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時,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說:「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我們有生之年不會看到它們再次被點亮。」
1918年,一戰以德國及其友邦戰敗收場。歐洲人目睹這一憂傷的預言變成了悲涼的事實。一戰期間,全世界動員的軍隊共約有6200萬人,死亡人數是人類此前所有戰爭中最多的。凡爾登戰役中,法國和德國死亡計程車兵人數達到97.6萬;索姆河戰役中,傷亡總數達到121.92萬。到一戰結束時,傷亡人數達到駭人聽聞的3800萬:1700多萬人死亡,2000多萬人受傷。在1700萬死者中,約有700萬平民。
一戰重塑了世界秩序,也重塑了許多人的認知。在1914年之前,絕大多數歐洲人都以自己的國家為傲,深信歐洲的價值觀。斯蒂芬·茨威格在回憶錄《昨日的世界》中寫道,歐洲人生活在一個絕對安全的黃金時代,沒人想發動戰爭、革命或叛亂。
一戰毀掉了這種自信。
圖:義大利媒體1914年刊登的一戰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插畫。
一、「十四點計劃」與新世界秩序
1919 年 1 月,戰勝國在巴黎召開會議,討論與戰敗國的和約條款,與持久和平所需的條件。
巴黎和會一共邀請了 32 個國家以及幾個民族的代表參加,4 個與會大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推進了會議成果的達成,它們的代表被稱為「四巨頭」——英國首相 大衛·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義大利首相維托裡奧·奧蘭多 和美國總統威爾遜。
圖:參加巴黎和會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左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左三)、美國總統威爾遜(右一),引自Wikimedia Commons。
歐洲歷史上曾多次舉辦過和平會議,但這次規模最大。來自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外交官、律師和經濟學家等,在 6 個月的時間裡一起研究制定新世界秩序的計劃。歷史學家瑪格麗特·麥克米倫寫道:1919 年,巴黎是世界的首都,那裡的和平締造者掌握著世界上最大的權力。
這次和會標誌著歐洲時代結束,美國作為一個決心塑造國際關係的大國登上了世界舞臺。作為打敗德國的協約國的成員,日本在這次會議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與歐洲強國坐在同一張談判桌上的不僅有幫助它們贏得這場戰爭的國家,還有許多新國家,它們從此擁有獨立的地位和權利,對新世界秩序產生影響。英國的白人自治領,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和南非都是在這時從大英帝國獨立出來,獲得了代表權。甚至印度也獲得了這一權利,但印度在會議之後並沒有真正獲得自治權。中國也派出代表團參會,結束了隔絕於國際事務之外的傳統。巴西和幾個拉丁美洲國家在歷史上第一次派出代表參加國際會議。愛爾蘭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越南人,這些抱負遠大的民族都派出了代表參加巴黎和會。
1918 年 12 月,美國威爾遜總統的歐洲之旅開創了新歷史。首先,他是第一位在任期間前往歐洲的美國總統;更重要的是,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一個非歐洲的大國決定由歐洲國家發起的戰爭的和約條款。從那時起,美國在國際上被公認為最重要的全球調停人之一。在離開華盛頓前,威爾遜總統向美國國會發表演講,闡述了著名的十四點計劃,他認為這是實現和平的基礎。其中一些要點對國際關係影響很大:禁止秘密外交;平時和戰時海上航行絕對自由;清除經濟壁壘,促進自由貿易;殖民應考慮到「有關人群的利益」。最後,十四點計劃還提議建立一個國際聯盟,負責維護世界和平,確保所有國家的獨立地位。
圖:美國總統威爾遜,引自美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協約國毫無爭議地接受了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以及他在大會上的領導地位。這不僅是承認美國幫他們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也認識到並承認了一個事實:在這場戰爭之後,歐洲不再具備統治世界的能力和道德力量。在前線發生了那樣的屠殺之後,歐洲人再也無法自信地談論他們在世界上的文明使命,與美國分享這一使命的時候到了——畢竟美國也是歐洲文明的一個分支。
