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1張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2張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3張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3259,閱讀時間:約9分鐘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4張

歷史提問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答:比起野史演義裡,那些或「征戰殺伐」或「算無遺策」的「三國歷史」來,下面這些記錄於煌煌史料,看似「不起眼」的三國時代經濟文化甚至中外交流的「冷知識」,卻都有著發人深思的意義。

一、孫權見過羅馬人

雖說東漢年間時,中國就與遠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中國史料裡的「大秦」)實現了遣使往來,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傳統的「絲綢之路」一度慘遭隔絕,曾火熱的對外交往也消停下來。可東吳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卻瞧了一出「西洋景」:一個漢語名叫「秦論」的羅馬商人,誤打誤撞來到了東吳治下的交趾郡,然後又被當地地方官送到了建業(南京),得到了孫權的熱情接待,除了熱情交談,還贈送了不少厚禮。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5張

堂堂的「吳侯」,幾年後的「吳大帝」,怎麼對一個普通的「洋商」這麼看重?難道只為了瞧新鮮?這其中,卻藏著當時的孫權,乃至東吳政權,一個堅定的發展戰略:拓展海洋。

比起北方強大的曹魏政權來,東吳的人口經濟,都是絕對劣勢。特別是治下的東南大地,當時還是荒蠻一片。但東吳的造船業,卻也是當時天下共知的絕對優勢。特別是東吳的海船,當時可以做到「長二十餘丈,高去水二三丈……載六七百人」。堪稱東亞海域裡的巨無霸。

憑著這強大技術,孫權也大膽出手,多次拓展海洋航線。除了曾遠航遼東聯絡公孫家族,差點打了曹魏「悶棍」外,東吳的船隊還一路向西,以朱應、康泰為使節造訪東南亞各國,十年間拜訪「百數十國」。東南亞各國紛紛「遣使奉貢」。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6張

這一系列大規模的航海行動,也帶來超越歷史的意義:漢代時以徐聞港為主要港口的貿易航線,被東吳時代連通內地水域的廣州港取代,中國的海上絲綢路線,也從此拓展得更遠,從廣州出海的船舶,可以一路經行泰國馬來等地,直達到紅海海域。東吳太守萬震的《南州異物志》裡記載,三國時代時,波斯天竺等國的商船,就已造訪東吳的港口。

這條以廣州港為起點的「通海夷道」,此後歷經魏晉南北朝的更迭,卻持續通航世界,為接下來的歷代王朝,實實在在賺了上千年的錢。更見證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開拓海洋的進取精神,亦是中國傳統文化裡,不該忘的精髓。

二、曹魏強國靠「挖溝」

曹操早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時,歷經戰亂的北方十室九空,開局景象「窮得剩破碗」。但待到魏蜀吳三足鼎峙時,曹魏王朝的經濟水平,對比蜀吳卻是壓倒性優勢。為何會如此強大?一個低調的強國大招,就是「成於漕運」,也就是靠「挖溝」——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7張

在整個三國時代裡,從曹操「挾天子」到曹魏立國的歲月,其北方的水利工程量,帳面數字就無比震撼:其見諸於史料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二十八項之多。既有對「芍坡」「成國渠」「天井堰」等原有水利工程的維護整修,更有「引黃通洛」「利漕渠」等新型水利工程。整個曹魏時代,論對水利的建設,堪稱不惜血本。

這其中的許多工程,更改變了北方的經濟交通國界,典型「利漕渠」,建安十八年(213)年,已是「魏公」的曹操,引漳水與安陽河白溝相通,是為「利漕渠」。

這條史料裡著墨不多的河道,卻叫他的國都鄴都,瞬間地位扶搖直上——從鄴都經「利漕渠」出發,向南經黃河可直達江淮,向北經新河可直達遼東。一條「水渠」,就把原本「割裂」的北方水系,順利連接起來,曹魏對北方大地的掌控,也更得心應手。比如多年後「司馬懿平遼東」時,為何能順利狂飆突進?這條轉運暢通的「水渠」,就是幕後英雄。

單看這條水渠,就知當年曹操,治國何等費盡心血。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8張

而擁有這條「水渠」的鄴都,也就成了接下來的數百年裡,中國北方公認的「黃金樞紐」。為何後趙冉魏北齊北周等政權,都會與鄴都有莫大的關聯?一條「利漕渠」,亦是背後助力;也印證著「水利強國」的硬道理。

三、諸葛亮的「財富通道」

「諸葛亮治蜀漢」時代,「平南戰役」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酣戰。「七擒七縱」的故事更在野史裡長期流傳。那為何當年面對內憂外患的諸葛亮,要堅持以穩打穩紮的方式徹底平定南方動亂?這不止關乎著蜀漢的安全,更關乎著一條「財富通道」的穩定:蜀身毒道。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9張

