不是一揮而就的事,不可能一下子就將萬把精銳之師給搞出來。所以閻錫山就從能做的做起,一點一點地改善晉綏軍的面貌。
最突出的一點是,閻錫山特別重視軍事教育。
1912年末,閻錫山成立了將校研究所,主要研究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問題。
1915年,閻錫山成立軍事教育團,招收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和從軍隊挑選出來計程車兵進行培訓。
正如蔣介石的嫡系來自黃埔軍校一樣,閻錫山晉綏軍中的嫡系幹部正來自於軍事教育團。
▲ 黃埔軍校,蔣介石嫡系所出。
1918年,閻錫山成立「學兵團幹部訓練隊」,專門培訓軍隊下級幹部,一年後發展成「學兵團」。這個機構不僅教軍事課,還學國文、英文、算術、歷史、地理等。可以說是很厲害了。
除此之外,汽車培訓、炮兵騎兵培訓、後勤培訓都有,甚至還有培養晉綏軍航空人才的「山西航空學校」。在民國的各路軍閥中,閻錫山的晉綏軍的文化水平,那是相當高。
隨著底子不斷增厚,從1917年起,閻錫山先後三次,穩步擴充晉綏軍。
第一次擴軍前後擴了6年。完成擴軍的晉綏軍總兵力2萬人左右。
第二次擴軍自1925年起,至1927年。此時的閻錫山在軍閥混戰中撈到了綏遠,晉綏軍中的「綏」便從這個時候後加了進去。
這次擴軍,不僅擴充了已有兵力,還收編了許多原馮玉祥西北軍舊部,如韓復榘、石友三、陳希聖等。完成擴充的晉綏軍有17個師,兵力漲到了13萬,跺跺腳,華北顫三顫。
▲ 華夏大戰之前的國內形勢,粉色區域為閻錫山所控制。
1928年,廣州國民政府北伐取得勝利,形式上統一了北方。閻錫山也搭了順風車,不僅控制了河北、察霍爾,連京津也收入囊中。地盤大了,自然需要更多的軍隊來把守。於是自1929年起閻錫山開始第三次擴軍,到華夏大戰前,晉綏軍已是擁兵20萬的勁旅雄師。
03
能把晉綏軍這買賣做到這麼大,沒有錢是不行的。
與其他軍閥只顧撒錢買兵不同,閻錫山本人不僅能治軍打仗,也是治理民生的好手,是山西省的「模範省長」。在他的張羅下,山西一省的經濟和社會,在戰火滔天的軍閥混戰時期,不得不說是一股清流。
1917年,晉綏軍擴軍。不像別的軍閥擴軍是為了幹仗,此時的閻錫山明確提出「保境安民」,聲稱:
「晉軍不出省一步。」
在四分五裂的軍閥時期,閻錫山這種保守的政策讓山西獲得了寶貴的和平,經濟得以發展。
閻錫香吉士理山西,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其一是修路。
都說要想富,先修路。
1919年起,山西三年大旱。閻錫山發現山西省內公路太少,質量又差,造成救災困難,在沒有充足道路網的情況下去防止救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於是閻錫山決定修路,派兵修路。
在廣大軍民的努力下,山西的公路裡程達到一千多公里。到1929年為止,幾乎每個行政區都有汽車路同太原連接。據美國人唐納德·季林的記載:
「在1929年中國西北部遭受旱災時,山西人民比鄰省人民所受苦難少得多,因為閻錫山的公路使‘模範省’救濟當局很容易地和方便地進入絕大多數遭災地區。」
▲ 1921年,山西的一條公路竣工
另一件事是重視農業和農村。
閻錫山曾提出「六政三事」。
六政即水利、種樹、蠶桑、禁煙、天足、剪發;
三事即種棉、造林、畜牧。
禁煙、天足、剪發是革除舊俗,水利、種樹、蠶桑、種棉、造林、畜牧皆指農業。
在鄉村,閻錫山提倡「村本政治」,推行「村民自治」「土地村公有」「按勞分配」。以致閻錫香吉士理下的山西鄉村,制造了一批中農群體。山西的農村便在亂世穩定了下來。
第三件便是山西教育的發展。
據《山西現行政治綱要》記述,閻錫山兼任省長以來,「兩年內教育經費增加四倍」。1918年通過的「山西逐年教育進行計劃案」,是山西史上前所未有的、既龐雜又繁瑣的教育進行計劃,由此開始興建學校,普及教育。
據統計,到1921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小學校500所,在校學生約近五萬。
20年代初,山西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70%以上。
經濟社會發展起來了,晉綏軍的軍工也隨之而起。
1920年,閻錫山整合太原的軍事工業,成立「山西軍人工業實習廠」,即後來赫赫有名的太原兵工廠。
至1930年華夏大戰之前,太原兵工廠每月可產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機槍15挺,沖鋒槍900支,炮彈1.5萬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
▲ 太原兵工廠
與當時國內另外兩大兵工廠瀋陽兵工廠、漢陽兵工廠相比,太原兵工廠無論是現代化程度還是規模上都是佼佼者。
04