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標誌著舊世界秩序被判正法刑,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被清算,英國、法國和日本是受益方。作為侵略者,德國需要支付高額賠款,但一直沒有全額償付。亨利·基辛格曾點評說,這個條約既懲罰過嚴,沒有調節的餘地,又過於寬容,不能阻止德國死灰復燃。
德意志帝國覆滅,在領土方面,最大的受益者是英國。德屬東非和德屬西非都被並入大英帝國,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英國連通開普敦和開羅的帝國夢想變成了現實。
奧斯曼帝國解體讓英國和法國受益匪淺。英國的目標是控制靠近蘇伊士運河的巴勒斯坦以及石油資源豐富的摩蘇爾地區,因為那時石油已經很重要。法國則把目光投向了黎巴嫩和敘利亞。
批評歐洲介入中東事務的人士,經常引用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之間的一段對話,在對話中,雙方輕松友好地分配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好吧,」克列孟梭說,「我們現在討論什麼?」
「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勞合·喬治回答道。
克列孟梭:「告訴我你想要什麼。」
勞合·喬治:「我想要摩蘇爾。」
克列孟梭:「它是你的了。還要哪裡 ?」
勞合·喬治:「我還想要耶路撒冷。」
隨後,勞合·喬治承諾將支持法國對黎巴嫩海岸和敘利亞內陸地區的控制權,而且摩蘇爾的石油,法國也有一份。
二、埋下中東沖突的隱患
巴黎和會期間,一大爭端根源是解放阿拉伯世界。
1916年6月8日,阿拉伯世界的領袖、麥加的侯賽因·伊本·阿裡領導了一場反抗奧斯曼帝國的起義,目標是把阿拉伯人從土耳其人的統治中解放出來,侯賽因·伊本·阿裡宣布自己為阿拉伯王國的國王。牛津大學的考古學家T.E.勞倫斯,即「阿拉伯的勞倫斯」,在這次起義中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
勞倫斯精通阿拉伯語,曾在中東地區做過考古學家。1914年,他被英國情報機構招募,因為英國決定支持這次起義,勞倫斯負責聯繫起義的領導人。在幾次軍事行動中,勞倫斯扮演了近乎英雄的角色,滿懷熱忱地支持阿拉伯民族主義大業,成為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傳奇人物。他不僅是阿拉伯人最好的歐洲朋友,也是歐洲的忠實使節。
圖:阿拉伯的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
阿拉伯的勞倫斯為阿拉伯人在1918年攻占大馬士革做出了突出貢獻,阿拉伯起義至此達到高潮。在勞倫斯的構想中,大馬士革將成為新阿拉伯王國的首都,他也曾這樣承諾阿拉伯的領導人。但是,英國和法國卻另有打算,這讓他感到失望和尷尬。1920年3月,侯賽因·伊本·阿裡的兒子費薩爾被宣布為敘利亞國王,但在短短一個月之後,他就被法國軍隊驅逐。在法國的監督下,敘利亞共和國不久之後宣告成立。黎巴嫩是法國建立的另一個共和國。英國則更傾向於在新殖民地建立君主立憲制政權。
一戰結束後,侯賽因·伊本·阿裡的大阿拉伯帝國夢破滅了,因為協約國隻願意承認他是漢志王國的國王。為了補償他,英國政府大力支持哈希姆王朝在該地區的利益,讓他的兒子阿卜杜拉做外約旦的國王、費薩爾做伊拉克的國王。戰爭結束時,英國人把外約旦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形成「外約旦酋長國」,由阿卜杜拉統治。阿布杜拉很傳統,但比他父親更有遠見,也更務實,他是第一個採用君主立憲制的阿拉伯領導人。
英國一手創建了伊拉克王國,英國人希望此舉能同時滿足阿拉伯的民族主義希望和哈希姆王朝的野心,並捍衛英國的利益。於是,在歷史上因為地理和歷史因素一直分離的民族,被統一到一個國家裡,人口約一半是阿拉伯人,其餘是庫爾德人和亞述人。他們中有大約一半人是什葉派穆斯林,但是掌管這個國家的精英卻是遜尼派穆斯林。費薩爾在阿拉伯起義中表現出非凡的領導才能,成為統治伊拉克的國王。在這個國家成立後不久,這裡就發現了巨大的油田。盡管費薩爾努力將所有伊拉克人都團結在君主立憲制政權下,但是由於內部動蕩不定,這個政權最終在1958年的一場政變中垮臺。這僅僅是伊拉克問題的開始。
在英國的中東領地,巴勒斯坦的沖突最為突出。1917年,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承諾英國將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歡欣鼓舞,因為他們清楚,有英國的支持,猶太人的復國夢一定會實現。但是阿拉伯人卻認為受到了欺辱,一個歐洲大國提出在一個地方建立一個國家,卻不考慮居住在那裡的大多數人的意願。漢志王國國王拒絕接受《凡爾賽和約》,以示抗議。
