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安徽武警
最近,總隊盧凌保政委圍繞「淝水之戰」這一發生在安徽境內的經典戰例進行授課輔導。
總隊盧凌保政委精彩授課
此次授課以「淝水之戰」這一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為主題,解讀歷史背景和現實啟示。授課中,盧政委全程脫稿,從「五胡亂華與晉室東渡、前秦苻堅其國其人、謝玄謝安其人其官」等歷史背景切入,以宏觀視角介紹了淝水之戰的戰鬥簡況,分析了戰爭結果及歷史影響。整個授課脈絡清晰、分析深刻、見解獨到,具有很強的歷史縱深感和現實啟示性。
總隊王寶音司令員主持並參加授課
王司令員在主持授課時指出,各級要圍繞盧政委的授課輔導,認真搞好消化理解,進一步以史明理、強化學習自覺,按照習主席「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的指示要求,通過學習歷史、撫今追昔,切實在深刻領會習近平強軍思想上有新的收獲;進一步以史鑒今、強化憂患意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要通過學習歷史,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切實在履行「兩個維護」的使命任務上有新的擔當;進一步以史勵志、強化能力素質,把借鑒歷史經驗教訓與解決實踐問題結合起來,自覺聚焦主責主業、備戰強能,切實在爭創一流總隊的強軍實踐上有新的作為。
授課人:武警安徽總隊政治委員盧凌保
時間:2018年12月21日
錄音整理稿
之前和大家交流了《學習經典》以後,承蒙各位抬愛,給了我很多肯定和鼓勵,很多同志還跟我講,能不能多講幾課。這樣,我就計劃講一個小系列,圍繞安徽的歷史文化,講「一事、一文、一人」。
「一事」——淝水之戰。
大家可能問,在安徽大地上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很多,比方說燒垮秦朝的第一把火——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就是在咱們安徽,地點在現在的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再比如說,楚漢相爭的決定性戰役——垓下之戰,也在安徽。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很多,為什麼要選擇淝水之戰?因為淝水之戰,不光從軍事的角度上講它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更重要的是它對歷史文化的影響——這場戰爭決定、關係著中華文明的存續。這一仗如果東晉敗了,中華文明很可能就斷絕了。為什麼會這樣說,我在後面會講到。
「一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當然我不是解讀這篇文章,這是語文老師的事。我就講四個問題,一是講講文化宋朝,就是宋朝的文化事業,尤其是詩詞和散文的高度發達;第二個問題,講講仁宗時代名仕輩出;第三個問題,講講歐陽修的生平和文學上的地位;第四個問題,講講慶歷新政失敗與兩篇雄文。
「一人」——包公,也講四個問題。第一個,孝,包公最著名的是孝,朝廷給他的謚號叫孝肅,孝是排在第一的;第二個,智,智慧;第三個,公,包「青天」,說的就是公正;第四個,講講他的廉。這個小系列都是我們安徽的歷史文化,為什麼講這個?我們大家在安徽總隊工作,駐守在安徽,要熱愛這方土地。「熱愛」,當然和它的現在有關,現在值不值得熱愛?值得!更重要的是和它的過去、它的歷史有關。只有建立在對這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對這個地方歷史文化的崇拜,愛才能愛到骨子里。所以我講這個小系列也是為了拋磚引玉,希望能大家提高對安徽歷史文化的熱愛度、關注度,大家都來學習、了解、研究安徽的歷史文化。
