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可以說,在古代時期,中朝關係友好,雙方往來頻繁,期間,有很多互通有無、相互融合的事情。
比如:在明代時期,皇室就曾接納眾多朝鮮女子。據不完全統計,明朝永樂、宣德時期,身份為嬪妃的朝鮮女子共有8位;身份為侍女、女史的朝鮮女子則為38位,其中,永樂時期22位、宣德時期16位;歌舞、廚師等各類身份的朝鮮人,僅在宣德時期便達到一百多人。
清朝初期,清軍入關前,其中,跟隨的朝鮮侍女、女史為10人,到了順治時期,增長到16人。古時判斷兩國之間的關係,從皇室中所存異國之人數量便能看出,如果雙方交惡,皇室絕對不會將敵國之民置於宮內。
由此,明清時期皇室大量任用朝鮮女子,甚至,是納為嬪妃,恰好體現了中朝兩國友誼源遠流長。朝鮮女子進入中國之後,帶來了她們國家的風俗文化,即語言、飲食、習俗、歌舞、服裝等方面,進一步促進了雙方的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明朝永樂、宣德兩位皇帝,擁有朝鮮嬪妃,這在當時算是極具轟動的消息。到了明武宗時期,當朝皇帝甚至親自到朝鮮納妃,鬧得朝鮮舉國不寧。清朝入關前,同樣有迎娶朝鮮女子的事情記載,如:攝政王多爾袞所取側福晉便為朝鮮女子。
這點在中國史書中並無過多記載,卻在朝鮮文獻中留有詳細過程,甚至,連「皇帝」的詔令都選擇用大白話記錄在冊,並未如中國史書一般,進行字句加工。其實,除了明清兩朝,元代時期同樣有皇室迎娶朝鮮女子的事例,即:元順帝的皇后奇氏就是高麗人。
可以說,明朝迎娶朝鮮女子為妃的習慣,還是由朱元璋開創。早年,明太祖朱元璋心生與朝鮮「結親」的想法,並於洪武二十二年,傳旨給朝鮮國王,讓其在國內進行選妃,挑選一些出身名門的朝鮮女子,給明朝皇子婚配。
三年之後,明太祖駕崩,「結親」之事數次推遲,在雙方多次商討下,朝鮮先送來五名太監。
到了永樂時期,朝鮮太宗親自來到南京,面見永樂帝朱棣,進一步增進兩國關係交流。朱棣三次朝鮮選妃,足以看出他對朝鮮女子的喜愛,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尊重朝鮮的風俗習慣,文化飲食。
第一次選妃時間發生在他即位之時,當時,永樂帝為了繼承先帝「結親」心願,遂派使臣前往朝鮮,商討結親之事。永樂五年,徐皇后病逝,次年,永樂帝派人趕赴朝鮮,正式開始選妃工作。朝鮮對於此次選妃極為重視,下令全國近期婚嫁一律停止,待選妃結束後方可恢復。
期間,整個選妃持續將近半年,經過明朝與朝鮮兩方人員重重挑選,最終,選出五位絕色佳人,即:權氏、任氏、呂氏、崔氏、李氏,這五位女子皆是朝鮮高官之女,出身不凡。除此之外,朝鮮還給予隨從12名,太監12名,跟隨進入明宮。
為了防止中途意外,此次返程並未對外公示,朝鮮國王派出特使,一路護送明代使團及選出的五位女子。防止周圍勢力襲擾,他們選擇掩人耳目,攜帶著數千張純白厚紙,對外名義為進紙札。一行人在永樂七年初到達京城,二月,五人同時被冊封為妃,各掌職權。
愛屋及烏之下,五位妃子的家人盡皆被提拔為官,身居要職,官階四品,可謂是前途遠大。
五位朝鮮妃子在明朝史書中,僅有權妃存留記載,其他四位皆沒有記錄可尋。《明史》曾這樣描述權妃:「賢妃權氏,喜吹玉簫,帝愛憐之。」從這點可以看出,權妃在五位朝鮮妃子中,是最具皇帝寵愛的一位,否則,明朝史書斷然不會僅記載其一人。
然而,就在第二年,權妃在與朱棣從南京到北京的路上去世,永樂帝傷心至極,見到權妃的哥哥時,含淚嘆息,久久不能言語。永樂帝能夠接受朝鮮風俗文化、飲食習慣,絕大多數還是源於權妃,然而,權妃驟然離世,仿佛抽走永樂帝的魂魄一般,讓他黯然神傷。
直到永樂帝晚年的時候,還時常掛念權妃,甚至,到了用膳而無味的地步。
第二次選妃發生在永樂七年,時值五月初三,皇帝派人到朝鮮傳旨:「去年選的妃子高低胖瘦皆有,都算不上太好。但是,陛下念你一番苦勞,將選去的女子盡皆封為妃子,此次再行選妃,希望你們能夠讓陛下滿意。」
朝鮮不敢怠慢,很快用了兩月時間,再次挑出人選,聯繫明朝時,正值明朝與蒙古韃靼部作戰,永樂帝便找個理由推辭朝鮮。這一等便是兩年,直至永樂九年,明朝想起此事,遂通知朝鮮將選定女子送來。同年四月,朝鮮派遣特使護送,將鄭氏女送到京城。
永樂帝見此甚是喜愛,龍顏大悅之下,賞賜來訪朝鮮使團。且將鄭氏之父鄭允厚封為光祿寺少卿,因其來朝,特授是職而不任事。皇帝的嶽父一般要給予相應的爵祿,永樂帝對幾位朝鮮嶽父多給予光祿寺職銜,也反映了他對朝鮮飲食的喜愛。
第三次選妃於永樂十五年,此次選出妃子共有兩人,即:韓氏、黃氏,除此之外,還有隨行侍女6人、太監2人。八月於朝鮮都城啟程,歷經兩月跋涉,於十月進入京城。兩位新妃子中,最受永樂帝喜愛的為韓氏,為了博得韓氏歡心,永樂帝賜予韓家大量金銀珠寶,送至遼東地區。
