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天是大數據時代,我們在網上購物,用微信社交,這些行為都是可以被量化的數據。商家有了這些數據之後,通過分析,能更好地了解用戶的習慣和喜好,提供更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概念,就是元數據。元數據就是對數據本身進行描述的數據,聽起來有點繞,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幅畫本身,就是數據,而這幅畫的作者、完成時間、尺寸、價格等等,就是它的元數據。再比如,你媽給你介紹了一個對象,和你說了這個人的年齡、身高、體重、收入、愛好,這些就是元數據。這時候雖然你不認識這個人,但你心里還是對他有個基本的印象。
元數據有兩個價值,一是能從側面描述對象;二是可以做到結構化和信息化。舉個例子,我們要判斷一幅畫值不值錢,除了找專家鑒定,還可以通過元數據來判斷。比如,這幅畫是名家的還是二流畫家的?這幅畫是畫家鼎盛時期的作品,還是年輕時的作品?這幅畫是不是畫家擅長的領域?通過這些信息,我們大概也能可能出這幅畫的價值,雖然可能有誤差,但這種方法是很科學的。
那用元數據描述對象比單純用數據描述對象強在哪兒呢?舉個例子,你媽給你了100個相親男士的資料,一個一個翻,幾天都翻不完。但如果你把你的要求告訴你媽,比如身高多高,體重多重,年齡多大,收入多少,然後再讓你媽幫你按照條件篩選一下,你找對象的效率就高多了。當然,這個方法是會有失誤的,說不定真愛就被篩掉了,但總的來說概率還是很小的。
了解了元數據之後,我們再說說大數據應用的三個階段。
大數據應用第一個階段是輔助產品,給產品提供支持,幫產品人員和市場人員做判斷。過去做產品調研很麻煩,假設有個飲料公司,想知道那種口味市場最喜歡,他們不僅要設計問卷調查,還要組織很多人現場試喝,而且這麼做結果還不一定準。有了互聯網之後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只要有了真實的數據,很快就能分析出來。比如,騰訊知道自己的微信用戶有多少人用朋友圈,每天發幾條,發的內容是什麼,這些都是真實的數據。再比如,現在有個用戶每個月在網上買十箱水,留的地址是某個高檔餐廳,我們就知道這瓶水的目標受眾是誰了。
大數據應用的第二個階段是創造價值。當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數據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比如,中國最熟悉老百姓消費習慣的,不是某個機構或者協會,而是淘寶;擁有最全面個人信用信息的,不是銀行或者咨詢公司,而是支付寶。道理很簡單,我們的所有消費和交易行為都在某個平台上,而這個平台又有所有數據的記錄,那這些數據本身就是產品。如果把消費行為的數據賣給廣告商,廣告商就可以定向給你投送廣告;如果把信用數據賣給銀行,銀行就可以判斷出你的信用程度。
從另一個角度看,通過我們行為數據這些元數據,我們已經在慢慢被量化的信息給描述出來了。比如你一年花了多少錢、在哪方面花的錢等等,就能讓別人通過數據對你有個大概的認識了。所以,大數據應用的第三個階段是塑造我們。
舉個例子,如果有個人挺長時間沒買保險套了,這兩天突然買了兩盒,他就有可能和異地戀的馬子見面了;如果他跟異地的某個女生微信聊得特別多,還經常視頻,這個女生大概就是他異地的馬子;如果他最近一直在網上搜東南亞的機票和旅行攻略,他很可能要去那里玩。通過這三條元數據,我們就可以推測,這個人最近可能要跟馬子一起去東南亞旅行。
而且,未來我們每個人的數據會越來越多。工作有雲筆記,打車用優步,吃飯有各種訂餐網站,社交用微信,這些都會變成可以量化的數據記錄,然後用來描述我們的個人信息。比如你喜歡黑色的衣服,比較文藝,有高度近視,最近剛失戀。大數據沒準比你爹媽都了解你,我們最終都將成為可以被量化的大數據對象。
所以,大數據的作用不會只是簡單幫我們做決策,它最終的形態就是可以用海量的數據描述具體的個體。也就是說,未來的大數據可能比你還了解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