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1張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2張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3張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2772,閱讀時間:約7分鐘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4張

歷史提問

明末軍隊大批量裝備的三眼銃,到底是「禮炮」還是「殺敵神器」?

答:在明末花樣繁多的火器裡,誕生於明朝嘉靖年間的三眼銃,確實是「紅了很久」的一款裝備。比如1959年經典老電影《林則徐》裡,出任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到任廣州時,當地官員就命人用三眼銃施放禮炮,給這位不久後的禁煙英雄,好好助了助興。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5張

不過,放在真實的明末戰爭史上,這電影裡「火光燦爛」的三眼銃「禮炮」,卻一度是大明軍隊裡的硬核裝備。特別是在抗擊後金(清軍)八旗的遼東戰場上,號稱明末精銳的遼東軍隊,就大量裝備三眼銃。比如遼東督師孫承宗麾下火力生猛的「車營」裡,每支25人的「步隊」,配備6支三眼銃。每支25騎的「騎隊」,配備10支三眼銃。而在其最精銳的「前鋒後勁營」,全營三千騎兵的規模,配備888支三眼銃。公認的「主戰火器」。

而在清朝人繪制的《滿文老檔》裡,三眼銃也是標準的「熟臉」。比如《滿文老檔》裡還原薩爾滸血戰的《諸王破康應乾營戰圖》裡,就有手持三眼銃的明軍士兵,浴血硬杠八旗鐵騎的畫面,堪稱那一系列「明亡清興」戰爭裡,無比生動的寫照。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6張

如此「受歡迎」,是不是因為三眼銃威力很大?這款全長350到450毫米之間,口徑約15毫米的單兵火器,放在各類野史小說裡,威力常被演繹得神乎其神。但要對照真實的歷史,卻得無奈的說一句:真不是。

比如三眼銃誕生伊始的16世紀下半葉,同時代的一代戰神戚繼光,就曾精確點評過各類火器的性能。要論戰場上射程遠威力大,那要首推「力能洞甲」的鳥銃。別管是步戰還是騎戰,單兵火器就是「唯鳥銃為利器」,吊打一切同類裝備。至於三眼銃?那是「號炮必用三眼銃」,也就是打個信號彈,跟清朝人拿三眼銃「放禮炮」的操作,簡直不謀而合。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7張

戚繼光為何如此「小看」三眼銃?明代科技寶典《天工開物》,也展現了三眼銃實錘的殺傷力:三五十步裡可以打鳥,再遠就沒咒念了。反而看人家鳥銃,八十步外還能擊穿雙層濕棉被,差距真心有點大。明末科學家徐光啟的《兵機要訣》更精確概括了三眼銃的毛病:「膛短無力,又難取準」。那真是殺傷力又小,準頭也不靈。

看過這類吐槽,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手持三眼銃的遼東明軍,跟八旗的火器兵對轟,都被轟得七零八落,對抗裝甲防護嚴密的八旗步騎兵,更是打不透人家的甲胄,甚至哪怕「兵發槍炮如雨雪,」對方也「進擊無一死者。」實在是這傳說中的「神器」三眼銃,除了響聲大能打信號外,其他方面都不給力啊。

那如此不給力的裝備,明末時為何卻突然風靡了?難道大明朝真沒好槍?恰恰相反,明末的最後半世紀,恰恰是明朝「軍工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別說「又遠又毒」的鳥銃,17世紀明朝就研發出了「自生火銃」燧發槍,歐洲先進的西班牙Musket火槍,即明朝人所說的「斑鳩腳銃」,也被明王朝引入進來。另外諸如「魯密銃」「迅雷銃」等改裝火器,也是琳瑯滿目,隨便選一款,都是「世界先進水平」。

至於早就公認為「五倍於弓矢」的戰場神器鳥銃?那早在戚繼光拿著三眼銃打信號彈的年月裡,就被戚繼光實現了批量裝備:戚繼光晚年苦心編練的薊鎮七大車營,每輛戰車配屬的20名士兵,至少要裝備四支鳥銃。每15000人規模的步騎兵部隊,裝備鳥銃也在1620支左右,齊射戰術更爐火純青。就是憑這兇悍的火力,戚家軍在隆慶至萬歷年間一度吊打四方,打得昔日兇橫的韃靼部落,跑來痛哭流涕求投降。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8張

