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曹皇后是整個大宋王朝都難得尋見的一代賢後,她之所以名垂青史,不是因為她活得長,而是因為她留下的感人事跡多。曹皇后的一生,經歷了北宋的兩次變法,當一群士大夫為了確立自己的主張而大鬧朝廷時,深宮中的曹後卻能致力於保全雙方的精銳力量,為後世子孫留下一批聲名卓著的人才。這樣的遠見,讓後世無法忽視她對國家長遠發展的貢獻。以此,足以證明她是有宋以來的一代賢後。
轟轟烈烈的范仲淹「慶歷新政」,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開始了,曹皇后提出過一些反對意見。但總體上,她保持了一個旁觀者的清醒。大變法帶來的人心動蕩,新黨和舊黨的激烈論爭,丈夫作為皇帝如何駕馭朝局,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成為日後她極力糾正宋神宗變法的經驗之源。
宋仁宗趙禎自己沒有兒子(三個兒子全部早夭),於是在景祐二年(1035年),幼年的趙曙被仁宗接入皇宮,賜名為趙宗實,交給曹皇后(後來的曹太后)撫養。趙曙是趙禎堂兄趙允讓的第十三子,最初,江寧節度使趙允讓夢見兩條龍與太陽一起墜落,就用衣服接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正月三日,趙曙出生時,紅光照室,有人看見黃龍在紅光中遊動。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三十一歲的趙宗實立為皇太子,賜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駕崩,趙曙即位,成為宋英宗,尊曹皇后為皇太后。
仁宗駕崩時,曹皇后就在他身邊,當眾人嚎啕大哭時,她卻忍淚而起,下令封鎖仁宗死訊。因為仁宗無子,繼承人空懸多年,皇族和大臣暗潮湧動,各有人選,自幼被曹皇后領養在宮中的趙曙,一直徘徊在太子位置的邊緣。即使仁宗晚年立他為儲,地位也並不穩固。所以,仁宗歸天這個秘密一直到第二天天亮,韓琦奉命進宮,安排好一切,才公布仁宗駕崩、英宗即位的消息。曹皇后危殆之際,再次顯示出處亂不驚、指揮若定的非凡才幹,百官貴戚無不嘆服。
新皇帝不堪長期心理壓力,精神失常了。仁宗大殮當天,他神智不清地呼號奔走,不能成禮。韓琦沒有辦法,只得向太后建議垂簾聽政,主持大局。
垂簾對太后來說不是一種權力,而是一種責任。當時韓琦、富弼、文彥博、司馬光、曾公亮、歐陽修等群賢輔政,曹太后對他們十分敬重,雖然垂簾聽政,卻只出坐於小偏殿,出令發言都只用普通人的第一人稱「吾」,而不稱「朕」,凡一時難以裁定的,她總是說:「諸位先生再商量商量。」從未自作聰明,隨意拍板。由於曹太后熟讀經史,掌握治國理民理論,本身又睿智機敏,處理事情頭頭是道,高人一籌,效率甚高。
她垂簾聽政一年多,大權在握,卻對娘家親屬及左右臣仆要求特別嚴格,絲毫照顧都不給,更不準曹家人隨便出入宮禁。曹家人也都能深刻領會她的良苦用心,人人爭氣,奉公守法,為其他人做出了好榜樣。
曹太后胞弟曹佾長期任地方官,政聲極好。英宗根據眾大臣的一致意見,詔拜曹佾為相。太后將詔書鎖了起來,不讓下發。英宗苦苦懇請,反復說明他給舅爺加官絕不是出於對外戚的私情,而是考慮到國家的公利,太后才勉強同意了。
一年之後,朝政井然,兩朝交接平穩渡過。英宗康復後,她就下令撤簾歸政,重新隱居深宮。英宗拿著詔書,久久不願下達,直到秋天才開始執行。
宋英宗在位四年就病逝了。但英宗皇位的確立,為年輕銳進的宋神宗鋪好了一條路。神宗是英宗的獨子,沒有競爭當繼承人的壓力,又得到了祖母的悉心栽培,是一個有抱負的皇帝。宋神宗即位,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把太后住的宮殿命名為慶壽宮。神宗對曹太皇太后後很孝順,所以一直做事哄祖母高興。出去登山遊玩,每每都走在前面,扶著祖母。