我來安徽工作時間不長,一年半,對安徽的文化研究不多,也就是初步和大家交換一下意見,所以今天就先和大家講講淝水之戰。講這麼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五胡亂華與晉室東渡。就講東晉是怎麼來的?這個戰爭誰和誰打?第二個問題,講講戰爭的另一方——前秦苻堅。前秦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苻堅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三個問題,講講王謝士族,就是東晉當時最有名的兩個大家族:王、謝,尤其是謝家,是怎麼指揮這場戰爭的?第四個問題,講講戰爭的簡要經過。第五個問題,講講戰爭造成的影響。
先講第一個問題:五胡亂華和晉室東渡。
戰爭的主要一方是東晉。東晉是怎麼來的呢?是從西晉來的。西晉為什麼亡呢?是因為五胡亂華。五胡亂華是怎麼亂起來的呢?是因為西晉自己內部的亂,叫「八王之亂」。
那麼,晉的家業是誰打下來的呢?是他們司馬家祖孫三代打下來的基業。司馬懿第一代,奠基;第二代,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全面打下基礎;到第三代司馬炎,那篡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們先從司馬懿講起。司馬懿,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當官,而且是統兵,但是不怎麼顯山露水。我們看《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是大大的誇大了。歷史上的司馬懿不像《三國演義》里所說的那麼有影響,他怎麼和諸葛亮鬥,也不是那麼回事。到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的地位有點上升,但是還沒有進入核心層。曹丕當了七年皇帝就死了,兒子曹叡繼位。曹叡繼位以後,司馬懿的地位往上升了。曹叡乾的時間也不長——13年,曹叡臨死之前就讓司馬懿輔佐幼皇帝曹芳。當時他安排了兩個人,一個是大將軍曹爽。什麼叫大將軍呢?就是在漢武帝以後,設了一個官職,地位在三公之上。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就叫三公,大將軍地位還在三公之上,是官員的最高官職。曹爽他爸是曹真,曹真是曹操的族侄。所以說曹爽是曹操的孫子,當然不是親孫子,是族孫。另一個就是太尉司馬懿,司馬懿這時候是官至太尉,輔佐曹芳。司馬懿那時候多大年齡呢?六十歲。他輔佐曹芳時已經六十歲了。司馬懿這個時候為他們晉室的家業打下的根基,最大的是他七十歲的時候,搞了一個「高平陵事變」。
曹爽和司馬懿兩個人輔政,兩個人在鬥,司馬懿就讓,就隱忍,忍了十年。他七十歲這一年,也就是公元249年,皇帝曹芳帶著曹爽一幫兄弟去高平陵,高平陵是曹叡的陵墓。司馬懿抓住機會,假傳皇太后的詔,把城門關閉了。他和皇帝說把曹爽免了,否則就別回都城,都城洛陽已經被他控制了。然後又騙曹爽:只要你把權力交出來,就不殺你,當你的富家翁去。曹爽沒有政治頭腦,就交權了。一交權,司馬懿就以謀反的罪名,把曹氏的勢力全殺了。這樣皇帝曹芳就孤木難支,一個幫的人都沒了,司馬懿就掌握了曹魏的全部權力。
司馬懿七十歲時死了,長子司馬師接班。什麼官呢?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將軍剛才講了,位在三公之上;都督中外諸軍事是什麼呢,軍權;錄尚書事,這是什麼官呢,宰相。在東漢、兩晉的書里,錄尚書事,就是宰相。在漢代的時候,尚書是管皇帝的文書、秘書,後來慢慢發展成宰相,錄尚書事就是宰相。司馬師幹了一件什麼事呢,廢立皇帝。曹芳越長越大,想親政,但權力都被司馬師掌握在手中,他想把權力奪回來。司馬師感受到曹芳對他的威脅,就把曹芳給廢了,另立了一個小皇帝,叫曹髦。這是司馬師做的事,廢立皇帝。司馬師死了以後,他的弟弟司馬昭接位。司馬昭就更過分了,他不是廢立皇帝,而是殺皇帝。他做了兩件最著名的事,一個是把皇帝曹髦殺了。曹髦對司馬昭專權非常不滿,他說了一句著名的話,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他沒有智慧,沒有班底,沒有人馬,他帶著一百多太監、侍衛進攻司馬昭的府邸,要殺司馬昭,這不開玩笑嘛。司馬昭事先得了密報,他派了他的中護軍賈充,半路攔截,把曹髦殺了。