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1張

古時傳說,年本是傷人害畜的猛獸,天神為了防止它禍害人間,把它關在深山老林,只是到年終才把它放一次風。人們為了防災避害,於臘月三十晚關門閉戶,挑燈守歲。燃放爆竹,張貼桃符,以嚇退年怪。原是防年,後來竟然演變成過年即過春節,由此可見我們先民豁然達觀的生活態度和想像豐富的創造精神。其實,科學的解釋應該是,年只是個時間的概念。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年由「禾」和「人」組成,象形為禾下收割或頭頂稻禾之狀。年終歲首,人們盡情享受豐年的喜悅,祈禱來年的豐收。親友聚會,飲食娛樂,遂成為盛大的節日,並衍生出許多繁復而又精彩的節日習俗。從臘月初八到元宵節的這個時段被稱為過年,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大年。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2張

守歲圖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3張

臘八

先民為報答上天的饋贈,舉行一種名為臘的祭禮。「 臘,歲終祭百神之名。」此俗起源於夏周,周朝始稱「 大臘」,秦漢時盛為流行,至南北朝時,臘日才確立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大儺、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古代瘟疫鬼作祟,禍害人間。此鬼雖然兇猛,可卻最怕赤豆。先民們找到了它的這個軟肋,便在這一天以赤豆打鬼,邊打邊喊:「 儺! 儺!」「 村人擊細腰鼓、戴胡頭及金剛力士以逐疫。」(《荊楚歲時記》)本是民間用以驅瘟禳疫的大儺,後來逐漸被遊藝娛樂化,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4張

臘八粥

臘八食粥來源於佛教,佛祖釋迦摩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暈倒在地。一牧女以雜糧和野果熬成粥將其救醒,而這一天就是臘月初八,佛教徒把它稱之為「佛成道節」。由此,每到這一天,佛寺煮五味粥供佛和分贈檀越施主。在宋代,臘八粥已在京都(河南開封)的官員中流行。到了明代,臘八粥走入千家萬戶,風靡全國。這一節俗除了品味各種雜糧外,也含有教人珍惜米糧,勿暴殄天物的積極意義。到了近現代,更賦予它養生頤年的健康作用。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3張

祭灶

時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被稱為過小年。至於被祭者灶神為哪路神仙,歷來說法不一。《太平禦覽》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淮南子·氾應訓》則稱:「炎帝作火官,死為灶神。」許慎在《五經異義》中,又以顓頊之子祝融為灶神,等等。

至於灶神的性別也是說法不一,《荊楚歲時記》說,灶神「 姓蘇名吉利」,且還有夫人,「 姓王名博頰」。應劭的《風俗通》卻認為灶神是一「老嫗」。司馬彪所註《莊子》也認為灶神是個女的,但不是老嫗,而是「著赤衣,狀如美女。」《酉陽雜俎》也把灶神界定為男神,「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晦日(每月三十日)上天,白人罪惡。」所謂灶神每月上天向玉帝告人間罪惡,起源於西漢《淮南萬畢術》:「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6張

祭灶神

民間為了讓灶神在向玉帝打小報告時,說好不說壞,盡量粉飾,以保合家平安,於是有了祭灶之俗。最初,這種活動每月舉行一次。漸漸的,人們也不堪其煩而改為每年一次,定在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此俗從周秦以來,由簡而繁,衍化發展,到了宋明已經蔚為大觀。祭灶儀式中的供品有香蠟、紅燭、灶馬、草料、清茶、棗、柿餅、核桃、糖、糖餅和酒等。送灶神時,把灶馬焚燒於門外,再把稻草末和青豆撒向屋頂,算作給灶馬載神上天的草料。到了臘月三十,家家戶戶再把新灶神貼上,算是接灶神,至此祭灶活動方算結束。

佛教傳入後,這一節俗又添加了焚化由僧尼抄送施主的灶經的內容,祝祀之外又有了驅禳的色彩。整個接送灶活動儀式,女眷不得參加,有所謂「 男不拜月,女不送灶」的說法。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3張

除夕

農歷臘月三十是為除夕。「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禦筵。」(唐·杜審言)可見無論是皇家宮闈,還是民間百姓,都要在這一天守夜不眠,辭舊迎新。「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唐·杜甫)「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唐·孟浩然)這就是《風土記》所說:「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當日要祭拜祖宗,是為請祖宗。是時,牆上掛祖宗的畫像,或者台子上供祖宗的牌位,焚香燃燭,獻上供果。一家長幼依次行禮跪拜。禮畢,合家才濟濟一堂,歡聲笑語,入席吃年夜飯。