曹太后一直反對外家男子入宮拜謁。神宗朝時,曹太后年歲已高,她的弟弟曹佾也老了。神宗幾次都對祖母說應該讓曹佾入宮見見面,曹太后還是不同意。某日,曹佾正侍奉皇帝,神宗再次向祖母請求,曹太后才答應了。但是,因為曹佾的堂弟曹偕也來了,太后便把殿門關上,不同意見面了。
宋神宗渴望創造一個盛世強國,他蓄意改革,重新啟用當年被宋仁宗冷落的王安石。
此時,朝中還有不少「慶歷新政」的老臣,這一批人,已親身經歷了那一輪激進改革的痛苦和後來仁宗長期溫和路線的成效,所以,王安石更加激進的變法方案提出之後,反而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宋神宗和王安石陷於空前的孤獨。
王安石喊出了石破天驚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掀開了一場關於「國是」的爭論,朝廷成了「一言堂」,容不得不同的聲音。
深居後宮的曹太后,最擔心的就是「一言堂」。政令的改變,對國家的影響是一時的;政風的改變,卻有無窮後患。她開始干預此次改革。曹太后在適當的機會對神宗皇帝說,祖宗留下來的法律制度不應該輕易改動。熙寧年間祭祀太廟的前幾天,神宗皇帝來曹太皇太后的住所。曹太后說:「以前我每當聽說老百姓有什麼苦處,一定要告訴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推行減租政策,現在也還是應該這樣。」神宗皇帝說:「現在沒有什麼事。」曹太后說:「我聽說老百姓對於‘青苗法’、‘助役法’叫苦不迭,這兩種法令應當停止實行。王安石確實有才幹學問,但怨恨他的人太多了,皇上要是愛惜他,想保全他,不如暫且放他到外省去。」神宗皇帝聽了很吃驚,幾乎已經準備停止施行這些法令,但還是被王安石操縱了,這件事無果而終。
政策上的勸說宣告無效,曹太后轉而致力於人事問題,以此維系朝政的平衡,不至於出現向改革派一邊倒的情形。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在歐陽修、韓琦、富弼等名臣相繼因反對變法而被貶黜之後,轟動朝野的「烏台詩案」爆發了,蘇軾因詩中有不滿改革的句子而獲罪,被關在禦史台的監獄中,大家都以為他必死無疑。是年冬天,彌留之際的曹太后,聽說此事後,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說:「當年仁宗在科舉考試中得到蘇軾、蘇轍兩兄弟,高興地對我說:‘皇后,我替子孫覓得了兩個宰相之才。’現在蘇軾入獄,你怎知不是仇人中傷呢?就算他的詩有所不妥,也只是小過錯,不可傷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對蘇軾一案,還要仔細審查才好。」 神宗邊聽邊哭,滿口答應。加上王安石也勸說宋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蘇軾才得免大禍,很快獲釋。
宋神宗想出兵燕薊,已經和大臣商定好了,於是到慶壽宮告訴祖母這件事。曹太皇太后問:「儲蓄賜予準備好了嗎?鎧仗士卒精銳嗎?」神宗說:「都已經辦好了。」曹太后說:「此事滋大,幸運、兇險、後悔、吝惜在一瞬之間,得到燕薊不過是南面受到朝賀而已,萬一不行,則是生靈塗炭。如是燕薊能輕易取之,那麼太祖、太宗早就收復了,哪里會等到今日。」神宗明白了,說:「豈敢不遵從教誨。」
元豐二年冬,曹太后病逝,年六十四歲,與宋仁宗合葬於永昭陵,謚號為「慈聖光獻皇后」。
曹太后在皇宮中四十五年如一日,恪守「母儀」清規,佐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高風亮節,垂范後世。謚法規定:「揚善賦簡曰聖」,「聰明睿哲曰獻」,她得到「慈聖光獻」的美謚,可謂名副其實。
(據蕭家老大《臨危不亂:雖垂簾聽政卻不戀權的大宋一代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