殺了曹髦之後,另外立了一個更小的皇帝,叫曹奐,就是魏的最後一個皇帝魏元帝。這是司馬昭乾的第一件事,殺了皇帝。第二件事是什麼呢?就是他統一了蜀漢。他派了兩個大將鄧艾、鐘會,打到現在的四川,把蜀漢給滅了,三國就變成兩國了(滅東吳是後面的司馬炎乾的,280年。)因為他平定了蜀漢,立了大功,被封為晉王。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接班,繼承了晉王的王爵,所以他當皇帝之後立國號為晉,因為他是晉王。(這就像曹操被封為魏王,曹丕繼承魏王的爵位,所以國號定魏。)司馬炎接晉王位後第二年,就把魏最後一個皇帝魏元帝曹奐廢了,叫禪讓。過去朝代的更迭只有兩條路,一個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戰爭中奪得天下;第二種是篡位,說得好聽叫禪讓,其實就是逼著你把皇位讓出來。司馬炎沒有他爺爺那樣的本事,也沒有他伯伯、父親那樣的本事,沒有多少才能,但命好,嫡長子繼承了王位,所以晉武帝在位時,歷史上對他的記載,政治上沒有什麼建樹。所以晉朝是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朝代,整個晉朝史書上基本上沒有正面的記載,沒幹過什麼正兒八經的好事,最突出的就是奢靡。晉武帝司馬炎後宮宮女的人數突破了一萬人,歷朝歷代第一。再就是他最有名的大臣叫石崇的,和司馬炎的舅舅王愷鬥富,王愷說他家洗鍋不用水,用香油。石崇說我比你更牛,我家燒飯不用柴,用蠟燭。王愷再比,把他家門口四十里地,用絲綢搭成棚子。石崇說我用五十里,你用絲綢我用彩綢把你壓倒。鬥富鬥到這個程度。石崇的錢從哪來的呢?一個是盜墓。他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把他境內的古墓全盜了;第二是搶劫,搶商旅的錢。他的財富就是這麼積累的。後來晉武帝對他非常寵信,到什麼程度呢,「自鑄銅錢」。就是皇帝司馬炎和他說,你自己開銅礦,自己鑄錢,要多少你鑄多少,鑄多少算多少。這樣的皇帝哪有不亡的呢?整個西晉只有司馬炎幹了二十六年,盡管政治上不清明,道德敗壞奢靡,但他的政局是穩定的。
到了第二代皇帝司馬衷,晉惠帝的時候,「八王之亂」,後面沒過過一天好日子。東晉更不要說,東晉十一個皇帝,沒有一個是掌權的,權力全在權臣、望族、士族手中,所以說晉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朝代。那麼晉武帝乾的最蠢的兩件事是什麼呢?一個是大封宗室。他認為他們司馬家能夠把曹家的皇位給奪過來,是因為他們曹家太孤弱,皇帝一點幫手都沒有。大權旁落後一點反抗的能力都沒有,於是要吸取曹家的教訓,所以大封宗室,封了五十七個王,都是司馬家的子侄。王都封到各個州,州的軍政大權、財權都在王的手上,每個王都有軍隊,有錢、有糧、有兵,這一旦有情況還不就造反啊。八王之亂的禍根就是這個,大封宗室。第二個就是立了個白癡太子,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是個白癡,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什麼呢?就是那年天下大饑,老百姓沒有飯吃,他發出了千古一問:「何不食肉糜?」沒有米粥吃你不會吃肉啊?就問出這樣的問題。
司馬炎是265年登基做了晉武帝,290年司馬衷晉惠帝繼位,司馬炎就安排了自己皇后的父親楊駿輔佐。有人輔佐皇帝應該是沒有事的,過去歷朝歷代中,小皇帝多得很,特別是東晉和東漢,幾歲登基多得很,它為什麼不亂呢?要把宰相用好,把文官集團用好。特別是宰相用好,有宰相管事,亂不了。但是司馬衷有一個有野心的皇后,叫賈南風。賈南風的父親就是前面講的殺曹髦的中護軍賈充,因為賈充為司馬家立了大功,所以司馬家就和賈家政治上聯姻。這個賈南風非常有權力欲、非常有野心,只隔了一年,就用計把楊駿給殺了,然後讓各個王相互對付,只過了幾年,就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掌握了晉的朝政大局。她先廢了太子,又殺了他,這引起司馬家的極大的不滿。「八王之亂」理由就是要殺賈南風,說我們司馬家的權力怎麼落到你賈家去了呢?這是我們司馬家的天下,不是你賈家的天下。「八王之亂」的源頭就是殺賈後。「八王之亂」亂了幾年,東水行俠司馬亮把皇帝司馬衷毒死了,然後立了司馬炎的另一個兒子,也就是晉懷帝。晉懷帝也沒當多久,當了六七年皇帝,到了312年,匈奴左賢王劉淵,攻下了洛陽,俘虜了晉懷帝,第二年殺了他。晉懷帝被俘虜後,因為洛陽被匈奴占了,西晉就在長安另外立了一個皇帝晉愍帝。只過了四年,316年,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晉愍帝獻城投降,第二年被殺。