從1911年的7000人,到1930年的20萬。閻錫山挾山西一省之力,能將晉綏軍拉扯到這樣的規模,除了治軍有方、治省有方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站隊沒站錯。
可以說,從閻錫山踏入軍隊的第一刻起,至1930年晉綏軍雄霸華北,閻錫山走的每一步都順應時局。
1905年,以清軍學員身份留學日本的他加入同盟會,站在了革命一邊。
1911年,辛亥革命中,他在太原舉起義旗,是革命功臣。
1912年,袁世凱上臺,閻錫山看到局勢向北洋傾斜,便屢次三番向袁世凱示好。
▲ 袁世凱稱帝
南京臨時政府堅持讓袁世凱南下就職,但袁世凱不願成行,閻錫山便聲稱「以形勢論,以事實論,以對內對外論」都該在北京就職,附和袁世凱,博取袁的好感。後來,閻錫山更是直接退出國民黨,倒向袁世凱一方。
袁世凱將要稱帝的時候,閻錫山又是送錢又是勸進,要求「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請袁世凱「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
袁世凱稱帝後,護國戰爭爆發。面對南方護國軍,閻錫山聲稱:
「滇黔等省竟以少數地方二三首領擅立政府,私舉總統,實屬破壞大局,不顧國家。」
種種獻媚的事一件接一件,閻錫山擼得袁世凱舒舒服服的。因而在袁世凱時期,閻錫山這個出自同盟會的軍人,穩坐山西不倒。
袁世凱之後,閻錫山又站在段祺瑞一方,在「府院之爭」時又化身反對帝制的幹將,派兵討伐張勛的「辮子軍」。1917年,閻錫山被段祺瑞正式任命為山西省省長。名利雙收,坐穩了山西王。
▲ 府院之爭,張勛復辟。
正是由於長期主政山西,晉綏軍才得以在閻錫山的操辦下快速發展,而閻錫山也通過建設晉綏軍,進一步培植自己的嫡系勢力。
在晉綏軍的將領中,閻錫山的「老家人」占了大部分。比如趙戴文、楊愛源、趙承綬、王靖國、南桂馨和李服膺等幾乎是清一色的五臺系(定襄系)。
由於閻錫山認為家鄉人比較靠得住,所以只要你會說一口五臺話,一半的官職就有了保障,因此五臺方言基本成了當時山西軍政人員的官話。當時民謠說:
「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挎。」
晉綏軍中,除了五臺老家人,再就是山西其他縣籍的將領,最出名的是傅作義,山西榮河人。
1930年華夏大戰,此時的閻錫山已與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並稱「四大軍閥」,以晉綏軍的戰力為後盾,成為左右中國時局的力量之一。
▲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05
1930年,美國《時代》雜誌曾這樣評價閻錫山:
「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盡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
關於自己的「成績」,閻錫山也頗為自得。他曾經不失自豪地聲稱「在中國會走日本路線的,只有我閻錫山一個人。」將自己的政績歸到「日本路線」裡。
然而最終將閻錫山和他的晉綏軍拉下水的,正是日本人。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閻錫山曾一度抱有「保境安民」的幻想,只要日軍不進入山西就好……
太原一戰,晉綏軍一敗塗地。
眼看著自己經營多年的地盤被日本人搶走,閻錫山無可奈何。而一邊是一直想吃掉他的蔣介石,另一邊是政治上讓他不放心的共產黨。閻錫山戲稱自己「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
▲ 閻錫山(1883-1960)
整個抗日戰爭,閻錫山先後六次與日軍接觸,私下勾結,約定「反共」。抗戰結束後,閻錫山又將一部分日本降兵收編。至此,晉綏軍中竟也有日本兵!
國共內戰時期,閻錫山在山西的政治,遠不如軍閥割據時期,各種弊政頻出,大失民心。失去了民眾支持的晉綏軍,變成了無源之水,在黃土高原上只能作困獸鬥。
太原戰役中的晉綏軍,是閻錫山苦心經營山西近四十年,精心培育起來的最後的「忠誠官兵」。
▲ 傅作義(1895-1974)
1949年1月,已經脫離晉綏軍體系的傅作義集團,在平津戰役中起義,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4月,太原戰役再度打響,改編後的傅作義兵隊參加了此次戰役,一場晉綏軍之間的廝殺,以太原解放而告終。
閻錫山則在城破前飛到南京,全身而退,或者說「僅以身免」。
1949年4月29日,晉綏軍的最後一個據點,大同,宣告解放。
晉綏軍成為歷史。
閻錫山,則在解放前去了臺灣:
餘生再也沒回山西。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記得隨手點個在看以示鼓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