就這樣,世界上最難解決的沖突播下了種子。
圖:《貝爾福宣言》
在奧斯曼帝國的解體過程中,也發生了許多沖突。希臘總理埃萊夫塞裡奧斯·韋尼澤洛斯,決心把希臘的邊界擴張到君士坦丁堡和整個小亞細亞,收復近3000年前古希臘曾經擁有的沿海地區。法國和英國都有古希臘情節,所以支持希臘的主張。這也是為了使歐洲和基督教世界一雪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攻陷的歷史恥辱。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署《色佛爾條約》,通過了大希臘的構想以及其他歷史性決定,例如建立亞美尼亞國家和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所有這些決定都將占據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土耳其人的國家會變成安納托利亞地區的一個小國。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條約遭到土耳其人的反對和抗議,為了抵制協約國清算奧斯曼帝國的決定,土耳其獨立戰爭爆發,土耳其民族運動應時而生。凱末爾將軍率領土耳其軍隊,以非凡的軍事才能成功擊敗了法國、希臘和亞美尼亞聯軍。國際社會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土耳其人重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事實。
然而,成立於1923年的土耳其共和國並不想恢復舊時的奧斯曼帝國,而是要變成一個現代歐洲國家。土耳其不再受東方和伊斯蘭主義的影響,開始接受歐洲和西方文化。引導這一非同尋常的變革的正是凱末爾,他後來被稱為阿塔圖爾克,在土耳其語中的意思是「土耳其之父」。凱末爾有一雙銳利的藍眼睛,總是穿著西裝,不僅是現代世俗土耳其的象徵,也是所有希望接受歐洲文化、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的榜樣。
圖:「土耳其之父」凱末爾
凱末爾革命始於1919年,穆罕默德六世被廢黜後,延續了5個世紀的奧斯曼帝國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西式共和國。伊斯蘭法庭被關閉,哈裡發王權被廢止,凱末爾政府以瑞士民法典為藍本,制定了土耳其民法典。現代歐洲服裝取代了伊斯蘭傳統著裝。土耳其的孩子們學習用拉丁字母書寫,而不用阿拉伯語。到1938年凱末爾去世時,土耳其的文化和社會已經顯著歐化。
三、在東方也播下了憤怒的種子
《凡爾賽和約》讓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也經歷了重大變化。
這個區域的大贏家無疑是日本。由西園寺公望代表的日本,是巴黎和會上實力排名第五的國家,與會的其他大國十分清楚日本在亞洲地區的貢獻,決意鞏固日本在遠東地區的主導地位。因此,日本代表團要求擁有德屬太平洋島嶼以及中國山東半島的主權。
中國也認為自己為協約國取勝做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民國陸征祥外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前往巴黎,他們希望,作為大國的盟友,中國的領土主權可以得到承認。陸征祥要求歐洲帝國停止入侵中國,廢除與中國簽訂的領土租賃協議,基於威爾遜十四點計劃中的民族自決原則,中國代表團堅決反對日本對山東的主張。
圖: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陸征祥
該獎勵中國還是日本?巴黎和會上的大國顯然選擇了後者。它們認為,從戰爭爆發的那一刻起,日本就是協約國的忠實盟友,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已經是一個強國。所以,犧牲德國和中國的利益,予以日本擴張的權利名正言順,而中國在當時還是一個積弱不振、四分五裂的國家。巴黎和會的結果令中國極為憤怒。中國代表團沒有簽署《凡爾賽和約》就離開了巴黎。中國民眾對政府極度失望,對西方羞辱中國極度憤慨,國內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遊行。
日本代表團還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了種族平等條款,要求在《國際聯盟盟約》中加入這個條款,宣布所有種族都平等。這個善意的提議看似特別有利於殖民地,卻是日本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提出的,日本希望憑借這一條,獲得和歐洲大國及美國一樣的地位,被平等對待。