西晉前後五十二年,只有265年到290年晉武帝時期,政權是穩定的,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後半段二十幾年全是亂七八糟。皇帝沒有權力,天下大亂,八王內鬥,耗盡了國力。「八王之亂」給「五胡亂華」提供了機會。「五胡」是指五個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鮮卑、羌族、羯族、氐族。鮮卑族又分為兩支,一支是慕容鮮卑,一支是拓跋鮮卑。「五胡亂華」先後建立了十六個政權,整個北方全部被胡人控制,胡人建立政權後對漢人大肆殺戮。漢人在北方待不住,就往南跑,特別是有錢人和士族,這就是衣冠南渡。
西晉晉愍帝被殺以後,瑯琊王司馬睿在王氏,即王導、王敦的幫助下,在南京建立了東晉。這就是東晉的來歷。
第二個問題,講講前秦苻堅。
在北方的十六個政權里,前秦是最強大的,幾乎統一了整個北方。苻堅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整個五胡建立的所有政權中,苻堅是最有才能的皇帝。苻堅的皇帝也是搶來的,本來是他的堂兄苻生當皇帝。苻生非常殘暴,以殺人為樂,朝政搞得亂七八糟。他一看苻堅非常有威望,非常有才能,感到威脅到了他,就想殺苻堅。苻堅得到消息後就先下手為強,把苻生殺了,把皇帝的位置搶到自己手上。第一個,苻堅在政治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打擊氐族的貴族,恢復法治,更重要的是重用漢人。他重用的宰相叫王猛,這是他最聰明、最正確的做法。不是王猛輔佐他,前秦沒有那麼強大。
王猛是非常能乾的宰相,當時有一句話叫「關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第二個在經濟上他大修水利,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國力逐步恢復壯大。第三個,在文化上,一是尊崇儒學、興辦教育;二是苻堅把佛教立為國教,通過佛教思想,為他的統治建立意識形態;三是玄學,玄學是從魏末晉時傳過來的。更重要的是在軍事上南征北戰,平定了幾乎整個北方。苻堅有一個優點,同時也是一個缺點,太寬厚了。戰爭打完後,只要投降就不殺,投降的將軍仍然當將軍,原來的部隊依然是他帶。這既是他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弱點,導致他始終根基不穩。這為後來的淝水之戰前秦的失敗,也為淝水之戰後前秦很快覆滅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問題,講講王謝士族。
中國歷史上,門閥士族有歷史的淵源,最大的推力就是曹操時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說到九品中正制,就要說到中國的官制。
中國的官制第一個階段,先秦時期,是世卿世祿制,簡單講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當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當卿、當大夫的嫡長子繼位當卿、當大夫。到了漢代叫察舉制。察是考察,舉是舉薦。漢朝在劉邦剛開國的時候,用的官都是武將。當然也有文人,文人都是他的謀士。但是他沒有建立一種完整的官制,完整的官制是在漢武帝時建立的。漢朝的官制是哪來的呢?士。這個「士」不是武士,是文士。朝廷辦了一個學校叫「太學」,太學的學生畢業考試合格後,就去皇宮當郎。郎就是皇帝的侍衛。過幾年皇帝看中了,就放出來做官。太學的學生考核不合格的,就放到郡、縣當吏。吏,就是辦事員。當了吏以後,通過察舉制,由郡的太守推薦,叫舉孝廉。孝是道德,廉是能力。舉薦後再通過考核,主要是策問,相當於現在的申論,合格的放到皇宮當郎,不合格的再回去當吏。
