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一朵花
遊樂場,三歲的滔滔因為一件玩具被差不多大的孩子搶去,而發生了爭執,滔滔搶不過那個小朋友,非常委屈地跑到媽媽身邊哭了。
媽媽一看孩子哭了,緊緊抱住孩子,低聲安慰他。過了一會,孩子破涕為笑,繼續玩耍去了。
回到家的時候,媽媽跟爸爸說了這件事情,爸爸一聽,不太高興。
「幹嘛不搶回來?你是個男子漢,男子漢要有男子漢的樣子,為什麼一點事情就哭?」
「我搶不過他!」
「搶不過就放棄了?這怎麼行?」
媽媽看滔滔一臉茫然和委屈,好不容易安撫下的情緒又要被爸爸調動起來,趕緊上去拉著滔滔說:「沒關係,我們不用跟他計較,不就是個玩具嗎?」
爸爸一聽,有些上火,「什麼玩具,就是因為你一直如此,孩子才膽小得像個女孩……」
滔滔看到爸爸很兇的樣子,「哇」地哭起來,媽媽使了個眼色,爸爸才趕緊停住了嘴。
上面這種場景,是不是聽起來特別熟悉。幾乎每天都能在生活當中看到:
-
爸爸允許孩子吃剛看到的糖果,媽媽看到了一把就拿走;
商場里孩子吵著要買變形金剛,爸爸同意了準備掏錢,媽媽對著孩子說「你這次考到A再說」,孩子現場情緒崩潰;
-
孩子犯錯,媽媽說「沒關係,這是難免的,下次要注意」,爸爸抄起家夥就想揍孩子:這可不是小錯……
幾乎從很小開始,我們就會聽到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教育方法,在這種理念之下,我們常常看到「嚴父慈母」抑或是「虎媽貓爸」,大體上是說,在對待孩子的時候,一方負責嚴格教育孩子,強調權威,另一方負責理解孩子,跟孩子站在一邊。
客觀上來說,這樣的教育方法也有合理之處,本質上是想強調孩子既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又需要講究一定的規則,有所「顧忌」,不能為所欲為。讓孩子在家中既感覺有理解他的人,又感覺有懼怕的人,在放鬆和嚴格要求自己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非常粗暴簡單地理解了「紅臉」、「白臉」的意思,在這兩個角色之間過分強調對立和分歧,很容易過分固執,反而容易誤導孩子。
01.
過分強調「紅白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具體來說,過分強調紅白臉的對立和分歧,很容易出現以下情況:
1.容易造成孩子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混亂
法國經典電影《四百擊》中,看到父母總是毫不掩飾地吵架之後安東尼,出現了一系列叛逆行為。
面對孩子的叛逆,他的爸爸媽媽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媽媽一味袒護他,哪怕他燒了家里的東西都幫忙掩飾,而爸爸會嚴厲斥責他。
父母之間的這種巨大分歧一步步把他推向了家外,他從一個喜歡寫詩,才華橫溢的少年,變成了一個偷竊、撒謊,想盡辦法製造麻煩的少管所少年……
如同文中開頭提到的例子那樣,在一件具體的事情上,年幼的孩子不一定分得清怎麼做才是「正確」、「可以被允許和接納的」,這個時候,他的行為很多是出於本能。
這時,作為養育者的父母的反饋就顯得很重要,會或多或少成為他行為的一種準則和標準。
如果爸爸媽媽的態度是完全對立的,那麼孩子會一頭霧水,無所適從,特別是當父母雙方由於這件事情爭吵的時候,孩子甚至會在心底認為是自己的錯,導致爸爸媽媽爭吵起來,充滿自責和愧疚。
作為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孩子既想迎合媽媽,又想順從爸爸,內在的衝突會比較重,引起語言和行為上的一些反常表現。
為了避免衝突,做爸爸媽媽都喜歡的孩子,有些孩子還會主動把爸爸媽媽的需求放在首位,但自己內心並不舒適,壓抑了很多自己的真實需求。
一旦孩子抗不下去或者找到機會,會充分地爆發出來,驚到眾人。
2. 容易讓孩子認為父母感情不好
在育兒問題上,做戰友還是敵人,會深深影響到孩子對夫妻情感狀態的判斷。
身邊一位朋友,丈夫寡言少語,比較冷,妻子開朗活潑,話比較多。二人搭配也算是很和諧。但就是在育兒問題上,倆人經常有很大分歧。
媽媽認為爸爸過於內向,所以鼓勵兒子參加口才訓練,多學習表達,生活中,也鼓勵兒子多說話,但爸爸認為,行勝於言,經常對兒子說:
「一個男人,那麼多話幹什麼?」
夫妻倆經常會因這種分歧發生爭吵。久而久之,敏感的孩子認為自己爸爸媽媽感情非常不好。
在一次作文當中,才剛剛三年級的孩子寫出了:「爸爸媽媽經常吵架,我真的好擔心他們離婚。」
