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國慶假期,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陸續揭曉。時隔55年,物理獎終於迎來了首位女性獲獎者,而化學獎也遇見了其118年歷史上的第五位女性得主。兩位女性科學家分別摘得物理獎和化學獎的局面在諾獎歷史上實屬罕見。
諾獎女性得主占比不及3%
10月2日,諾貝爾物理獎揭曉,加拿大女科學家、滑鐵盧大學的國際著名光學專家、美國光學學會前主席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和她的導師——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教授傑拉德·莫羅(Gérard Mourou)因發明了能生成高強度、超短光脈沖的方法——啁啾脈沖放大技術(CPA)獲得了一半的諾貝爾物理獎。
此前,歷史上僅兩位女性獲得此項殊榮,最近一次是在1963年,德裔美國女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因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獲得物理學獎。1903年,瑪麗·居裡(Marie Curie)夫婦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了解,斯特裡克蘭直到獲獎前都還只是滑鐵盧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她甚至沒有自己的Wikipedia頁面。
10月3日,諾貝爾化學獎為女性「‘酶’開二度」,該獎項將一半授予美國女科學家、加州理工大學教授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使「酶進行定向進化」。
阿諾德也成為了諾獎118年歷史上第五位女性化學獎得主。第一次是1911年居裡夫人、第二次是1935年居裡夫人的長女、第三次是1964年英國結構學家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第四次是以色列結構生物學家阿達·約納特(Ada Yonath)。
諾貝爾獎歷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頒獎前,在諾獎118年的時間裡,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605人中,只有18位女性,占比不到3%。而物理學和化學的獲獎者人數更是屈指可數,今年頒獎前分別只有2人和4人。
諾獎歷史上被遺忘的「科學玫瑰」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存在對於女性科學家的性別歧視,諾獎百年歷史上也多次遺漏重要的女性科學家。比如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以及莫裡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但另一位對DNA結構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英國女科學家羅沙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卻長期被排擠在外,還受到人身攻擊。富蘭克林甚至被塑造成一個性格怪僻、目中無人的「女學究」形象。
另一位被諾貝爾獎遺忘的是英國女科學家喬瑟琳-貝爾(Jocelyn Bell)。1974年,英國科學家休伊什(Anthony Hewish)和賴爾(Martin Ryle)因改進射電望遠鏡和發現脈沖星,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歷史上首次將該獎項授予天文學家。而在研究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女科學家貝爾,則被排除在獲獎名單之外。
事實上,在《自然》雜誌發布脈沖星發現的論文中共有五位署名作者,休伊什是第一作者,貝爾名列第二。
這次授獎引起了國際天文學界的巨大爭議,被認為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不公平的結果之一,以至於有人將諾貝爾獎稱為「No Bell Prize」(沒有貝爾的諾貝爾獎)。而貝爾也被稱作是被遺忘的「天文玫瑰」。
不過,近十年來,隨著業界的倡議,女性科學家的地位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尊重和認可。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例,2008年以來,先後有法國女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cois Barre-Sinoussi)、美國女科學家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和加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挪威女科學家邁·布裡特·莫澤和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等人先後獲得該獎項。
歐萊雅基金會執行副總裁Alexandra Palt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科研領域,女性的從業比例整體仍然偏低,雖然正在緩慢增長。女性在科研職業發展的道路上還是面臨很多障礙。」
以歐盟為例,各大科研機構的高級職位女性比例僅11%,女性科研人員比例不到30%。而在全球範圍,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的女性科學家也僅占28%。
近20年來,為了鼓勵更多女性參與科學事業,歐萊雅基金會聯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年向全球5位傑出的女性科研人員頒發「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以推動科學領域男女結構的平衡。獎項已經表彰了全球超過100位傑出女科學家,其中,有3位被表彰的獲獎人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被表彰的女科學家也包括中國人。今年的獲獎者就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教授,她創舉性的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
生活工作難兩全
第一財經記者曾採訪過多位世界傑出的女科學家,其中既包括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2009年,巴爾·西諾西因愛滋病研究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包括有衝擊諾貝爾獎巨大潛力的女科學家、CrisprCas 9基因編輯技術的發明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珍妮佛·多娜(Jennifer Doudna);也有像張彌曼這樣在耄耋之年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的中國女科學家。
在她們身上,具有的共同品質就是「抗壓」。張彌曼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生下女兒之後,為科研事業被迫離開到再次見到女兒,經歷了長達十年時間,這是普通母親無法想像的。
多娜教授金髮碧眼、身材修長。可她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事科研事業是非常孤獨的,為此她遠離人群,甚至成為同伴眼中的「怪物」。
第一財經記者也曾採訪過巴爾-西諾西教授,這位打扮時尚的法國老太太太一頭花白短髮,語氣堅定幹練。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已年近80歲的巴爾-西諾西教授仍然每天準時到研究所辦公,辦公桌上的膠囊咖啡是她每天的工作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