蜀身毒道,是兩漢王朝留給蜀漢政權的「重要遺產」。西漢「張騫通西域」時,身在中亞的張騫,就驚訝的發現,當地市場上竟有蜀地特產的蜀布。經詢問得知,這是印度和中亞的商販,經「蜀身毒道」販來。1936年阿富汗喀布爾亞歷山大城挖掘時,亦從遺址裡挖掘出大量中國戰國時代的絲織品。以相幹學者推算,這同樣是經「蜀身毒道」運來。

也正是從「張騫通西域」後,神秘的「蜀身毒道」,也令一代代漢朝君臣魂牽夢繞。直到東漢永平十二年(西元69年),東漢王朝在雲南保山設立永昌郡,這條「蜀身毒道」,才徹底被漢王朝掌控,並經過多年開鑿建設,演變成了「五尺道」「靈關道」「永昌道」三條主要線路。它從成都出發,一路經行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十多個州縣,從騰沖進入緬甸抵達印度大陸,中國的絲綢等產品,從此沿著這條道路大量銷售出去。

而對於諸葛亮治下的蜀漢政權來說,「蜀身毒道」當然更有重量級意義:蜀漢政權地小人少,最重要的「生財之道」就是蜀繡。為了發展蜀繡生產,諸葛亮專門在成都設立「錦官」,官營的蜀繡工人,總數多達七萬六千人。蜀繡貿易更成了蜀漢政權的財政來源,以諸葛亮的話說「決敵之資,唯仰錦耳」。但蜀繡的「外銷」,自然也是關鍵。於是這條「蜀身毒道」,對蜀漢王朝的意義,自然無比重要。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10張

也正是蜀漢政權時代,隨著「蜀身毒道」貿易的火熱,蜀漢國都「錦官城」成都,也成了西南重要的「國際化都市」,以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裡的形容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甚至,這往來熱鬧的「蜀身毒道」,更不因蜀漢政權的謝幕而結束。以《魏書》記載,曹魏滅亡蜀漢後,羅馬使節也同樣從先從海路來到緬甸,然後經行「蜀身毒道」抵達洛陽。

崇山峻嶺間的這條「蜀身毒道」,亦堪稱東西方交往史上的一座橋。

四、三國的茶難喝,鴨子決定三國走勢

說了那麼多「基建」「外交」「商業」大事兒,最後聊聊三國的生活「冷知識」。

曾有一段時間,「穿越回三國」劇情的小說很火,可真要有哪位「三國迷」穿越回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三國年代的吃喝問題。某些三國的「特產」,真不是現代人能「享受」得了,比如喝茶。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11張

三國年間,中國人「喝茶」的風氣,也漸漸從西南向各地鋪展。比如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飲宴上,就常見茶水做飲料。但那時的茶,都是采的野生茶樹葉,然後「搗末置瓷器中」,還要加上蔥薑橘子皮薄荷葉各種佐料,這才煮出來「茶水」。至於味道?唐朝人陸羽的《茶經》裡有精確形容:「斯溝渠間棄水耳」。香噴噴喝茶的感覺?還得等好幾百年呢。

倒是三國時代的一些遊戲,放今天大有新鮮感。比如「鬥鴨」。比起現代人熟悉的鬥雞來,三國年間的「鬥鴨」也生猛。往往都是春江水暖時,雙方的鴨子在水中「赴洪波以奮擊」,平靜的水面上頓時殺出一片「驚濤駭浪」。三國年間時,達官權貴家都修有「鬥鴨池」,斥巨資養彪悍鴨子。不在「鬥鴨池」裡贏幾場,貴族圈裡都沒臉見人。比如孫權的寶貝兒子孫慮,就因酷愛鬥鴨,被東吳名將陸遜一頓臭罵。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12張

甚至這麼個火熱時尚,還影響到三國一樁「外交大事」:西元221年,蜀漢昭烈帝劉備大舉伐吳,北邊「看熱鬧」的魏文帝曹丕也趁火打劫,朝孫權索取「鬥鴨」。雖然東吳群臣們憤怒表示,曹丕這要求忒荒唐。但焦頭爛額的孫權,還是咬牙答應了下來。上好的「鬥鴨」,安定了曹丕那一邊,也給接下來劉備吃血虧的「夷陵之戰」埋了伏筆。

小小「鬥鴨」,也確是這一段大事件裡,一個別樣的註腳。卻也堪稱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那個亂世裡,豪門權貴們的奢靡百態。

參考資料:王奎、譚良嘯《三國時期的科學技術》、桑希臣《藍色誘惑:中國海洋開拓簡史》、卞洪登《絲綢之路考》、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江玉祥《再論中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古代中國西南絲綢之路簡論》。張經緯《博物館裡的極簡中國史》、袁金琥《古代的鬥鴨習俗》

往日文章精選:

明朝為何能「賺走世界三分之一白銀」?《三言二拍》裡的「發財奇事」告訴你

從王士性到徐霞客:明代文人為何對科學考察遊情有獨鐘?

三國中有哪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冷知識? 歷史 第13張

有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