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張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2張

國家強大了,但很多人發現這還不夠。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認為,我們在宋朝就世界第一了,並遠遠超過當時的歐洲。

如果不說武功,而隻說文治,那麼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帝制社會的文明高峰。

英國大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我能選擇,那麼我希望生活在中國的宋朝。」我國大學者陳寅恪也稱讚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從技術水平、城市化程度等維度來看,宋朝的確是一個高峰。按照歷史學家的統計,宋朝單位人力的糧食產量比唐朝高出30%以上。中國小農業態的農業技術基本上在宋朝就達到了頂峰。之後的元明清,農業技術再也沒有跨越性的進步。

此外,在唐朝的鼎盛時期,中國人口不過5000萬左右,在宋朝,多達1億。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唐朝不過10多座,而宋朝超過50座。

那麼,為何宋朝可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呢?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3張

給「夷狄」當官

最常見的觀點是,趙氏皇族世世代代都尊重讀書人,不殺大臣。先有人權,再有產權,寬鬆的治理氛圍起到了保護產權的作用。所以,社會各階層都努力創造財富,把經濟和社會雙雙推向了帝制時代新的高度。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4張

《清平樂》劇照

以上這種說法占據主流,但它是結果,而不是根源。宋朝皇帝尊重人權(主要是上流社會的人權),從更宏觀的視野來看,根源是國家之間的競爭,倒逼著皇帝必須約束自己的權力,要給社會以更大的自由空間。

不像漢高祖、明太祖,宋太祖不殺擁兵的大將,「杯酒釋兵權」傳為千古美談。為什麼?因為,當時的宋朝隻占據華夏,還沒有統一南方,皇帝有競爭壓力。如果過度殘暴,士大夫和農夫都會往南遷徙。那個時代的南方割據政權,很多都明君,他們一直都在鼓勵人口歸附。

宋朝統一南方之後,國家競爭更加白熱化,對手比宋太祖時代更有競爭力。我們看宋朝的地圖,總會發現在這個朝代(北宋和南宋)的絕大部分時間,華夏王朝不過是三分天下的一方。遼國、西夏和北宋,金國、西夏和南宋並存。無論遼國、金國和西夏,文明程度都不低,它們都已經進入農耕社會,並且在努力學習華文化和重用漢族知識分子。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5張

北宋《文會圖》局部,描繪文人學者以文會友飲酒賦詩的場景

三分天下,中國人一般會想到三國。但魏蜀吳的並列時間不過60餘年,而宋朝的三分天下持續了幾乎300年,各個政權多數時間都在友好通商和人才互通。比如,在北宋與遼國的澶淵之盟之後,兩國邊境竟然出現了很多自由貿易的特區,人民流動並不稀奇,而且很多華夏的知識分子還熱衷於去給少數民族政權當官。

去給「夷狄」當官的漢族知識分子,在這將近300年的時間內猶如過江之鯽,有的幸運兒還執掌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國柄。韓德讓就是這樣一位奇人。

他出生於941年,比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小14歲。韓德讓祖居河北,到了祖父一代,被契丹人俘虜,北上遼國為奴。但韓家的基因非常不錯,幾代人都長得魁偉雄壯,而且天資聰穎,懂兵法、能打仗,所以經過三代人的奮鬥,終於實現階層晉級。

有一說,韓德讓成為了蕭太后的情人,後來又成遼國「攝政王」。作為一個漢人,他在遼國的宮廷之中獲得了超然的權力,他和蕭太后同案而食,大被同眠,契丹貴族和朝臣竟然沒有人敢表示不滿。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6張

韓德讓影視形象

韓德讓也是有功勞的。遼國得以脅迫北宋簽訂澶淵之盟,贏得巨大的經濟利益,便有他的籌劃。他還在遼國確立科舉制度,契丹和漢人官員一視同仁,唯才是舉。在他與蕭太后一起執政的時代,他為契丹這個遊牧民族的政府治理帶來了一次徹底革命,這符合契丹民族的長期利益。因此,他的風流和霸道,只是小瑕疵。

韓德讓的傳奇只是漢人服侍「夷狄之君」的千萬個故事中的一個。這一時期,國家競爭三足鼎峙的形態,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官員需求市場,確保了漢族知識分子的稀缺性,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君都必須學會尊重他們。因為,人才是可以自由流動的。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7張

女真人靠什麼贏了朱家?

和宋朝截然相反的是明朝。

如果說宋朝是最尊重知識分子的朝代,那麼明朝可能是另外一個極端。

你可能要說元朝,但元朝的問題是它的時間實在太短,所有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都沒有什麼存在感。因此,他們到底是怎麼對待知識分子,也缺乏後人關註。

明朝很不同,它的存在感太強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異常殘暴(但不少「皇帝愛好者」最喜歡他),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很大程度不過是權力洗牌,並非鎮壓農民起義,但皇帝卻動輒屠殺上萬人。這種對人權的蔑視程度,在中國的帝制王朝中也屬罕見。秦始皇焚書坑儒,坑殺的儒生也不過數百人。

為什麼明太祖敢這樣做?因為他不怕國家競爭,通過海禁,明朝有效阻隔了中國和世界的交流,以及人民的合法流動。

建國不久,明太祖即下令「寸板不許下海」。胡惟庸和藍玉兩案爆發之前,明太祖還做了一件大事,撤銷自唐朝以來存在了數百年,負責海外貿易的廣州、泉州和明州三處市舶司,中國和世界的正常經貿往來被斬斷。從此,明清兩代統治者不再有國家競爭的危機感,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8張

除了向南、向東的海禁,還有向北、向西的陸地邊境封鎖。明朝的長城是秦朝之後最蔚為壯觀的長城,比漢長城的規模還要大,中國現存長城,絕大多數都是明代修建。明朝修長城,前期主要是為了抵抗蒙古,後期則抵抗女真(滿洲)。但不要忘記,長城對邊境的封鎖是雙向的。