年夜飯是很有講究的,是一年之中的重頭戲。餐桌上除四碗八碟的豐盛菜肴外,還要有餛飩,取其「 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要有餃子,意為「更歲交子」;要有長壽面,意為長命百歲。吃飯時不得舀湯淘飯,忌諱年內出門遇風雨。除了主食,還有許多副食,並都賦予一定的寓意。如,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年高)。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8張

年夜飯

席間或席後,長輩要向晚輩未成年人分送錢幣,是為壓歲錢,也有等小孩入眠後,悄悄把壓歲錢塞在他的枕頭下面。此俗也與驅邪求祥,避兇祈福的信仰有關。歲者年也,倘有年鬼傷害,可以錢相壓,以保一年的逢兇化吉,平平安安。這當然是一個迷信。壓歲錢習俗亙古不變,終究是長輩對晚輩祝福的一種形式。

相傳古代東海的一座山上有棵桃樹,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他們能吞噬百鬼,為鬼怪所懼怕。百姓們取來桃木,把二神畫於板上,然後懸於門戶,是為桃符。後蜀末代皇帝孟昶對桃符稍作變動,不畫二神,而是寫上了吉利的聯語:「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為大陸的第一副春聯。後來桃木為紅紙所替代。到了宋代此風流行。明太祖朱元璋尤喜對聯,正式命名為春聯。春聯分上下兩聯,須字數相同,平仄相協,對仗工整,詞性相當。其形式多樣,精美別致,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3張

春節

古人最初以立春為春節,《後漢書·楊震傳》:「又無冬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這里的春節其實就是立春,因為古代的傳統節日多與農事相聯。漢武帝時才以正月初一為歲首,是為春節之始。古時的春節有很多稱謂,如元日、元旦、元朔、正朝、新春、新正等。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有喜慶氣氛的節日。

正月初一,晨起首先燃放鞭炮(俗稱旺鞭),然後開正門,是為「放開門炮」。隨後向歷書所定的喜神方向行走,叫「兜喜神方」,亦稱「迎年」,此俗似已不在。接著,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長拜賀新年,並向親戚鄰里拜年致賀。這天依然免不了要祭祀天地灶神和祖宗,用除夕夜備下的糯米粉做成粉團,擺上供桌,取意「團團圓圓」。煮粉團時可別忘了往灶膛內添加芝麻桿,取意「節節高」。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10張

拜年

春節期間的言語很有講究。如過年食用的菜肴和食品都要冠以吉利的名詞,以示喜慶。早晨泡茶時,注意要在碗蓋上放一個橄欖,是為「 元寶」。黃豆芽要改稱「 如意」。炒青菜時要喚「 親親熱熱」。每食必有魚頭,可僅略下筷而並不真的食用,名謂「 餘頭」和「 吃剩有餘」。江南的習俗則是於臘月三十備下一碗紅燒鯽魚,節日期間也就象徵性地端出,一直要到正月初七或者元宵節方可食用,謂之「年年有餘」。吃魚時不得翻轉魚身,忌諱乘船時會有翻船之虞。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11張

除了這些,春節期間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不許哭泣,不許詛咒,不許掃地,不許乞火,不許汲水,不許傾水。除夕時已把米預先淘洗乾淨,以合家一升,再加天地和家畜各一升,俗稱「萬年糧」。還有不許做工勞力等。

最讓人翹首期待和應接不暇的就是「吃年酒」,又稱「吃春酒」。人們一年到頭忙於生計,往往疏於交往,而春節卻有充裕的時間。於是,親戚朋友相邀宴飲,為的是互通音訊,聯絡情感。推杯換盞,笑語盈盈。這樣的春酒,有時甚至延續一個正月。年內,新婚夫婦要在初三到嶽父家拜年赴席。嶽父母要傾其所能,盛情款待,俗稱「吃初三」,民間有「吃煞新女婿,餓煞老姑父」的俗諺。

到了初五,年節的高潮多少有些回落。大小商鋪開始營業,因為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商家都虔誠地恭迎財神,期望來年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當然,年節活動並沒有結束。「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BMW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長長的年節又再掀高潮。過了元宵節,年節這才徐徐落下了帷幕。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12張

作者:張家康

編輯:王富聰段妍妍

文史e家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13張

從臘八到春節的民間習俗 歷史 第14張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請關注

博愛扶貧雲商城

那家網/蘇寧易購

黔貨出山,我們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