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百談清史》專欄,逢周三更新
歷史大學堂 出品
文:王金百
編輯:莉莉絲
清高宗是誰?大清純皇帝又是誰?乾隆皇帝是不是就是愛新覺羅-弘歷?傻傻分不清。今天咱們就掰扯掰扯清朝皇帝的各類稱謂。
我開頭提及的這麼多稱謂,其實就是一個人,他就是大清王朝第六位皇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乾隆皇帝。那麼他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別稱」呢?其實,那些都不是他的別稱,而是他自己獨有的稱謂,只是這稱謂有官方和非官方之別,下面我為大家一一解釋一下這些稱謂之別。
清高宗——清,是大清王朝之簡稱,而高宗是他的廟號。這廟號由來已久,先秦就有給君主立廟的記錄,但是到了秦朝,始皇帝將廟號和謚號都取消,原因是這廟號和謚號是在帝王身後,由後人根據其一生之功過給予的一個評價,甚至是蓋棺定論的評價,秦始皇認為後人沒有資格對自己評價就給取消了。
所以這廟號和謚號都是其本人去世之後才由後人評定而有的。到了漢朝時期,廟號重新啟用,但是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或者廟號都被保留。到了唐朝時期,廟號才開始成為皇帝標籤,每位皇帝都有廟號了,像唐太宗、唐高宗等,都是以廟號為稱謂。
一、廟號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有「祖」、「宗」之分,廟號為「祖」,通常指開國之君或者王朝的奠基人,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為開國之君,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為王朝奠基人。
還有一種情況,雖然並非開國之君或王朝奠基人,但是在其執政時期,王朝有開疆擴土之功,也可以得到「祖」廟,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那麼一般的守城之君,只能配享「宗」廟了。除了這「祖」、「宗」之分,通常的廟號排列方式為「祖」、「宗」相對,也就是一「祖」後跟一「宗」,但是明清時期都有特例。
明朝時期,第三任皇帝朱棣的廟號就十分特殊,眾所周知,朱棣的皇位乃是從侄子建文帝手里搶來的,所以他的廟號就有意思了,起初給他尊的廟號為太宗,太祖朱元璋之後,尊太宗廟號沒毛病。但是朱棣的六代孫明世宗朱厚熜,更廟號由「太宗」為「成祖」,一方面確實是朱棣在位期間征戰四方,確實立下開疆擴土之功,另一方面明世宗(嘉靖皇帝)確實一位標新立異的皇帝,喜歡挑戰祖制,這點乾隆皇帝和他就挺像。
而清朝的特例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本來是位守成之君,但是身後被尊為「聖祖」廟號,這是雍正皇帝對其父一生功績之肯定,「硬生生」以收Tai灣和平三藩等事跡為開疆擴土之功,尊了一個「祖」廟,所以大清開國之君乃是「三祖一宗」,而之後的帝王就毫無疑義的被尊「宗」廟了。
二、聊完廟號,我們再聊聊謚號。
謚號的應用就比較廣泛了,首先他並不是帝王獨有,有爵位之人和身居高位的士大夫都有資格在身後得到謚號,只是不同層級的人物有不同的謚法。帝王的謚號最為特殊,也是很有來由和講究的。謚號起源於商朝,廟號不是每位君王都有,但是謚號是都有的,而這謚號是對這位生前顯赫之人的蓋棺定論性評定。既然是評定,就會有好壞之分,所以謚號是分為美謚、平謚和惡謚三個層次。
但是到了宋朝之後,就基本取消惡謚了,只保留美謚和平謚,因為惡謚實在是還不如不謚,對於那些必須要謚還表現確實不怎麼地的帝王將相們,多少還是要留些面子,給個平謚大夥也就心知肚明了。
等到了明清時期,那就連平謚都很少見了,尤其是針對皇帝謚號,那就全是美謚,而且明清時期皇帝的謚號真是拖沓冗長,明朝皇帝謚號是十六字,清朝皇帝更是達到二十幾字,以乾隆皇帝謚號為例「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這麼多字不方便記憶也不方便書寫,怎麼辦呢?就將謚號的重點落在「皇帝」之前的最後一個字上(下文均稱最後一字),上例乾隆皇帝的謚號最後一個字為「純」,因此他就有了大清純皇帝之稱。
三、順便說一下這清朝皇后的謚號。
清朝皇后的謚號同樣極其冗長但比皇帝還是要短了很多,一般在17字左右,但是有一位除外,那就是慈禧太后,她的謚號長達25字,什麼意思?上面舉例的乾隆皇帝謚號也就是25字,不言而喻了吧。但是無論是哪位皇后的謚號都要以「孝」字起首,以同列皇帝謚號最後一字相同為尾。
另外,皇后謚號也有重點字,那就是「孝」後面的第一個字,如此一來皇后謚號簡稱一般為五個字,例如慈禧太后,她的謚號簡稱為「孝欽顯皇后」,這個「欽」為她謚號的重點字,「顯」字則同鹹豐皇帝謚號的最後一字。再多舉一個例子,乾隆皇帝的皇后富察氏,她的謚號簡稱為「孝賢純皇后」,她的謚號「賢」可是乾隆皇帝親賜,這是整個大清王朝唯一一位得到夫君皇帝親謚的皇后,可見乾隆皇帝對結發之妻的愛慕與不舍。
四、最後我們聊聊年號。
年號是封建王朝用來紀年之名號,始創於漢武帝。在明清之前,一位皇帝通常會有很多年號,基本上就是遇到點事兒就換個年號,史上最能換年號的就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這兩口子,一共用了20多個年號。所以,看歷史典籍比較頭疼的一件事兒就是記年號,不然你搞不清楚時間先後順序。還好到了明朝,年號少了,通常一位皇帝就一個年號,所謂一帝一元,清朝則沿用這一帝一元的制度。為什麼用「通常」呢?因為有一位皇帝有兩個年號,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這老兄因為「土木堡之變」被蒙古人俘虜了,於是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取而代之。再後來朱祁鈺駕崩,英宗又來了個「奪門之變」又將皇位奪了回來,這一前一後就有了兩個年號「正統」和「天順」。
正因為明清皇帝一帝一元,而且年號作為紀年名號,應用最為廣泛也容易被人記住,所以我們後人就有了以年號稱呼皇帝的習慣,所謂的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等等。
其實這些對皇帝稱謂,這廟號和謚號才是對先前皇帝的敬稱,也就是書面稱謂。例如,皇帝的實錄都是以廟號命名,而在大臣的奏折提到前朝皇帝都會以廟號+謚號來稱謂,如高宗純皇帝,指的就是乾隆皇帝了。而我們習慣以年號為皇帝稱謂的方式,也只是適用於民間和後人們方便記憶罷了,現代的書籍中出現的以年號稱謂皇帝,只是為了附和人們的習慣,在正式的歷史典籍中是不會看到的。
好了,就聊到這里,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對廟號、謚號和年號已然有所了解。
……………………….END……………………….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說,歷史領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