所以從漢武帝開始,漢朝的官都來源於「士」。這不等同於「科舉制」。在漢朝時,書籍是很稀缺的東西,用的都是竹簡。普通人家根本就沒有書,書都被高官豪門壟斷著,在太學上學的士全是高官貴族的子弟。普通人家的孩子是讀不起書的,家里根本就沒有書。但是這畢竟是一大進步,因為官都是考出來的。這是察舉制。察舉制在東漢天下大亂的時候,就搞不下去了,因為各個郡、州和朝廷的聯繫就中斷了,東漢的天子對天下失去了掌控權;第二,天下大亂時人才到處流動,郡守無法推薦不在自己郡里的人才,所以曹操就把它改成九品中正制。九品就是對人才的評價分成上中下,上中下里再分成上中下,共九個品級,叫九品。中正是一種官,把每一個郡在京城最有名望的人任命為中正,專門評價推薦人才。中正只管推薦評價,不管其他政務。九品中正制在開始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搞了沒多久就變味了。你是中正我也是中正,你是高官我也是高官,你推薦我們家的子弟門生,我推薦你們家的子弟門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沒一個是窮人子弟,這就大大地推動了士族的產生。士族的勢力非常強大,在中國存在了很久,一直到唐玄宗以後才煙消雲散。
「九品中正制」分類也屬於「察舉制」這一類。第三個制度就是「科舉制」,「科舉制」的發明人就是隋煬帝。隋煬帝雖然亡國了,但是對他的評價不能一味地否定。(他做過兩件事,一是京杭大運河,到現在還在用;二是發明了「科舉制」。)
「科舉制」是歷史上最先進的一種文官選拔制度,到唐宋就非常的完善。那麼大家就問了,「科舉制」以後官是不是都是科舉考出來的?不是。唐宋兩代的官員,通過科舉考出來的大概占40%多,另外那近60%的官是通過封蔭當上的。父親做官兒子也做官。封蔭制是在清朝才解決,清朝採用三個限制。一是限制了官員的品級。不是所有的官都照顧,要達到五品以上,規定了資格。二是規定了名額。不管幾個兒子,只照顧一個。照顧哪一個自己定,但是只能照顧一個。所以人數就大大的限制了。三是只能照顧功名,不是直接做官,不是父親當官兒子就能直接當官。封蔭是什麼呢?就是貢生,相當於秀才的功名。但是要做官,還要考舉人,考進士。封蔭制在清朝才解決,在唐宋時期,官員的主體還是封蔭制。當然封蔭的官做不大,想當宰相是不可能的,當宰相必須是科舉出來的。清朝也是這樣,清朝在科舉制之外還有兩種途徑做官,一是軍功,二是捐納,拿錢捐款捐錢買官。但這不是正途,會被人看不起,只有正途考進士出來的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清朝有個規定,大學士必須是進士出身,大學士是官員的最高品級,正一品,又叫超品,官至超品,位極人臣,指的就是大學士。尚書是從一品,總督是正二品。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左宗棠是立軍功做的官,做了總督,但是他是舉人出身,他沒考上進士,終身遺憾。新疆叛亂以後,就叫他去新疆叛亂。正好那個時候朝廷開科舉,他先上了一封奏折,說自己先不去,我要考科舉,我要考進士,但這哪能等呢,直接就下旨,賜你進士出身,恩賜的一個進士。什麼叫進士出身呢,清朝的進士錄取以後分三等,第一等叫進士及第,三個人,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等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等叫同進士。朝廷恩賜左宗棠,也是恩賜他第二等,所以左宗棠後面當了大學士。
察舉制里的九品中正制這個官制在歷史的三個大階段——世卿世祿制、察舉制到科舉制,作為一個發動機,大大的推動了中國封建的士族勢力的形成。那麼到了東晉的時候,士族門閥就更厲害了,形成了那種「門閥政治」。東晉的皇帝是最可憐的,也都短命,皇帝不停的換。同時正因為皇帝年齡小,不能親政,權力都被這些門閥掌握了。門閥里面四大家:王、謝、桓、庾。