看到作文的時候,這對朋友驚呆了。他們實際上兩個人感情非常不錯,黏合度也高,就是沒想到在育兒問題上的爭吵,給孩子造成了這麼大困擾。自那之後,才開始調整相處模式。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父母通過言行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能深深影響到他們,當父母彼此恩愛,有較好的溝通方式,愛才能在孩子心間順暢流動。
3. 容易讓孩子找方法破壞規則
在父母觀點對立的情況下,孩子是很難樹立規則意識的。因為一個人教他遵守規則,另外一個人經常會教他鑽空子。
「去把玩具收拾好了來吃飯!」
「先吃飯,等會再收拾!」
在育兒的事情上,我們怎麼才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又不給孩子太多混亂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太極圖,就會發現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和諧,圓滿。
這實際上給我們一種很重要的啟示:父母角色之間,有差異,有不同定位,但是,整體是和諧一致,共同用飽滿的愛,為孩子創造一個安穩的空間。
1. 觀念可以不同,愛要一致
父母在具體的事情上觀念可以不同,但請盡量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
記得在美劇里看到過一個場景,孩子抱著足球哭哭啼啼找到爸爸說要去踢球。
爸爸沒有匆忙下結論,問:「媽媽怎麼說?」孩子說:「媽媽說等我們吃完飯再去。」
爸爸立馬說,「好的,那麼我們一起吃完飯,爸爸陪你一起去踢球好嗎?」
孩子看到了父母意見是一致的,並且可以得到爸爸的陪伴,立馬有了超出他期望的事情發生,就很快冷靜下來不哭了。
這個場景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是因為爸爸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非常在乎太太的意見,才不會損害太太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夫妻雙方態度可以不一致,但要在大部分事情上尊重對方的意見。也可以針對具體問題,事先商量出相對合適的一致原則。
如果確實有需要表達不一致的地方,可以冷靜而理性地予以表達,而不是情緒化地進行攻擊或者是爭吵。
當你們的溝通背後湧動著愛和尊重的時候,孩子自然能得到滋養。
2. 角色可以互換,需靈活變通
有的家庭,爸爸過於嚴肅,或者把自己困在「養家者」、「權威者」的角色當中,與孩子的互動和親密度不夠;
媽媽因為長期充當「理解者」和「照顧者」的角色,跟孩子過於親密,長期下去,不僅親子關係容易出問題,夫妻情感也容易產生問題。
我們更主張,父母共同參與到育兒這件事情上來。在一件事情中,需要父母分飾不同角色時,可以更為靈活變通一些。
比方說,有時爸爸可以充當那個安撫者的角色,媽媽也可以充當那個強調規則意識的人。總的原則是,在愛的前提下,一起默默關心孩子的成長。
3. 在自由與規則之間共同探索
有很多家長,特別是爸爸,非常擔心媽媽強調「釋放天性」把孩子慣壞了,或者認為孩子身上的臭毛病都是媽媽不強調規則慣出來的。
實際上,可能雙方的爭論都不如各自行動來的有效。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既懂得尊重孩子的個人想法,給他足夠自由,又懂得以身示範,盡力說到做到;做不到時,能夠放下顧慮,有正當合理的解釋,孩子自然能學到如何在自由與規則之間尋求平衡。
總之,行勝於言,當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先朝那個方向努力即可,多說無益。
作者:茗荷
茗荷,心理咨詢師,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作者公眾號:茗荷心理在線(ID:mingheonline)。新書《我是愛你的,也是自由的》正在當當網熱賣。
主播 | 一朵花,電台主播,在海邊的城市用聲音溫暖每個角落。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你的父母會「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嗎?這對你有什麼影響?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
喜歡,就點一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