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狗狗本是人類可愛的朋友,但狂犬病卻不容小覷,必須重視起來。人患狂犬病後的病死率幾乎是100%,狂犬疫苗在生產環節出現問題,豈非直接害人性命?令人髮指!
雖然疫苗的誕生距今不過二百餘年,但狂犬病卻已有上千年歷史。那麼,在沒有狂犬疫苗的很久很久以前,中國的古人們是如何防治狂犬病的呢?
措施一
趕走惡犬
中國有關狂犬病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56年)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瘈狗」瘈[zhì]狗,即瘋狗,這句話表明大陸在約2500年前可能已經發現有狂犬病存在,而且當時的人們認識到了狂犬病對人的危害,因此採取措施,驅逐瘋狗。
中國有關狂犬病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56年)十一月甲午國人逐瘈狗」瘈[zhì]狗,即瘋狗,這句話表明大陸在約2500年前可能已經發現有狂犬病存在,而且當時的人們認識到了狂犬病對人的危害,因此採取措施,驅逐瘋狗。
《漢書》的《五行志》中也曾記載:「宋國人逐猘狗」(猘,狂也)。
《唐律》里有「撲殺狂犬」的規定。
《明史·律例》還規定:「若狂犬不殺者笞九十」。
古人恐怕也是經歷了很多被瘋狗咬傷甚至咬死的事件,不然也不會如此鐵了心要打狗。在沒有疫苗的古代,驅逐惡犬大概是預防狂犬病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了。
措施二
傷口消毒
關於被瘋狗咬傷的治療方法,東晉葛洪著《肘後備急方》記載:「療猘犬咬人方。先嗍卻惡血,灸瘡中十壯,明日以去。日灸一壯,滿百乃止。」
這種去掉狗涎和傷口的血並通過炙在傷口加熱消毒的處理方法基本符合現代治療方法,現代醫學證明,狂犬病毒並不耐熱,只要達到50攝氏度,一小時即可殺死。
至於什麼是「滿百乃止」?葛洪也解釋了:「凡猘犬咬人,七日一發,三七日(21天)不發,則脫也。要過百日乃為大免爾。」可見,古人已經察覺到了狂犬病潛伏期的存在。
現代醫學表明,狂犬病的潛伏期一般在20到90天內,極為個別的可達一年以上。古人說的「過了百天才萬事大吉」與現在的科學說法也八九不離十了,在沒有科學手段進行檢測的年代,古人在得出這一結論的背後肯定是不少血淚。
措施三
以毒攻毒
傷口處理乾淨只是治療的第一步,關於預防狂犬病,葛洪還寫道:「乃殺所咬之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
也就是把肇事狗的腦漿敷在被害者的傷口上,防止日後復發。
依據現代醫學,患狂犬病的狗的腦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病毒,把帶有病毒的腦漿敷在患處,這是典型的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療效如何是其次,但這句話本身就值得載入醫學史冊,因為這是接種疫苗思想的萌芽。
打敗天花
人痘接種術
說到疫苗,中國人其實早早就走在了以身試疫苗的道路上,並率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用於預防天花。
天花是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性疾病,病死率較高。大約在東漢時期,天花由戰爭俘虜傳入大陸,由於長期缺乏治療天花的有效手段,古代歷史上曾多次爆發大規模的天花疫情,皇帝都未能幸免,普通百姓更不必說。
清·皇太子胤礽出痘痊愈恩詔
直到人痘接種術發明出來並逐漸普及,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
歷代醫學家對人痘接種術的具體發明時間說法不一,但主流觀點認為其產生於明慶隆年間。清朝康熙皇帝得知人痘接種術後大力提倡和推廣,天花疫情的蔓延這才得到了一定控制。
明末和清朝的人痘接種術大致可分為四種:
一.痘衣法:用患過天花的兒童的衣服給接種的人穿上
二.痘漿法:用棉球蘸取痘瘡漿液,然後把棉球塞入接種者的鼻孔里
三.旱苗法:把痘痂陰幹研成粉末,用銀管吹入接種者的鼻孔里
四.水苗法:把痘痂研成細末,用水調勻再用棉球沾染,將棉球塞入接種者鼻孔里
即使是以上這些看似簡單粗暴的方法,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接種。清代醫學家們總結出了人痘接種術的三個限制條件:
一.接種者必須是健康的兒童
預防天花要從娃娃抓起,但並不是所有娃娃都可以種痘。
《醫宗金鑒》詳細規定了符合接種條件的兒童身體狀況:"小兒臉部紅潤,精采明亮透達,印堂、山根、年壽、眼下、口角無青暗之色。兩目黑白分明,視瞻平正,愈看愈有神氣精光。鹵不陷、不填,頭不解煩,鼻孔不小。氣清不濁,聲音清亮。天枉骨正,頸不歪斜,骨肉相稱,又宜緊束,肥不見肉,瘦不露骨……以上皆可種。」
可見,對接種兒童的要求也是很嚴格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孩子們依然無法安全種痘。
二.氣候適宜為佳
天花在春季、冬季較為流行,因此應當在天花疾病流行之前進行預防接種,以免疾病發生。
《醫宗金鑒》寫道:「種痘貴得天時,得其時則種,不得其時則不種。」並認為,春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比較適合接種。這都是古人在醫療條件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對自然的細心觀察和對生活的反復體悟而得出的寶貴經驗。
三.好痘苗是關鍵
種痘的成敗直接取決於痘苗的好壞,在患者身上選取合適的痘瘡用於製作痘苗,這一過程在古代稱為選苗。
根據清代醫書記載,痘苗應具有輕型天花的症狀特徵,顏色和形狀都有詳細的要求,痘痂以出痘稀疏、飽滿、皮厚、色澤明朗的為佳。
經過嚴格的選苗之後,這些「時苗」還要在適宜的溫度下保存適宜的時間以降低病毒的活性,從而成為安全有效、可以接種的「熟苗」。
由此可見,清代醫學家們對待痘苗的態度可謂是慎之又慎,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優中選優,保證每一個都是足夠安全的痘苗。
反觀現代社會出現的假疫苗,今天的疫苗生產者們怕是要愧對古人了……
康熙年間,俄羅斯人最先派人來清朝學習人痘接種術,這一方法由此流傳到西方。18世紀末,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發明了牛痘疫苗,並流傳到了中國,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天花疫情。
愛德華·詹納
從痘苗到疫苗,經過古人一路上的艱難探索,今天的疫苗著實來之不易。過去費盡周折才能獲得的痘苗,被今天一針見效的疫苗取代,這是人類醫學史上的一大進步。但若是失掉了尊重生命的精神,再先進的疫苗技術也無濟於事。
疫苗不合格,挨針事小,丟命事大,希望今天的疫苗生產者們都能學學古代醫者們對醫療的嚴謹、對患者的仁愛、對生命的尊重,讓來之不易的疫苗真正成為生命的保護傘。
內容來源:中華文化溯源
本期編輯:宗小寧、孫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