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黃冰洋,解放軍306醫院,心胸外科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左天宇 編輯
對於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服用針對這種基因突變的藥物,意味著治療效果要比傳統化療更好,患者生存期更長。
20年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方案的選擇只有小細胞肺癌,肺腺癌,肺鱗狀細胞癌之分,而現在,隨著分子醫學的進展,我們對肺癌的理解深入到基因層面,特別是肺腺癌,治療方案可以精細到針對基因:EGFR突變肺癌,ALK陽性肺癌,ROS1陽性肺癌,BRAF陽性肺癌。我們正在將肺癌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疾病,依據每個肺癌患者腫瘤的個體特徵進行個體化治療。
EGFR是由EGFR基因表達出來的一種蛋白,中文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是體內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可與表皮生長因子(EGF)結合;EGF和EGFR都是健康細胞裡面的正常蛋白,參與細胞正常生長和分裂。然而,當EGFR基因發生突變,EFGR基因就會瘋狂表達EGFR蛋白並組裝到細胞膜表面,導致細胞膜表面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過多,這意味著表皮生長因子可以與大量的受體結合,加速促進細胞異常生長和分裂,最終導致腫瘤誕生。
真實的細胞內情況更加複雜,為了方便理解打個比方,細胞比喻為汽車,EGF是汽油,EGFR是發動機,正常「細胞汽車」裡面,「發動機EGFR」數量有限,「EGF汽油」富足,「細胞汽車」正常運轉。有一天「細胞汽車」採用「EGFR基因突變」技術非法組裝大量「EGFR發動機」,那這輛車就開始彪了,瘋狂的的加速—增殖、分裂。研究顯示:約有1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EGFR突變。
EGF最初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到20世紀90年代末,歐美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尋找方法來利用EGF和EGFR之間的關係研制新的治療方法。初期的研究發現,EGFR靶向治療對肺癌具有驚人和持久的抑製作用,且與傳統的的化療藥物相比,不良好反應更少。2004年,研究顯示,在美國大約15%的人患有EGFR中的驅動突變,當這些人接受EGFR靶向藥物治療時,其腫瘤都顯著縮小,並且副作用較少。基因靶向藥物是肺癌治療的一個巨大突破,此後的科學家及胸外科醫生、腫瘤科醫生致力於設計研究更好的靶向藥物。
在過去,對於每一位晚期癌症患,針對其病理類型的的治療方案都是一樣的,相同的化療藥物,嚴重的副作用,雞肋的療效;化療藥不僅是有毒的,還常常不工作,但是我們沒有別的辦法。現在,基因靶向藥物的出現,使臨床醫生針對癌症的治療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我們開始對癌症患者進行治療之前,我們通常會進行複雜而全面的遺傳分析,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任何癌症驅動基因突變。對於肺癌,明確他們是否存在EGFR突變,可以更好地指導治療。然而,在肺腺癌患者中,美國患者EGFR基因突變率為10%-15%,不抽煙亞裔女性患者EGFR基因突變率高一些,但也僅僅為30%左右,還存在大量其他的基因驅動突變會影響EGFR靶向治療療效。肺癌中可能有6-8個這樣的基因驅動突變, EGFR是最常見的,其次是ALK,BRAF和ROS1,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研究針對這些基因的靶向治療。
在過去,從診斷肺癌到死亡,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約為6個月。
而現在,患者每天只需要口服小藥丸就有可能有質量的存活有時超過10年。
靶向治療我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繼續開展:
耐藥 目前的靶向治療藥物中位耐藥時間約為11-13個月,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的腫瘤患者在服用11-13個月的時候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腫瘤出現進展或復發。現有的治療方案就是聯合其他治療方案進行綜合治療,把致命的肺癌變成慢性病來治療,EGFR靶向出現耐藥,再次進行基因檢測,服用其他靶向藥物治療,或採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放療、手術、局部腫瘤射頻治療交替反復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副作用 盡管靶向藥物通常比傳統化療具有更好的耐受性,但它們仍然存在有一些副作用。例如EGFR靶向藥物副作用包括皮疹和腹瀉,這是因為EGFR蛋白往往在皮膚和胃腸道黏膜細胞中高表達,EGFR靶向藥在抑制腫瘤的同時也誤傷了腸道及皮膚細胞。制藥公司已經針對這種問題涉及新的藥物,新藥往往副作用較少。
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療具有顯著地療效,延長了生存時間,這種新的肺癌的治療方法是基礎醫學、分子生物進展帶來的突破。事實上,很多晚期肺癌患者沒有檢測到基因突變,那麼他們怎麼辦?最新的免疫治療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或許可以提供一種選擇,如果治療沒有效果,那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化療,因此我們需要更加努力的推進基礎醫學、分子生物學進展,尋找更好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