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小BB的運動發育牽動神經系統構建的千秋大業,起初的俯趴、抬頭到匍匐、爬行,時間和劑量上的累積說是獲益終身一點不為過。
可是在大運動這條發展道路上,大家踩的坑真心不少啊!
有擔心累壞了寶寶的、擔心壓迫到心肺的;
有因為介意吐奶乾脆不安排俯趴的;
再大一點兒能動起來了,又有擔心安全或衛生問題不敢放孩子下地多爬的;
再有就是擔心地太硬,膈應著寶寶膝蓋小嫩肉的。
於是,需求催生了買賣,嬰兒爬行護膝便有了市場。但是寶寶真的需要護膝嗎?小小的爬行又蘊藏了哪些發育關鍵點呢?聽劉瑩醫生為你一一道來吧。
還記得傳說中的「跪得容易」麼?
寶寶的護膝墊卻是未必幫助寶寶「爬得容易」了。這些厚厚的海綿或者矽膠膝蓋墊子名義上保護了寶寶的細皮嫩肉,卻可能從根本上阻撓了正常的發展與探索中值得關注的小重點。
其實,寶寶在發育早期階段,得到的信號輸入越豐富,刺激神經系統發育的機會越多。每一種發育階段的暴露,內裡潛藏玄機。
爬行的好處之一,恰恰就是建立在膝蓋得到有效承重和觸覺體驗之上的。
寶寶有時比我們想像中強大。以色列和墨西哥的寶寶從來都是在石頭地板上學爬的,連爬行墊一說都沒有。
只要不是在會磨損表皮的地面上爬行,家裡的木地板其實並不至於傷害到寶寶。與其選擇厚厚的護膝,一條薄薄的棉質長褲可能還更好。
你有想過硬地爬行帶給寶寶的好處可能更多麼?
發展膝蓋的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
如果我們把寶寶的神經系統連接比喻成通信工程的話,爬行時承擔主要職責的骨骼和肌肉就是在不斷和大腦打電話。
而骨骼和肌肉與地面的接觸就是電話聽筒,護膝的存在可以比喻為聽筒上蒙了一層隔音材料,讓電話傳聲不清晰了。
看似被保護免受「皮肉之苦」的膝蓋,在護膝的「保護」下,沒有充分與地面穩固而直接的接觸,這可能讓膝關節的骨骼和肌肉沒法清晰感知彼此的相對位置關係,也就是說,模糊了本體感覺的發展。
本體感覺系統——本體感覺系統由肌肉、肌腱、韌帶、關節構成。本體感覺是指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對本體感覺系統任意成員的深壓(deep pressure)會特別高效地促成孩子的本體覺發育。
使用護膝的寶寶可能在爬行時感覺怪異,然後主動避免膝蓋著地,乾脆就把姿勢「調整」成了熊爬。
手膝爬行是最常見和鼓勵的爬行模式,收益多多。爬行時寶寶的腹部離開地面雙手和膝蓋著地,動作的順序是:一側手前進-對側膝蓋前進-另一側手前進-另一側手的對側膝蓋前進。
熊爬跟手膝爬行的區別是,寶寶膝蓋不著地,四肢直接爬行,有時候看起來有點像瑜伽裡下犬式的動態前進狀態。 如果寶寶既能手膝爬行還會熊爬,則很OK。但只會熊爬時,膝蓋的體驗有一定的丟失。
促進膝蓋彎曲(flexion of knees)
遊戲爬行的動作要點之一是屈膝。護膝可能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屈膝,堆疊在膝蓋背側(膕窩)的材料不可避免地阻礙了某些角度的動作。
而多角度的發力和動作控制,讓寶寶對運動的勝任越來越純熟,發展裡的得分點才有機會踩得滿滿的:)
協調糯屁屁和膝蓋的運動關聯(align hips & knees)
當膝蓋的彎曲輕易做到,而寶寶也同時能感覺到膝蓋在地面上得到了四平八穩的支撐,爬行所需的一系列的肌肉骨骼協調就順理成章了——肩高於手,臀高於膝。
肩高於手,臀高於膝。如果這一系列的承重發生得自然直接,恰恰又為接下來的步行提供了協調準備的前提,別忘了行走時,糯屁屁自然是高於膝蓋的呀。
護膝的存在會讓寶寶的膝蓋總有一種微微的不確定感,每次觸及地面的膝蓋都在緩沖膠墊下滑動了些許,這對爬行的真正收益來說可以算一種不大不小的困擾。
無法精準感知運動的位置與關係時,爬行在協調不同部位之間動作的意義被「打折」了。
或者,我們把目光放到稍稍後一點的階段,看看剛開始走路的小BB:TA們為了更好地獲得平衡感,會讓兩只腳分得開開的,一旦對這個新技術(步行)的掌握更嫻熟了些,雙腿間的距離就會拉近,直至與屁屁的位置完全水平豎直了。
在手膝爬行中被預熱好的臀部與膝蓋間的協調關係、線條位置,給步行早期探索的小挑戰帶去更多篤定的信心。
好吧,梳理一下什麼會是好的爬行地面:
- 硬地不可怕,但需要給爬行製造合理的摩擦力——比如光滑的木地板+光溜的小膝蓋和手,皮膚和地板的直接接觸會帶來合適的摩擦力;
- 如果介意硬地,可以鋪一層薄薄的小毯子或地墊。記住,太厚了反而可能是拖累;
- 當然,如果能創造更多機會讓孩子在各種地面上爬行,在感知覺的收獲上將更為巨大,比如草地、沙地、有各種障礙物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