但是,在1919年談種族平等引發了很大爭議,包括「四巨頭」在內的許多人都不認同這一觀點。澳洲和紐西蘭也堅決反對日本的這個提議,擔心日本會以此為借口,擴張到它們的勢力範圍,成為日本向它們地盤移民的正當理由。最終,該條款並未被納入《國際聯盟盟約》。日本代表團對此感到很失望,認為雖然日本為新國際秩序做出了貢獻,但仍然被大國輕視。為表達抗議,日本代表團當即離開巴黎。巴黎和會的這次決議使日本人心生怨恨,導致一戰後日本民族主義抬頭,日本政府從此拒絕與西方合作。
四、法西斯的興起也與一戰有關
種族間的仇恨,在一戰中制造了大量受害者,一些國家被控訴推行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行動。在奧斯曼帝國,有100多萬亞美尼亞人喪生於土耳其人驅逐亞美尼亞人的政策;俄國大肆迫害猶太人,從前奧匈帝國的部分族群也難逃厄運。
糟糕的是,停戰協議並未能結束歐洲的暴力沖突。一戰結束後,歐洲大陸有幾個地方依然沖突不斷,其中最血腥殘暴的地方是俄國。內戰持續了5年之久,死亡人數難以統計,據計算,死於前線作戰、處決和蔓延全國的饑荒的有300多萬人,還有大量人口失蹤。在這場沖突結束後,約700萬名俄國孤兒流落街頭。
在1914年前,絕大多數歐洲人都認可歐洲文明。但是,從1914年起,不少人開始對這個不斷引發深重災難、戰爭、沖突的文明失去信心。1918年,許多士兵回到家園,回歸平民生活,但是這個過程並不容易,甚至非常痛苦,對戰敗國計程車兵來說尤其如此。由戰爭引發的經濟危機也帶來了政治危機,因為公民普遍不再相信自己的領導人和政治制度,公民質疑他們所屬社會的價值觀。這為承諾建立新社會的新政治運動提供了土壤,從20世紀20年代起,另一場運動吸引了大眾:法西斯主義。
1919年,曾經參加一戰,最初是義大利社會黨成員的墨索裡尼創建了武裝組織「戰鬥的法西斯」,贏得了廣泛支持,尤其是實業家和地主。受此鼓舞,1921年,墨索裡尼創建了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10月28日,墨索裡尼率領著名的黑衫軍進入羅馬,未參加選舉就奪得了政權。義大利國王決定,鑒於墨索裡尼的實力和聲望,最好的選擇是讓他組建政府。於是歐洲第一個法西斯政府誕生。
法西斯主義在一戰後的許多歐洲人,看來是一種有吸引力的模式。20世紀20年代,在幾個國家出現了義大利法西斯黨的翻版,崇拜墨索裡尼及其理念的人數激增。1919年,一位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前參戰人員加入了溫和的德國工人黨。年輕的希特勒履歷平平,沒人能看出他會有光亮的政治前途。在一戰期間,他起初是一個平庸的藝術家,勉強糊口,後來到德軍服役,成為一名下士。他認為參戰是他最偉大的經歷。希特勒是一個出色的演說家,特別能吸引觀眾,他在痛斥那些「德國的敵人」時,能成功激起聽眾的義憤之情,使人們熱烈響應他提出的改變國家的建議。1920年,希特勒所在的政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納粹黨。不久之後,他成為這個黨的領袖,他對那些他認為造成德國失敗的政客的批評,吸引了廣大背景各不相同的公眾,橫跨工人階級、武裝部隊和富有的實業家等各個行業。
圖:墨索裡尼與希特勒合影
法西斯模式在另一個國家也得到了支持——西班牙。當時,阿方索十三世統治下的君主立憲制面臨嚴重危機,工人階級運動風起雲湧,議會制度腐敗低效,民眾越來越需要一個能把國家帶回正軌的鐵腕人物。在這種情勢下,米格爾·普裡莫·德裡維拉將軍在1923年發動政變,奪得了政權。在意識形態上,德裡維拉是一個保守的軍官,他很欽佩墨索裡尼及其政府的許多政策。葡萄牙也走了同樣的道路。1926年,一場政變給脆弱不穩的葡萄牙第一共和國畫上了句號,葡萄牙軍隊發動政變,建立了新獨裁政權。
1929年,美國發生股災,整個世界陷入大蕭條,法西斯主義進一步擴張。被大規模失業和經濟停滯困擾的德國很快成為納粹黨擴張的溫床。1932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中最大的政黨。1933年,希特勒宣布擔任德國總理。不久之後,魏瑪共和國被德意志第三帝國取代。
這是歷史上最大的悖論之一——地球上最先進的,文化和教養最好的民族之一,誕生了貝多芬、歌德、叔本華等著名人物的德意志民族,最終把國家權力交給了希特勒。
拿掉了戴耳飾掛骷髏的「玄奘像」
不要再污蔑寫下「鋤禾日當午」那個人
「牛郎偷窺織女洗澡」根本不是古代神話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文章已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