先簡要說一下王家,王家祖居瑯琊,在現在的山東臨沂,祖上第一個出名人叫王戎,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但是把王家的名望推到了頂峰的是王導和王敦,他們輔佐司馬睿登基,東晉第一個皇帝是靠王家的力量將他推上去的。瑯琊王司馬睿到了江南、到了南京的時候,他不是司馬家的直系後裔,沒有威望名望,沒有班底人脈,沒有權力基礎,靠的就是王導、王敦,靠王家這個大家族。而王家也想借助皇家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利益,兩個人一拍即合,所以王導、王敦這兩兄弟就輔佐司馬睿做了東晉第一個皇帝,晉元帝。那時候有一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天下是司馬家的,權力是王家的,王導管政權,是宰相,王敦掌兵權,是大將軍,這是王家。到王導死了,王敦要謀反,被東晉皇帝派兵在武昌鎮壓,王敦很快就病死了。王導、王敦死了以後,他們王家在政治上就一落千丈。
但是,在他們的後輩有一個名人叫做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被稱為「行書第一人」,他的《蘭亭集序》被稱為中國第一行書。(真跡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現在咱們看到的都是摹本,唐朝的摹本。誰摹的最好最像呢?馮承素,他的摹本叫神龍本,現在看到的都是馮承素的摹本。行書還有其他的大家,第二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排第三的是蘇東坡的《寒食帖》。)王羲之有兩個成語與他相關,一個叫「入木三分」。晉元帝要去郊祭,要王羲之把祝詞寫到木板上,把木板拿去刻字,刻工把木板的字削掉一層又一層,他的筆墨滲入到了木板里面去了,這筆力是多麼雄健。第二個成語叫「東床快婿」。王導在位當宰相的時候,太尉郗鑒給他家的女兒選女婿,他想跟王導家聯姻,王導答應了,說我們家子侄多得很,你隨便選吧,選中誰就是誰。郗鑒派一個管家到他們家,其他子弟聽說這件事後,都打扮的漂漂亮亮坐在那準備被選。管家一看少了一個人,就是王羲之,衣服都沒穿好,肚子露在外面,正在東邊房間床上睡覺呢!一看,王羲之。管家回去就給郗鑒說了情況,郗鑒說:「就是他了,帶我去看看。」郗鑒一看就看上了,很儒雅,很有風度,這就是東床快婿的由來。王羲之有一個兒子叫王獻之,書法寫的很好,並稱「二王」。後面就不行了,王家在王導、王敦之後在政治上一落千丈,代之而起的是謝家。
謝家祖上是陳郡人,在現在河南太康,祖上在豫州做官,在淮南那個方向。謝家在西晉的時候還沒有名氣,到了東晉的謝安、謝玄這一代,尤其是在謝安、謝玄指揮打勝了淝水之戰後,他們家的勢力發展到了頂峰。當然,在淝水之戰之前,謝安已經做了宰相了。先說謝安,他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物,第一,他長的非常英俊,風流倜儻,非常儒雅;第二,非常有才幹,沒有謝安,東晉這個淝水之戰必然失敗,謝安先是做了大量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準備,選用了能乾的將領,在戰爭期間在後方做總指揮;第三,非常能能容忍,隱忍,非常淡泊名利。有個詞叫「東山再起」,謝安住在東山,當時屬會稽郡,四十歲才出來做官,還是被逼的。他的名氣當時太響,朝廷始終派人逼著他,催他去做官。他在東山隱居的時候,王羲之就是會稽郡的內史,兩人是好哥們,關係非常好。不光是謝安的朋友崇拜謝安,連他的對手都崇拜他。他最大的政敵是桓溫,桓溫想篡位,但謝安在其中起了關鍵性的制約作用。盡管桓溫和謝安是政敵,但是桓溫非常敬佩他的道德、人品、文章、才幹,於公是政敵,於私是哥們。如果沒有他們謝家,東晉早就完了。再說到謝玄,他是謝安的侄子,淝水之戰是前鋒。
他乾的兩件大事,一是創建了「北府兵」。謝玄做官的時候先是在廣陵,現在的江蘇揚州,組建了一支軍隊,招募的是從北方避亂的流民,這些人對胡人非常的仇恨,與胡人作戰時非常勇敢,戰鬥力非常強;謝玄在招募流民的時候不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招,而是一群一群的招,他看這一群人的首領厲害不厲害,首領厲害就將一群人都接受過來,「北府軍」就是建立在首領的基礎上整合來的;他們來的都是流民,在江南,南方沒有根基,又沒有房子又沒有地,想要出人頭地,就靠打仗立軍功,再加上謝玄治軍有方,所以北府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淝水之戰,謝玄所帶的八萬人,就八萬北府軍。為什麼叫北府軍呢?因為謝玄從廣陵調到了鎮江,當時叫京口,京口有一個名稱叫北府,所以叫北府軍。
