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常識—第六十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國學小常識—第六十期 歷史 第1張

點擊上方收聽音頻

— 傳統民俗:除夕 —

歡迎關註中國國學小常識,讓我們每天多了解一點傳統文化。咱們書接前文,昨天咱們聊到了除夕的一些文化習俗,同時也講到了早期的壓歲錢並不是流通貨幣,而是可以理解成為咱們中國最早的文創產品。

壓歲錢的習俗到了明清兩朝的時候,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以彩繩穿錢編成龍形,謂之為壓歲錢」。這時候的壓歲錢就開始使用了真正的貨幣,所以一些地方也把壓歲錢叫做「串錢」。

而到了清末的時期,壓歲錢就演變成了紅紙包,紅紙包裡,有一百文錢,預示著是長輩給晚輩的長命百歲。而對那些已經是成年的晚輩,長輩們就會在紅包裡放上「一枚銀元」,預示「一本萬利」。這一變化,也衍生出我們中國文化中一個特有的名詞「紅包」,所以「紅包」一詞也是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貨幣早就已經是紙幣了。在過去的時候,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去兌換這些連號的鈔票,並且把這些鈔票作為給孩子的壓歲錢,寓意就是「順順利利,連連高升」的美好寓意。講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我們中國的父母,可是世界上最慈悲最偉大的雙親,他們是無時無刻地不再為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著想,想來幸福滿滿。

說到這,我也想呼籲一下我們這些做兒女的,應該在壓歲錢的同時,在給父母磕頭拜年的同時,我們反過來要給父母壓歲錢,我們也希望我們的父母身體安康,長命百歲。同樣是美好的祝願,我們兒女也應該為父母著想一下,您說呢?

春節的習俗當中,還有一個是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春聯和貼門神。咱們先來聊聊這春聯,春聯又被稱為「門對」、「對子」等等。這一習俗是起源於古代的「桃符」。最初桃符是用來避邪的一個桃木板。我們中國最早的春聯實際上出現於五代的後蜀孟昶所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也是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春聯了。到了宋代,春聯仍然被稱做為「桃符」,不過已經是把桃木板改成了「紙張」,叫做「春貼紙」。春聯的正式的名字是出現於明代,也是從明朝開始,春聯的叫法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我們再來說一說門神。說到門神,還是和一本書有關,它就是《山海經》。在《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話說,在東海的度朔山上邊有一顆三千年的桃樹,這桃樹長的是旺盛葳蕤,樹蓋如蔭。樹頂上有一隻金雞,日出而報曉。這棵桃有一枝巨大的樹枝向下彎,形成一個天然的一扇門的形狀。同時在這山上住著各類的魑魅魍魎,這些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桃門。天神擔心這些鬼怪到人間作惡,就派了兩名神將來把守,這兩位可是大名鼎鼎,第一位叫做「神荼」,第二位叫做「鬱壘」。話說這二位天神,每天早上起來會把這些鬼怪叫下來進行審訊,當然也是詢問的意思,倘若發現有這些鬼怪在人間作惡,便會綁起來丟下山去喂虎。也由此流傳下來了「鬼怪懼怕桃木的習俗」。

於是,在民間人們每逢過年,便會用兩塊桃木板刻上這二位神像,並且掛在門的兩側,叫做桃符,寓意驅邪避兇。到了唐代,門神有所改變,換成了秦叔寶和尉遲恭敬德。為什麼呢?這裡邊還有一個小故事,話說唐太宗有一天生病了,因為他在夢中夢到了很多的惡鬼,受驚嚇可是不小。第二天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聽說了這件事情,於是全身披掛站在門的兩側守夜。說來也怪,當晚唐太宗再沒有做夢。此後,唐太宗便命人把二人的畫像,掛在宮門的兩側,並且禦賜為「門神」,門神也由此開始在民間推廣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門神也開始有了多樣化,比如孫臏、龐涓、哼哈二將、燃燈道人和趙公明還有岳飛和溫瓊等。

好,今天的《聞古知新》咱們先聊到這兒,下一期咱們接著來聊中國的一些傳統習俗,我們下期再見。

(背景音樂來自網路,如侵權聯繫刪除)

國學小常識—第六十期 歷史 第3張

喜歡我們的小夥伴

也可以在這裡找到我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