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章目錄[ 隱藏 ]
- 醫療產業崛起的必然
- 從2018投融資情況看產業趨勢
大陸醫療產業主要由原料供應、藥物與器械製造、流通及銷售服務終端組成。然而受制於技術積累等因素,大陸醫藥行業以仿制藥製造為主,醫療器械行業則以低端器械生產及出口為主;受制於體制等因素,流通領域及醫療服務終端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領域集中度有待提高。
圍繞新一輪醫療產業投資,投中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醫療領域投融資白皮書》認為,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的代表之一,將在未來5年內逐步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消費市場,醫療產業增長空間巨大。
醫療產業崛起的必然
根據上述《白皮書》可知,大陸醫療產業市場空間的增長與大陸醫療產業呈現的四大特點息息相關。
第一大特點,國內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及人均醫療支出遠低於發達國家,存在提升空間。通過對比發達國家、中國及OECD平均支出水平可知,大陸醫療衛生支出雖然連年上升,但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間。在醫療衛生支出占GDP比例方面,大陸已從2011年5.0%上升至2016年6.2%,低於OECD平均值9.0%;人均醫療衛生支出方面,大陸已從278美元上升至516美元,CAGR為13.2%,但仍僅為OECD平均值的12.9%。
第二大特點,由於新材料、精密加工、微控制等基礎技術和研發水平的落後,大陸醫療器械銷售占比較低。對比全球醫療器械銷售情況與大陸醫療器械銷售情況可知,2016年大陸醫療器械銷售額僅占醫藥與醫療器械銷售總額的21%左右,遠低於全球49%左右的平均水平。
第三大特點,中國企業與國際標桿企業在醫療產業方面差距巨大。通過對國內外醫藥企業的2017年營業收入數據統計發現,前十名中國醫藥企業的營收規模在12-23億美元之間,與前十名國際醫藥企業營收差距在20倍左右;醫療器械方面,前十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營收規模在1-12億美元之間,與前十名國際醫療器械企業營收差距更加巨大。
第四大特點,醫療服務費用支出占比相比較於醫藥及醫療器械費用支出占比較低。通過對比北京住院醫療費用結構(醫改前)與澳大利亞住院醫療費用結構可知,北京僅藥品、材料兩項費用占比就高達61%。不過,隨著醫改逐步推進,醫藥分開將使得住院醫療費用結構向更合理髮展。
除大陸醫療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外,社會經濟因素、政策因素及技術因素是決定醫療產業的關鍵驅動因素。首先,由於大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同時伴隨著老齡化和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疾病治療和健康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醫療產業屬於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決定了其從設立、生產、經營到後期銷售等各個環節都將受到各個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影響與制約,為了更好地解決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高要求與大陸醫療產業低水平以及過時醫療體制之間的矛盾,國家對醫藥工業、醫藥流通、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各個細分領域進行改革;最後,醫療產業作為高技術密集型產業,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帶來產業發展新機會。
從2018投融資情況看產業趨勢
近幾年,中國醫療產業融資數量及金額也是屢創新高。2019年1月,E藥經理人研究院&投中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19醫療產業投資指南》,其中披露了2018年中國醫療產業投融資情況。《指南》顯示,從2014年至2018年中國醫療產業完成融資數量由331家增長到695家,2015年醫療產業融資有過爆發式的增長,在2016、2017年融資數量、規模放緩、趨於平穩後,2018年融資數量較2017年有了顯著的提升,融資數量695家,略有超過2015年峰值687家。此外,2018年融資規模大幅上升,同比增長79.42%。平均單筆交易額超越2015年1500萬美元,達到歷史新高1995萬美元。
從上述《指南》中還可以發現,2018年中國醫療產業完成融資數量集中在天使輪、A輪、B輪,分別占比15%、30%和16%;融資案例規模方面,主要集中於A輪、B輪及戰略融資,分別占比27%、21%和28%。與往年相比,融資階段依然集中於早期發展階段,雖然2018年早期融資數量比例有所減少,但較2017年,規模比例依然保持穩定。
《指南》認為,伴隨政策對創新藥、醫療器械研發、創新的支持,預計未來醫療產業融資會繼續向早期發展階段聚集,比如《健康中國2030》、《中國製造2025》以及「4+7」帶量採購等政策都在強調研發與創新的重要性,為未來醫療發展定調。不僅如此,從2018年各細分領域融資所占比例也可窺一二。
2018年醫療產業融資數量比例方面,研發生產端(醫藥與醫療器械)的投資數量占比有了大幅提升。這其中包含了創新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的研發與生產領域。創新藥項目融資數量在2017年小幅下降後,2018年增長迅猛,同比增長102.7%;IVD行業在經歷了3年的穩定發展後,2018年融資數量也有了一定的增長,漲幅為44.12%;醫療設備行業也有所回暖,較2017年增長14.89%。
此外,資本對醫療服務也傾向於更專業、可復制、具有技術門檻的企業。從《指南》得知,2018年醫療服務融資金額為11.05億美元,其中第三方輔診與連鎖專科始終是醫療服務融資中的重要部分,兩者占醫療服務整體融資金額比例由2014年的50%上升至2018年的90%(連鎖專科占比一般超過50%)。
對於第三方診斷來說,由於大陸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大型三甲醫院無法負擔多數人的診療需求,第三方輔診一直有著較大市場;尤其是新醫改之後,在基因診斷及 人工智能助力下,第三方診斷真正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對於連鎖專科來說,由於具備標準流程、對專家依賴度較低,各路資本爭相在該領域角逐。另外,目前口腔類項目仍然受到最高關注。
不過同樣以「技術」噱頭出身的互聯網醫療就沒有那些幸運了。從《指南》中發現,互聯網醫療投資自2015年到達高峰後,第二年遍呈現斷崖式下跌,融資案例數量從2015年258例,銳減到2017年的130例。2018年互聯網醫療融資案例數量略有提升,但融資金額大幅增加,達34億美元,不過跟「互聯網+」就沒那麼大關係了。《指南》顯示,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得益於醫療大數據類頭部公司和互聯網醫院類的頭部公司的大筆融資。對於醫療大數據類融資的湧現得益於大數據和AI技術的成熟,使得互聯網醫療有機會實質介入到診療環節並發揮其優勢。不過,《指南》指出,現階段基於大數據的醫療相關服務更多仍處在模式探索階段,AI輔診仍缺少在具體場景中的實踐。
報告解讀來自於投中研究院《2018中國醫療領域投融資白皮書》以及E藥經理人研究院&投中研究院聯合出品《2019醫療產業投資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