第二個最大的貢獻是打贏了淝水之戰。謝玄是親率人馬跟前秦打,身先士卒。可惜的是,謝玄死的很早。淝水之戰結束之後兩年,或者說是383年的兩年之後,385年,謝安就死了,388年謝玄就死了,謝玄死的時候才44歲,謝安死的時候65歲。他們死了以後謝家也不行了。謝家後輩也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物叫謝靈運,這就到了南朝了。謝靈運是謝家的後代,是中國山水詩的奠基者,非常有文采。跟他有關的著名成語叫「才高八鬥」,他說天下的文采就一石,曹植就獨占了八鬥,這叫才高八鬥,還有兩鬥呢?我一鬥,從古至今天下人共分另一鬥。可見他對曹植是多麼的崇拜,一個人占八鬥,自己也不謙虛,我一個人一鬥,天下人分另一鬥。謝家徹底灰飛煙滅是什麼時候呢?也是南朝,宋齊梁陳四代,梁代的時候,侯景之亂,侯景在之前見梁武帝的時候說,我想娶謝家的女兒,皇帝說:謝家的門第太高,要另選一家,這就大大刺激了侯景。後來侯景之亂把建康打下來之後,把謝家的人全部殺了泄憤,謝家從此就灰飛煙滅。這就是王謝兩大家。
第四個問題,講一講淝水之戰簡要的經過。
淝水之戰發生在383年,淝水之戰在哪呢?兩個說法:一個在合肥的南淝河,另一個說法是在壽縣的東南,主流意見是後者。但是在前面五年,378年的時候,苻堅已經試探性的進攻東晉,派了兩路人馬,東路快打到揚州了,當時謝玄把他擋住了。西路打到湖北的襄樊,那時候叫梁州,那時候梁州的刺史叫朱序,守了一年多沒守住,被俘了。苻堅看重了朱序的才能沒有殺他,勸他到自己這來做官吧。(這是他致命的失誤,沒有朱序,淝水之戰的勝利絕對沒有那麼順利,朱序在里邊起到了絕對性的作用。)試探成功以後,苻堅就膨脹了,認為東晉不行,一打就頂不住,就準備大打。382年在籌劃打東晉的時候,朝中的大臣一致反對。他說,我一百多萬人,把馬鞭扔到長江去,長江就要斷。這就是成語「投鞭斷流」的來歷,膨脹到這個程度。淝水之戰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383年的八月份,苻堅派他的弟弟苻融,帶領先鋒軍打下了壽陽,就是現在的壽縣,東晉失敗了,壽陽被占領。第二個階段:另外一個部將占領了洛澗。洛澗被占淮河就被切斷了,東晉在軍事上就非常被動了,所以謝玄就派領部將劉牢之率領五千人馬突襲洛澗,大勝,把洛澗又搶了回來。洛澗大捷大大激發了東晉的士氣,這仗如果敗了東晉的士氣也就完了,五千對五萬,消滅了敵人一萬五。
到了383年11月份,淝水之戰就開始了。在這之前有個小插曲,就是前秦部隊截獲了東晉一個將軍叫胡彬,給謝石(謝安的弟弟)的信。東晉孝武帝看著東晉的形勢很著急,就廣招人才,謝安內舉不避親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他親弟弟叫謝石,一個他侄子叫謝玄。謝石是都督,謝玄是前鋒,前方總指揮是謝石。部將胡彬給謝石寫了個報告,說是兵又少、糧又少,我都頂不住了,快點救我吧。這個信被苻融截獲了,苻融大喜,報告苻堅。苻堅聽到東晉兵也不夠、糧也不夠,拋下了大部隊,率領8000輕騎兵從河南項城趕到了壽陽。進攻之前,派378年打襄樊俘虜的那個朱序去勸降,我100多萬人,你就那一點人,你快投降吧。朱序不僅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透露了重要情報,說了前秦軍隊號稱100萬,但都在路上,他的大部隊還在進軍的途中,現在在前線的人馬並不多,等到兵馬都過來就頂不住了,現在打吧,把他前鋒打敗了仗就贏了。這個情報讓謝石改變了戰略,由堅守改為主動進攻,這個情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謝石不調整戰略死守的話,絕對守不住。前秦來了多少人呢?多種說法,最多說是112萬人,最少說法也有80萬,全軍全部壓過來了,堅守是堅守不住的。正因為他的大部隊還在路上,前線戰場的人馬還不多,只有二三十萬,才給了東晉的主動進攻的機會,這是朱序的貢獻。