在電影《新龍門客棧》中,禁軍教頭周淮安要護送兵部尚書楊宇軒的家眷出關,就需要官方的文書。出關去哪裡?關外是大漠,也是蒙古。這個去向,影片並沒有詳細交代,但可以看出,明朝對國民出境的管制堪稱嚴酷。閉關鎖國,除了海洋,還有陸地。

實際上,滅亡華夏,大規模屠殺漢人,並不符合蒙古和女真的最大利益,他們更希望和華夏漢人進行貿易,互通有無。但除了部分時段在少數城市進行官方特許的貿易之外,明朝長期都實行陸上封鎖。在這種情況下,人才、貨物根本無法自由流動,很多沖突即是這種封鎖導致。

到了明朝末期,國家已經失去了對邊境線進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如果我們不考慮李自成的農民戰爭,從更大的歷史視野看,那麼明朝末年女真民族在遼東的入侵,等於第一次大規模摧毀了洪武皇帝構建的封閉國境線,國家之間開始形成競爭態勢,亂世亟需的要素——治國之才以及頂級的戰將(洪承疇、吳三桂等)開始自由流動。他們離開了皇帝成天猜忌、胡亂殺人的朱家政權,流向了可以凸顯自身價值的少數民族君主。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9張

女真族畫像

在崇禎時代,明朝在遼東的大將只有兩種命運,一是被崇禎殺掉,二是投降女真。至於戰死,並非流行的選擇。到了南明,崇禎王朝的滿朝文武大多數都投降了清軍,而不是選擇和繼承朱家大統的南明政權一起在長江流域打遊擊。事實上,由於漢人降將太多、太強,清朝初年還搞了分封制,專門為他們將設置了三藩。

明清交替之際,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深重的災難,這是歷史的悲劇。但朱家王朝的確是國家競爭徹底的失敗者,這一點沒有疑問,「明粉」不要拍磚。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0張

機會主義的讀書人

從表面上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識分子和讀書人似乎都非常歧視少數民族。讀書人按照地理方位,將少數民族分為四種:東方的叫夷、南方的叫蠻,西方的叫戎,北方的叫狄。這些名稱中有「蟲」,有反犬旁,一眼就能看出歧視的味道。

此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也不斷深入人心,凸顯了漢人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與心理鴻溝,永遠都無法逾越。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1張

還有,大聖人孔子在評價管仲時,也說過這樣的話:「微管仲,吾披發左衽已!」漢人的衣服是「右衽」,而少數民族是「左衽」。因此,孔子意思是,如果不是管仲做了宰相,輔佐齊國稱霸,號令天下諸侯,一起抵抗少數民族入侵,形成國防的規模效應,那麼中土之人早已全部「披發左衽」,文化大倒退了。

其實,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只是表面,中國王朝歷史上的漢族讀書人從來就沒有真正有過民族主義。比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其實出自於《左傳》,意思是說楚國和魯國的國君不同姓,因此必然貌合神離,無法一心,而不是說蠻夷民族和中土人士的隔膜。

此外,孔子也並沒有真正歧視過少數民族。《論語》裡有這樣的描述:子欲居九夷。或謂:「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孔子想去東方夷人群居的地方居住。有人說:「那裡文化落後,為什麼要去?」孔子說:「既然有君子去居住,那麼就不能說落後了。」顯然,孔子認為教化足以彌補少數民族和華夏的鴻溝,孺子可教。

實際上,在《論語》裡,孔子還表達過對少數民族的稱讚,以及對華夏民族的失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句話的解釋是,夷狄都知道尊崇君王,而華夏(諸夏)卻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孔子表達了對春秋末期禮樂崩壞,大臣僭亂的不滿之情。

不過,對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解釋,即孔子認為:夷狄終究是落後的,即便有君主,也不如華夏沒有的好。兩種解釋到底是哪一種?這幾乎成為千古之謎,為中國的古文教授留下了重要的研究課題。

但我們應該相信,孔子這樣的大聖人,應該更加傾向於前一種解釋。他並不是一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是一位世界主義者,為了貫徹他的「仁」的理念,他可以奔走四方,永不停歇。

到了兩宋時代,我們可以想像,有多少漢族的讀書人於亂世之中,想來是一邊默念著這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一邊快步往北,穿越草原和大漠,奔赴「夷狄之君」的帷帳,要在那裡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2張

某種意義上講,數千年以來,中國帝制社會的精英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他們是機會主義人士。在缺乏嚴格的宗教約束和種族觀念的前提下,他們最高的理想並不是家與國,而是人盡其才。無論是配置個人才華,還是配置巨額資產,他們都可能悄悄地在故土之外,給自己設置一個替代選項,且不為人知。

在國家競爭日趨白熱化,交通與通訊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更是如此。

宋朝留給中國人的,不只是風花雪月的情調,以及關於中華文明的驕傲,還有更值得後人審視的啟示。

國家競爭會是個好東西,它會對統治者形成強大的外部約束,讓他們更加富有「道德感」,而讀書人則獲得「尊嚴感」。這是宋朝留給後世的最大啟示。明白這一點,你才真的懂宋朝。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譚保羅

排版 | GINNY

圖片 | 部分來源於網路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3張

猜你還想看

圍觀

20多歲的時候,我還以為中年危機只是說著玩玩

故事

一場事先張揚的淘寶總裁家事

熱文

100年前的今天,幾個知識分子悄悄幹了一件大事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4張

點擊購買最新一期《南風窗》

在看,讓理性的聲音傳得更遙遠

中國人,你真的懂宋朝嗎? 歷史 第1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