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栗子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你想像的腦機接口,是不是要帶個帽子,上面有很多洞洞,把腦袋搞成一個蜂窩?
△我司一璞小姐姐
不不不,現在不用了。
只要在脖子後面貼一張薄薄的軟軟的「膏藥」,再套一條時尚的發帶,不用植入任何設備,也不用注射奇怪的試劑,就能用意念來控制機器了。
比如,腦電波操控輪椅:
△來自老番茄
啊不對,是這個:
△已加速
前進,後退,左轉,右轉。
系統能讀懂人的心,經過6個人類親身測試,接收每個指令的準確率,都超過了90%。
這樣,高位截癱的人類,動動腦子就可以出去玩了。
這是佐治亞理工學院的Woon-Hong Yeo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借用深度學習開發出的新型腦機接口,登上了Nature的機器智能子刊。
它不止能支配輪椅,還能幫助小機器人靈活走位:
△已加速
它很薄,但很有深度
佐治亞理工學院的這套可穿戴腦機接口,顯然比傳統設備輕便許多,只有一條發帶,和一貼「膏藥」。
他們為其取名SKINTRONICS。
這一套新設備,其實是新型奈米膜電極,柔性電子設備和深度學習算法結合的產物。
在硬件上,主要有三個組成部分。
首先,是高度靈活的,安裝在頭髮上的電極。電極可以通過頭髮與頭皮直接接觸。
傳統的「濕」電極與導電凝膠耦合,以充分捕獲信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設置並進行定期維護。此外,水基凝膠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蒸發,導致皮膚電極接觸阻抗衰減。
相比之下,SKINTRONICS採用的幹電極,性能更為優秀。
當施加輕微的向下壓力時,幹發電極的導電撓性彈性體支腿會輕微張開,與頭皮更好地接觸。
其次,是超薄奈米膜電極。
這一塊皮膚狀電極具有網眼結構,採用氣溶膠噴射印刷,可以拉伸。這樣的設計能減少運動偽影,並增強皮膚與電極之間的接觸阻抗。
整個系統實際採用了三個彈性頭皮電極,用發帶固定。而皮膚狀印刷電極則被放置在耳後,通過柔性薄膜電纜連接到SKINTRONICS系統中。
最後,就是那塊「膏藥」——柔性無線電子設備。
通過微細加工技術,材料轉移印刷和軟硬件部件集成的一套組合拳,多通道柔性電子系統被封裝在柔軟的彈性膜中。
柔軟到即使彎折180°,也不會對設備產生不利影響。
這一塊柔性電路集成了藍牙模塊,大腦記錄的腦電圖數據會在其中進行處理,然後通過藍牙傳輸到電腦上,有效範圍為15米。
不過,光靠傳感器是不夠的。
橫在面前的還有兩個難題:
一是,SSVEP信號比較低,在幾十微伏的範圍,和身體里的電噪音很接近。所以,這樣的信號不容易分析。
二是,人類的大腦有個體差異,每個人發出的信號都會有所不同,容易影響系統對用戶指令的理解。
如果理解有偏差,就沒辦法按照人類的想法,來操控輪椅了。
所以,研究人員想到了深度學習。
一只CNN要學會根據腦電信號,準確分析出人類的指令。
而人類發出指令的方式,是做出某個動作:閉眼、看上面、看下面、看左邊、看右邊。不同的動作,有不同的腦電信號:
△已加速
AI按照頻率 (Hz) 的不同,把信號分成了5類,對應的指令是:
一是無動作,二是往前走,三是逆時針,四是順時針,五是往後退。
訓練好的CNN,學到了一套權重,對分類更有幫助的參數,可以拎出來。
因為,它們代表了那些電極所在的點位,發出的信號更加有用。畢竟,不同位置收獲的信號質量並不一樣。
淘汰一部分獲取信號不給力的電極,可以有效減少傳感器的數量。只保留位置最佳的電極,也有助於AI理解人類的意圖。
研究人員說,AI不需要提前了解特定的信號種類,深度學習在傳統方法很難分解出特徵的情況下,就派上了用場。
離線訓練完成之後,團隊在6個人類身上進行了輪椅控制測試。
結果,AI對4種指令的判斷,準確率都在90%以上:
成功了。
不過,就像開頭提到的那樣,這一套指令不止能拿來控制輪椅。
小機器人的走位,也可以靠它支配:
△已加速
就連播放課件的時候,也用得上:
△已加速
大概,也能拿來打遊戲吧。
當然,這項研究的價值,還不止於此。
助力病理研究
經典的EEG(腦電圖)系統必須覆蓋大部分頭皮才能獲得信號,在應用當中,無疑給使用者帶來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而這樣小型、可穿戴式的腦機接口設備,將改變這一現狀,為運動障礙人士帶來更多的便利。
論文的通訊作者Woon-Hong Yeo介紹說,下一步研究,將集中在完全彈性的,無線自黏式電極的研究上。這樣的電極可以直接安裝在有頭髮的頭皮上,無需再借發帶之力。
並且,他們會進一步將電子器件小型化,以集成更多電極。這樣,SKINTRONICS系統將能用來檢測運動障礙者的運動誘發電位或運動心像(Motor Imagination),服務於未來的治療應用研究。
註:運動心像,是人在心理上模擬/排練某種動作的過程,可用作精神康復。
在另一位論文作者Audrey Duarte的一項睡眠研究中,就已經用上了這套簡單的EEG監測系統,來監測人們在自己家中睡覺時的神經活動。
使用以往的設備,這類研究只能在實驗室中進行,還會讓受試者感到相當不舒服。
或許,阿爾茲海默症等複雜病症的神經病理學研究,也將從此處獲得新的突破。
研究團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佐治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和生物醫學工程系的助理教授Woon-Hong Yeo。
Woon-Hong Yeo本科畢業於韓國仁荷大學,2011年在華盛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17年成為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
一作Musa Mahmood是Woon-Hong Yeo的弟子,從弗吉尼亞聯邦大學(VCU)一路追隨Yeo來到佐治亞理工學院,目前在Yeo的課題組讀博。
研究團隊還包括Yeo課題組的Yun-Soung Kim,Saswat Mishra和Robert Herbert,以及佐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學院副教授Audrey Duarte,肯特大學的Deogratias Mzurikwao,和威奇托州立大學的Yongkuk Lee。
傳送門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19-0091-7
— 完 —
大會啟幕!預見智能科技新未來
量子位MEET 2020智能未來大會啟幕,將攜手優秀AI企業、傑出科研人員呈現一場高質量行業盛會!詳情可點擊圖片:
榜單征集!三大獎項,鎖定AI Top玩家
2019中國人工智能年度評選啟幕,將評選領航企業、商業突破人物、最具創新力產品3大獎項,並於MEET 2020大會揭榜,歡迎優秀的AI公司掃碼報名!
量子位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喜歡就點「好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