謝石改變了戰略主動進攻,進攻的時候,前秦的兵馬在淝水的西岸,把西岸都占完了,東晉的兵過不去。謝玄想到了激將法,派人去和苻融說:「你把兵放到西岸只是堅守之計啊,不是速勝之計,你往後退退,把地方讓出來,我渡河過去咱們決一死戰。」當時苻融的部將對此堅決反對,但苻堅同意了。苻堅想到兵法有一句話叫半渡而擊,我讓出來,讓你過,人馬過來一半,還有一半沒過來的時候用騎兵突擊,前秦是北方胡人,騎兵強大,這不就打贏了嗎。苻融說這是好辦法,就答應了謝玄,兵力往後撤。沒想到這個陣腳一松就不可遏止,部隊全部往後退,陣腳亂了。這時候朱序起作用了,他在陣後大喊:「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大家都不知道真實情況,聽說敗就一窩蜂的往後跑。前面向後跑,後面不知道怎麼回事,後面就跟著跑,整個軍隊大亂。主將苻融看著不對,想著制止的時候,戰馬被亂兵沖倒了。這時謝玄看著敵軍大亂,親率8000精兵渡過淝水殺了過去,苻融被東晉的兵給殺了。前秦失去主將,加上陣腳大亂,兵敗如山倒。前秦的兵力損失了七八十萬,並不是被東晉的兵殺的,很多是被踩死的、途中流散的、跑了沒有歸隊的。這里面的決定作用就是朱序,一是提供了情報,有了情報,謝玄改變了戰略,由堅守改為主動進攻;第二就是前秦的兵力往後撤,他在大喊「秦兵敗了」,朱序的貢獻非常大。當然,謝玄身先士卒,親率人馬渡河去決戰,整個軍隊謝玄指揮的北府軍就才八萬人,帶人沖過去的時候才八千人。大家問東晉為什麼就那麼一點兵力呢?不是的,東晉還有很多兵力。長江的上遊是由桓家控制,主將是桓沖,在武昌,管長江上遊的防禦,防止四川來的兵馬順江而下。那時候四川已經被苻堅打下來了,上遊桓沖有二十幾萬人馬。長江的中下遊全部都交給謝安,控制防禦,他那個時候能夠直接指揮的部隊就是謝玄創建的北府軍,一共八萬人。戰爭經過就這樣簡單講一下。
第五個問題,講講戰爭造成的影響。
直接影響:第一,前秦覆滅,苻堅損失了七十萬人馬,回到前秦的時候,兩個人叛亂,一個是他的部將慕容垂,他帶著成建制的三萬人一個不少的回去了,所有人的部隊都亂了,就他的部隊沒亂,可見慕容垂統兵之才。慕容垂是從前燕投降前秦的,回去之後看到苻堅沒有實力控制他後,沒有顧忌之後就建立了後燕,又反過來進攻前秦;另一個是姚萇,也是苻堅的部將,回去看到苻堅不行之後就開始自己幹,謀反,在385年把苻堅殺了,建立了後秦。在北方建立起了以後燕、後秦為主的分裂政權,北方的統一沒有了,前秦滅亡。
第二,從軍事上講,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的戰例,在中國的軍事史上非常有影響。第三個,淝水之戰東晉完勝以後,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存續。因為當時北方被五胡占領,五胡不僅摧毀漢文化,殺漢人,以漢文明為主體的中華文明在北方只剩下一點火星。而南方呢?淝水之戰的時候,東晉立國才將近70年,從北方來的士族剛到南方來,還沒有真正的紮根,而之前南方的文化是很落後的,文明的中心在黃河流域,在北方。北方人避難到南方,但是還沒有站穩腳跟,文明也沒有真正紮根。
如果東晉敗了,整個天下被苻堅統一,胡人的力量從北方到南方,就會把北方的政策移到南方來,整個中華文明在全國就不行了,中華文明史就要改寫,很可能會斷絕。好在東晉勝利了,中華文明在南方慢慢紮根開花結果,南方的文化經濟發展起來了。
北方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弘,漢化改革,漢文化這火又燒旺了。南方漢文化保存延續了,北方又復起了,中華文明在中國全境又占了統治地位。後面經過唐宋這兩代,文化的大發展,中華文明的生機就非常的旺盛,從此以後就沒有任何力量能滅絕中華文明。後面元、清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它可以打垮漢人的政權,但是摧不毀漢人的文化。淝水之戰的歷史意義事關中華文明的承續。我之所以講一事一文一人,歷史依據在這里,關係到中國文化的承續。如果東晉敗了,中華文明史很可能會斷絕。現在就不是說五千年文明史了,歷史就要改寫。
選稿編輯:周敏內容審核:孫書函
[責任編輯:吳雨洪PN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