可以說,無論是先進火槍的引進與研發,還是戰略戰術的訓練與執行,明末的「軍事人員」,既不缺理念,更不缺經驗。但既然如此,晚明的軍隊卻為何無視一切「世界先進槍械」,死抱著三眼銃不撒手呢?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三眼銃」自己的可愛之處,別看有那麼多缺陷,可三眼銃畢竟能在距敵三四十步的距離上連射或齊射,打完了還能直接當冷兵器與敵死磕,著實簡單粗暴好使。對付防護裝備有限的韃靼遊騎或倭寇士兵,也確實在有效攻擊距離上有奇效。當然,對付「升級」了的對手,那就倆說了。

更重要的原因,戚繼光的恩師唐順之就一語中的:鳥銃是厲害,可這玩意不好造啊。放在手工業發達的江南地區,造出來的鳥銃當然個頂個靠譜。但放在其他地方,可就兩說了。明朝中後期,「兵仗局」等火器制造單位,早已腐敗不堪,工匠水平也一代代退化。嘉靖年間京城工匠造出來的鳥銃,全都是「其煉鑄既苦惡,而又無能用之者。」簡直就是殘次廢品。卻讓鳥銃的「口碑」,倒霉「背了鍋」。

而到了十七世紀時,明王朝的火器生產,更是退化到更加無底線。發往各地的常規火器,都常見殘次品紮堆。鳥銃這類高技術含量的火器,當然不是想造就造,也就是「技術含量低」的三眼銃,造起來比較保險。萬歷三十七年,明王朝曾巡查京營,發現這理論上應該裝備最精良的部隊,火器大都朽壞不堪,連戰車的擋板都腐爛掉。兵部職方司郎中徐鑾因此建議明王朝訓練「三千鳥銃兵」,結果也不了了之——鳥銃?造的出來嘛。

而且這「生產退化」的鍋,也絕不能工匠來背,其實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如萬歷晚年時,明朝傑出軍工專家趙士禎,成功研發出殺傷力強大的「魯密銃」,然後興奮上書萬歷帝請求批量制造。這消息傳出來,明朝工部兵部各級官員,立刻成了聞著味的老鼠,紛紛蜂擁而來。結果萬歷撥了三萬兩銀子經費後,各級官員就開始扯皮,扯皮到「造槍」計劃不了了之,一條槍沒造出來,三萬兩銀子少了一萬四千兩,帳本都「意外」沒了。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9張

看過如此鬧劇就知道,明軍能批量裝備好槍,那才是見了鬼,有三眼銃就不錯了。

更重要的原因,當年戚繼光更是悲憤吐槽:「北卒坌而不耐煩」。也就是士兵嫌用起來麻煩,不願用。事實也確是如此:鳥銃雖然強悍,但鳥銃的開火和戰術,都是繁瑣的軍事操典,必須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才能形成殺傷力。但「嚴格訓練」這事兒,對於明末的大多數軍隊來說,簡直是個笑話,也就是良心軍隊戚家軍能做到。至於其他軍隊?還是簡單粗暴的三眼銃好用。

甚至,到了關乎明朝國運的「薩爾滸大戰」時,參戰的十萬明軍,火器都大量缺失,如《滿文老檔》裡記錄的那樣,士兵能用的,基本就是三眼銃。而且以明朝許多官員的怒斥,軍隊的操練「襲其形似」,也就是擺隊列裝樣子,以明朝官員何棟如的嘲笑說,明軍的「名將」們,也都是「恃其弓馬技藝」,毫無火器戰術理念。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10張

到了風雨飄搖的崇禎年間,也晚明悍將盧象升的嘆息說,哪怕是精兵,有時候在校場上站一會,就有「僵而仆者」,士兵們「饑寒逼體」,肚子都吃不飽怎麼打仗?這還是明末的「精銳」部隊。軍制敗壞到這地步,這樣的軍隊,別說用三眼銃,就是一人給一挺機關槍,這大明,也得亡啊。

一根三眼銃,或許更像一支「試紙」,測出那看上去繁華的晚明,一身觸目驚心的毛病。

參考資料:《明史》、《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思想》、李夢陽《明帝國滅亡真是因沒進口西班牙重型火繩槍而打不穿清軍鎧甲?》、鷹揚銃手《話說棉甲真的能防彈?》、飛龍刀八重櫻《鳥銃與三眼銃誰強誰弱—聽聽戚繼光怎麼說的》、周維強《明代戰車研究》

往日文章回顧: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這處奇葩情節,到底是「抹黑清朝」?還是「嚴重美化」?

劉裕為什麼要將司馬懿的後人滅族?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歷史 第11張

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