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歷史 第1張

1981年,沈從文在北京 沈從文之子沈龍朱 繪

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解璽璋

  1961年夏天,北京人藝決定排演郭沫若的另一部歷史題材話劇《武則天》。這是繼《虎符》《蔡文姬》之後,北京人藝第三次與郭沫若合作。焦菊隱稱之為:「在學習傳統戲曲表現手法及其精神原則方面,進一步試驗探索話劇民族化的又一次實踐(《排演〈武則天〉的一些想法》,見《焦菊隱文集》卷三154頁)。」這個戲仍然請沈從文先生做顧問。

  在文物研究領域,沈從文稱得上是全才,對瓷器、銅器、玉器、漆器、繪畫、傢俱、舞蹈、服飾、絲綢、染織、圖案等,都很有見地,發表了許多論著,最突出的是他編纂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成為資料最完整、插圖最豐富、考據最確實的中國古代服裝史專著。

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歷史 第2張

1923年,初到北京的沈從文 沈從文之子沈龍朱 繪

  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沈從文就在文壇博得了很高的聲譽,他的小說和散文深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但也受到了不少排擠和打擊,被稱為專寫頹廢色情的「桃紅色作家」 ,是「為地主階級歌功頌德」 ,體現了「中國文學的清客文丐傳統」,尤其是對沈從文「作為反動派」的階級定性猶如一顆重磅炸彈,使本來就對批評十分敏感的沈從文備受打擊。

  1949年以後,沈從文下決心「轉業」 ——他不得不離開北大,遠離既給他帶來榮譽又招來是非的文壇。沈從文在北大教書的時候,常與博物館系打交道,經常去幫忙,也捐過不少陳列物品。而且,年輕時在家鄉,他就曾接觸過大量的古籍、字畫和古玩。所以,他既然要離開北大,就被安排到了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一年,沈從文47歲。他的夫人張兆和說:「幸好他轉了,轉的時候有痛苦,有鬥爭。他確實覺得創作不好寫了,難得很。 」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期間,盡管沈從文很苦悶,但他還是很敬業的,「一旦碰到具體的文物工作,沈從文就仿佛變了一個人。看見好東西,沈先生就想辦法買回來。自己先墊錢,再交給館里。 」他的同事這樣評價他。他千方百計地接觸文物、研究文物,積累了不少資料。他豐富的知識和文物功底得到了社會和學界的認可。

  就在這段時間里,他與北京人藝慢慢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從1958年到1963年,北京人藝在排演《虎符》 《蔡文姬》 《武則天》 《關漢卿》和《膽劍篇》時,都得到過沈從文的指導意見。何況,沈從文與曹禺早就是很熟悉的朋友。1937年,沈從文就曾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偉大的收獲》 ,高度評價曹禺《日出》一劇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

  據北京人藝老藝術家鄭榕回憶, 1958年人藝排演《蔡文姬》時,曾請沈從文做顧問。沈從文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為劇組的人講解了幾個小時,還為劇組準備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並在每一份資料中都做好標籤。讓鄭榕難忘的是,沈從文還為劇組調出了台灣影印《故宮博物院藏畫集》,就是為了給劇組介紹宋代畫作《文姬歸漢圖》。

  1960年9月,曹禺創作劇本《臥薪嘗膽》(後改名《膽劍篇》),取材於大家熟知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曹禺曾就劇中的若干歷史問題向沈從文請教,沈從文於9月16日復一長信,詳細介紹了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社會各方面的狀況。為使演職人員盡快熟悉戰國時期的人物形象,沈先生費盡心思,先後兩次為北京人藝開列了《有關吳越一劇道具形象參考草目》 ,所列草目涉及古代畫作、漆器、拓片、武器、馬車、床具、經書等,顯示了他對古代文物的淵博知識和踏實的治學精神。1961年,他還致信曹禺,對《臥薪嘗膽》一劇提出過修改意見。

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歷史 第3張

沈從文關於《武則天》一戲參考材料

  這次接到北京人藝送來的劇本,沈從文認真閱讀了全劇,然後整理寫出了《關於〈武則天〉一戲參考材料》,稿紙10頁共64條,用毛筆楷書寫成,詳細介紹了與劇中人物形象有關的資料種種。譬如第一條,就介紹了武則天的形象可以參考哪些資料,它們出自誰的手筆又藏於何處;又如唐代大臣的裝束,他在第四條寫道:「敦煌二二〇窟貞觀十六年壁畫維摩說法圖下部帝王與侍從執宰大臣(執宰大臣特別重要,歷博有線勾復本稿,必須從這個畫上裝扮朝臣)」;同時,第五條又指出:「又一九四窟同畫(時代較晚,武後高宗出行儀仗仍可參考) 。 」又在上面加註:「裴炎等裝束相貌必需參考此二幅。 」在其所列各條中,舉凡唐代初期服裝、坐具、會茶場面、書齋布置、刑具、審案、綢緞染織、蓮子羹盛器……無不具備,再次展現了沈從文一絲不茍的鑽研精神。

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歷史 第4張

沈從文給焦菊隱、梅阡導演的《初看印象供參考》一信中談有關《武則天》舞美服飾問題

  不僅如此,他還應導演的邀請,從彩排到正式演出不止一次來北京人藝看戲,每次都對其中的細節提出有據可考的意見。初次看戲後,他給焦菊隱、梅阡導演寫了《初看印象供參考》一信,就提出了36條具體意見,比如「上官婉兒房中應有個衣櫥」 ,「京戲中花旦側身下蹲行禮可以不用」 ,「道生作了和尚後似乎應沉重些」 ,「幾人讀詩也不妨慢慢些,從字句中讀出情感來,有腔調些」 ,甚至包括唐代寄信所用信封的尺寸,他都一一指出,供劇作排戲時參考。他還在信中向焦、梅二位導演建議,下次看戲時,「能和你們的美工同志中一位在一處,即可邊看邊說什麼部分用什麼代替,會更好些」 。

  從這些手稿中,我們不僅看到了沈從文先生淵博的歷史知識和嚴謹的學術態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北京人藝曹禺、焦菊隱等戲劇大師謙虛、負責的創作精神。

沈從文與北京人藝 歷史 第5張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