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花唄也要上徵信了!」最近,這一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有網友吐槽稱,「這下可以考慮停止剁手了……」還有不少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花唄消費記錄將影響個人徵信報告的情況,直言要關掉停用花唄。當前,大批花唄用戶的數據正以「服務升級」的形式,接入央行徵信。
對於花唄用戶來說,用戶行為的記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評估個人信用參考的重要指標。眾所周知,徵信非小事,一旦出了問題,買房、買車乃至坐飛機、高鐵等都可能受到影響。所以,「花唄上徵信」這一消息引發高度關註,就不難理解。其實,「花唄接入央行徵信系統」並非特例。有記者梳理髮現,京東白條、蘇寧任性付、唯品花等「先消費、後付款」的信用支付產品同樣會查詢、上報個人徵信情況。但長期以來,在日常生活中,花唄常被部分用戶看作是一種「支付工具」,再加上選擇這類產品支付經常能有折扣,於是就成了很多人網購、線下支付的首選。但實際上,從《花唄服務協議》來看,這是一種消費金融產品,或稱「花唄·消費信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說,該產品可以算是銀行信用卡的互聯網版本。
認清花唄的產品屬性後,再來看「花唄上徵信」意味著什麼?對社會而言,無論是花唄,還是此前的借唄、京東白條、微粒貸,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信用數據不斷向央行徵信延伸,這對於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來說,都是有益的。對於入徵信的用戶來說,這也並不算是一件壞事,在不逾期的情況下,用戶會留下良好的還款記錄,而優質借錢人的數據進入徵信後,也會讓用戶獲得更多的金融服務。對於金融機構和平臺而言,這意味著信貸數據共享,一方面有利於提升整體風控,讓貸款「生意」更加精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借錢人的逾期成本,約束其行為。
有專家就表示,將互聯網金融平臺納入徵信,會成為必然趨勢。「花唄上徵信」再次表明,信用支付不是法外之地,「逾期」使不得了。這也提示消費者,要更加關心個人信用,倍加珍惜個人信用。當然,對於是否使用花唄這類金融產品,個人具有自主選擇權,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評估和選擇。就事論事,對於「花唄上徵信」,實際上用戶更該關心的是還款行為是否符合要求,而不是盲目跟風關停此項功能。畢竟,只要自己守約,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而對於平臺來說,則要保障好用戶的知情權,在接入徵信之前,需要征得用戶同意,並切實做好資訊主體權益保護。 (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