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一民族英雄寧死不降,死後棺材被加上3條鐵鏈,15年後才入土為安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英雄的結局大多是悲涼的,尤其是在戰爭中失敗的人。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在這場戰爭結束的時候寧死不降,最後和兩名部下一起自殺身亡。當時的英媒在報紙上這樣寫著:「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比生命更寶貴」。這句話透露出來的意思不由得讓人深思,中國地大物博,人力物力雄厚。在家門口被一個彈丸之國吊打,自詡為天朝大國的清政府,請問你的臉疼麼?威海衛失守,北洋水師投降,丁汝昌和他的兩名部下用自己的生命挺起了清朝已經彎下的脊梁。日本明治維新之後,開始瘋狂的擴充軍事力量,他們崇尚武士道精神,渴望戰場,時時在準備侵略。

原創
            一民族英雄寧死不降,死後棺材被加上3條鐵鏈,15年後才入土為安 歷史 第1張

一海之隔的中國成了他們的目標,趁中國不備,迅速發起甲午戰爭。兩軍最開始在鴨綠江交火,日本軍艦瞄準了「定遠號」,對它進行猛烈的攻擊。主將丁汝昌在這場攻擊中受傷,一時之間北洋水師群龍無首,軍心大亂。達到目的的日軍,又開始把戰火對向其他戰艦,又有五艘戰艦被擊沉。這個時候北洋水師主力尚存,但李鴻章卻命水師撤退到威海衛。日軍如入無人之地,在接下來很快占領了旅順、大連,然後包圍了北洋水師最後的防禦地威海衛。1895年1月20號這天,日軍集中火力向南北炮樓開火,戰爭很激烈,鎮守在摩天嶺的清朝陸軍損失慘重。除了劉公島,其餘諸地均被日軍占領。丁汝昌率領北洋水師剩餘部隊駐紮在這座孤島之上,一邊抵抗日軍愈來愈猛烈的攻擊,一邊等待救援。

原創
            一民族英雄寧死不降,死後棺材被加上3條鐵鏈,15年後才入土為安 歷史 第2張

三天之後,當時的日本海軍司令給丁汝昌寫了一封勸降信。他在信中著重寫了兩個國家的主管人,對本國軍事是否重視。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也是事實。在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把發展軍事力量當成一件最重要也是最神聖的事,他們自發的給軍隊捐錢,用來購買戰艦。而中國呢,慈禧太后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為舒適,花費大量的錢財修建圓明園。名義上的光緒皇帝沒有實權,對慈禧的行為不敢置喙。這樣一來留給北洋水師的錢就很不多了,軍費被克扣,據說北洋水師的士兵兩年都沒有發過薪水了。這樣一對比,日軍帶著天皇的期望,民眾的期待,精良的裝備,清軍則被政府遺忘了。這樣明顯的區別,甲午戰爭的失敗似乎也在預料之中。

原創
            一民族英雄寧死不降,死後棺材被加上3條鐵鏈,15年後才入土為安 歷史 第3張

清政府終究還是放棄了北洋水師,苦等援軍不到,彈盡糧絕,他們選擇了投降。民族英雄丁汝昌寧死不降,自殺殉國。人一旦去世,身後事都是由活著的人說了算。雖然丁汝昌留下了遺書,寫了戰爭失敗的原因,但最後所有的責任還是推到了不會為自己辯解的死人身上。光緒帝下令抄了丁汝昌的家,死後棺材被加上3條鐵鏈,不許下葬。直到15年後才入土為安,丁汝昌為國家費盡了所有的心血,卻換來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清朝,被打敗也是注定的,慢慢滅亡也是必然的。筆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在於人。當時的清政府雖然腐敗,但經濟實力還是有的,單茶葉一項的進出口貿易收入就很可觀。

原創
            一民族英雄寧死不降,死後棺材被加上3條鐵鏈,15年後才入土為安 歷史 第4張

北洋艦隊被稱為亞洲第一艦隊是有些道理的,艦隊里的軍艦購買於英國,功能強大,數量足夠。日本天皇與民同苦,省吃儉用,終於買的起戰艦,在數量上卻比不了中國。這樣看來,其實硬件條件日本還是比不過中國的。但戰爭的關鍵是人才,丁汝昌雖然有報國之心,但卻沒有指揮全局的才能。他是淮軍將領,以他先前的經驗指揮不了新式的海軍,指揮是他的短處。李鴻章之所以幫助丁汝昌坐上北洋水師提督的位置,是因為他們同屬一系,是淮軍將領。以他們的交情,丁汝昌是絕對不會背叛李鴻章的,是李鴻章掌控北洋水軍最好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