迎娶朝鮮妻子的明朝帝王,除了明太祖、永樂帝之外,還有明宣宗。明宣宗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才華帝王。他自幼便深得祖父朱棣喜愛,無論走到哪,朱棣都會將其帶在身邊,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他的閱歷。最終,在朱棣的親自指定下,明宣宗接任皇位。
受祖父朱棣的影響,明宣宗對於朝鮮的風土人情亦頗感興趣,最為喜愛的就是朝鮮歌舞。明宣宗執政十年,宮廷中招入朝鮮女子共計一百多人,其中嬪妃為八位。宣德帝朱瞻基也曾到過朝鮮選妃,不過,次數僅有一次。
當時,是他即位後的第二年,想著要效仿歷代先帝,遂命人出使朝鮮,目的只有一個,即挑選妃子。《明宣宗實錄》中也留下側記,像此次帶去「賚賜」國王的禮物白金1000兩、紵絲、紗羅、錦帛240匹。事先選中女子是7位:成女、車女、鄭女、盧女、安女、吳女、崔女。
永樂時入宮的韓女有妹貌美,明使聽說後也將其請來,合共8位。這8位女子及執饌女子10人、使女16人、太監10人,於三年七月二十日離開漢陽,十一月二十六日到達北京。
宣德帝之後,將近136年的空餘時間,明朝再未至朝鮮選妃,直到明武宗時期,選妃之事再次被提起。明武宗朱厚照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無道的帝王,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朝鮮國內忽然出現「明朝將要來朝鮮選妃」的傳言,一時之間,朝鮮百姓慌亂不止,皆搶先將女兒嫁出,以防遭受「選中」噩運。
從朝鮮民間的這種反應來看,他們對於明朝選妃更多的是表現出了恐慌,不過,並非是針對明朝,而是針對明武宗。世人皆知,明武宗荒淫無道,對於女子常粗暴相待,朝鮮百姓自然不敢將女兒送去受苦。朝鮮官方對此持同樣看法,他們覺得明武宗必然會對選去女子「待以非禮,與先世采女之事異矣」。可見,明武宗臭名何等昭著。
後來,傳言成真,明武宗真的要遣使前往朝鮮選妃,就在使團剛出發不久,明武宗便暴斃而亡,使團雖然接到哀書,卻不敢停止腳步,畢竟,皇命仍在,他們只能繼續趕路。半個多月後,使團一行渡過鴨綠江,眼看就要到達朝鮮,新任登基的嘉靖皇帝一紙詔令,將此次選妃作廢,明朝使團方才折返。
朝鮮與明朝關係密切,這裡的女子她們以嫁到大明朝為榮。
之後,朝明雙方對滿洲、後金即後來的清朝統治者同仇敵愾。皇太極於清崇德二年揮師攻朝後,提出:奉清朝正朔、人質、婚媾等條件,朝方都陽奉陰違。在朝方看來,與明人結婚是正常、體面甚或是榮耀的事,與清人結婚那簡直是「辱沒祖宗」、「國恥」。
1623年,朝鮮內部政變,擅自廢黜國王李琿。大明登萊巡撫袁可立嚴辭主張「待中國更立」。1636年,皇太極統率由滿——7萬、蒙——3萬、漢——2萬組成的12萬大軍親征朝鮮,自此,「丙子胡亂」爆發。清朝攻占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投降。
之後,朝鮮改向清朝朝貢,成為了大清朝的附屬國。
順治時期,朝鮮還是宗室錦林君李愷胤顧全大局,願紓國難,自報自家的女兒。國王加封該女為「義順公主」,四月十二日親自到漢陽西郊送行… …可以說,選妃在古代皇室極為常見,一定程度上算是封建制度的產物,世界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會留有選妃習俗。
甚至,歷史上有記載,朱棣的生母就是一個朝鮮女人——妃李氏。明朝的沈玄華在其《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十四韻》中寫道:
「高後配在天,禦幄神所棲。眾妃位東序,一妃獨在西。成祖重所生,嬪德莫敢齊。」意思是說:妃的靈位之所以單獨放在西面,是因為她是明成祖的親生母親,因而,明成祖獨獨突出她的位置,不與別的妃嬪放在一起。
這種觀點得到了後世很多學者的支持,傅斯年、吳晗等歷史學家經過認真研究和考證,都認為成祖的親生母親就是妃李氏。並且,明成祖的命令雖然強大,卻限制不了外國的記載。洪武二十二年,朝鮮使臣權近曾在北京拜見了燕王朱棣,後來權氏著有《奉使錄》記載了這件事。
其中寫到了:成祖生母的忌日是七月十五日,而馬皇后的忌日卻是八月初十。以此論斷,朱棣的母親顯然不是馬皇后,所以,是朝鮮女人李氏的可能性就極大了。
明朝的選妃之事為何擴大到朝鮮國內,這離不開兩國之間深厚的友誼。之後,留在皇室的朝鮮女子將她們祖國的文化風俗,包括語言、飲食、服飾、歌舞藝術、風土人情,帶到中國宮廷,進而促進兩個國家的文化交流、互相往來,同時,也增強了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友好關係。
參考資料:
『《朝鮮實錄》、《明史》、《明宣宗實錄》、《奉使錄》、《敬禮南都奉先殿紀事十四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