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會思考嗎?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機器人會思考嗎?

有人說,人能夠把一個思想「注入」機器,機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作出反應,然後回歸靜止,就像鋼琴鍵被小錘敲了一下那樣。另一個比喻就是一個低於臨界體積的原子堆:輸入的想法就像從原子堆外部轟擊的中子。這些中子會引起一些反應,但是最後將逐漸消失。不過,如果原子堆的大小變得足夠大的時候,中子產生的反應很可能會持續地增加,直到原子堆解體。

關於「亞臨界」和「超臨界」

思維中是否存在這樣的現象呢?機器中呢?這樣的現象在人腦中應該是存在的。絕大多數思想都處於「亞臨界」狀態,對應於處於亞臨界體積的反應堆。一個想法進入這樣的思想中,平均下來只會產生少於一個的想法。有一小部分思想處於「超臨界」狀態,進入其中的想法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想法,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動物的頭腦顯然是處於「亞臨界」狀態的。由於這種相似性,我們不得不問:「一個機器能不能成為‘超臨界’的?」

「洋蔥皮」的比喻也很有用。研究思維的或腦的功能的時候,我們發現一些操作完全可以用純機械的方式解釋:它們並不對應於一個真正的思維,所以把它們像洋蔥皮一樣剝除;但是這時,我們發現仍然有新的機械思維需要剝除,一直這樣下去,用這樣的方式,我們是否能夠達到真正的思維,或者最終發現皮里面什麼也沒有了?

給機器人「植入」思想

當然,想要知道機器到底能不能「思考」,最好的方式還是通過實驗驗證。我們此時此刻能夠拿出什麼呢?如果實驗將來會成功,現在應該採取哪些步驟呢?

給機器人「植入」思想,程序的編寫是關鍵,工程設計上的進步也是需要的,但是看上去讓它們滿足要求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即使立足於目前的技術,存儲容量也是非常實際的,也許根本就不需要增加機器的執行速度。一部分模擬神經細胞的現代機器的速度比神經細胞快1000倍。這提供了一個「安全餘量」,用來補償各個方面產生的速度損失。那麼,剩下的主要問題就是找到給這些機器編程的方法,以使它們能夠完成遊戲。現在我一天大概能編1000字節的程序,按這樣的速度,只需大約60個工人在未來50年穩定地工作,並且沒有東西扔進回收站,就能完成這個工作。到這個數字也許你會想到去尋找更快速的方法。

通過智能練習,實驗者有可能使進度加快。當然,實驗者不受隨機突變的限制,這個事實也同樣重要。如果能夠追蹤某個弱點的原因,實驗者就有可能設計出一種突變來改進它。

機器人的特殊教學

教機器人學習的過程,不可能與教普通兒童的完全相同。例如,沒有給機器人安上腿,你就不能要求它到外面去把煤鬥裝滿。它也可能沒有眼睛。盡管這些缺陷可以由精巧的技術工藝來彌補,但是如果把這個傑作送到學校去,會引起其他孩子對它的大肆取笑。我們不必過分看重機器人的腿、眼睛什麼的,但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某種個別輔導,只要能夠用某些方法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做到雙向交流,教育就能夠做到。

一台沒有肢體的機器所能執行的命令,必然具有一定的智能特徵在這些命令之中,占重要地位的是那些規定有關邏輯系統規則的玩順序的命令。因為在人們使用邏輯系統的每一階的每一階段上,都有非常之多的步驟可供選擇,就遵循邏輯系統的規則而言,無論應用其中哪一個,都是許可的。這些選擇造成了機器之間的差異,但這不是正確的和謬誤的推理者之間的差異。能夠產生這種命令的命題,可能是「提到蘇格拉底時,用三段論第一格的第一式」或者「如果已經證明了一個方法比另一個方法快,就不要使用那個慢方法」。這些命令中有的可能是「權威制定的」,而另一些可能是機器自身產生的,例如通過科學歸納產生。

機器人學習的未來

有關學習機的思想,在有些人看來,可能是自相矛盾的。機器的運算規則怎麼可能改變呢?這些規則應該完備地描述機器的反應,無論它的歷史可能是什麼,無論它會經歷什麼變化。因此這些規則在時間上是相當恒定的。的確是這樣。在學習過程中發生變化的規則,是那種力量不大、只是暫時有效的規則,這就是對於這種自相矛盾的解釋。

我們或許期待著,有一天,機器能夠在所有純智能的領域中同人類競爭。但是從哪里起步最好呢?這也是一個困難的抉擇。許多人認為,非常抽象的活動。也有人認為,最好是給機器配備能買得到的最好的感覺器官,然後教它懂語言並讓它會說。這個過程可以像通常教孩子的那樣,指著東西,說出它們的名字等等。我還是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但是我認為兩種方法都應該試一試。我們的目光所及,只能在不遠的前方,但是可以看到,那里有大量需要去做的工作。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