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修張伯苓眼中的周恩來:南開最好的學生,有宰相之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南開中學 

  南開的誕生

  1904年秋,天津建成一所 「私立中學堂」,其創辦人為天津名紳嚴范孫(名嚴修,字范孫)。嚴范孫22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26歲入翰林院任編修,因此人稱 「嚴翰林」。光緒對他十分器重,曾多次召見他。這位嚴翰林不僅學識淵博,並且思想開明。甲午戰敗,對他震動極大。國家與民族的危難,使他認識到,要挽救國家,就必須變法維新,而要變法維新,則非創辦新教育不可。早在戊戌變法前一年,他就向光緒上書——《奏請設經濟科折》,建議開設經濟特科,改革科舉制度,被梁啟超稱作是 「戊戌變法之源點」。變法失敗,他辭職回津。為做到教育救國的理想,他將自己的家宅作為基地,開始了教育改革的實踐活動。

  當嚴范孫辦學急需助手時,友人向他推薦了剛從海軍退役的張伯苓,說這個年輕人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受過新教育,為人正直,雖家境貧寒,卻甘願放棄官職,一心興學救國。嚴范孫立即請張伯苓當自家的私塾老師。從此兩位傑出人物攜手合作,掀開中國近代教育史的新篇章。

  張伯苓給5名學生講授數理化、英語和體育等 「西學」課程。嚴氏家館名氣日高,鹽商王奎章也慕名聘請張伯苓任家館老師。從此張伯苓上午在嚴府上課,下午到王宅講授。人們紛紛要求入學,嚴范孫和張伯苓決定擴大辦學規模。1904年,他們仿效歐美的教育制度,在嚴館基礎上辦成一所比較完備的中學。經費由嚴、王分擔,張伯苓任監督。

  嚴范孫熱心辦學的精神感動了天津的開明士紳,有人捐款,有人獻地。1907年,嚴、張在舊城西南一塊十多畝的荒地上蓋起校舍。因地名叫 「南開」,校名改為 「南開中學堂」。1912年校名改稱 「南開中學」,嚴范孫任校董,張伯苓任校長。

嚴修 張伯苓

   「周恩來——南開最好的學生」

  在嚴范孫、張伯苓主持下,南開成為一所很有特色的新型學校。學術空氣自由,教學管理開明,實行德、智、體、美、群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因此在全國赫赫有名。各地優秀生不遠千里前來報考,周恩來就是1913年從瀋陽考來的。這位15歲的少年氣宇軒昂,神采奕奕,不僅品學兼優,而且有出眾的工作才幹,立即引起他的授課教員伉乃如的注意。伉乃如對嚴范孫、張伯苓說,這是一個天才,將來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後來,張伯苓不止一次誇獎: 「周恩來——南開最好的學生。」嚴范孫見過周恩來後,認為這學生有 「宰相之相」,是 「宰相之材」。

  張伯苓得知周恩來家境貧困,便給他找些刻蠟版和抄講義的工作,好讓他有點收入。周恩來入學第二年,校方就主動免掉他的學雜費——他是南開當時唯一的免費生。張校長還曾委任他當校長室助理秘書。

  每隔幾個星期天,張校長會邀周恩來到家裡吃飯,通常吃的是最具天津特色的貼餑餑、熬小魚。飯後,師生倆海闊天空地聊天,討論社會問題、國家大事,一談就是好幾個小時。後來周恩來回憶起這段難忘的往事,深情地說: 「我小時候,校長給我熬小魚吃!」

  周恩來非常活躍,入學不久便發起組織學生團體 「敬業樂群會」,主編《敬業》雜誌,請嚴范孫為雜誌題寫封面。在嚴范孫和張伯苓倡導下, 「南開新劇團」(新劇即話劇)於1914年成立。周恩來參加了新劇團,是團裡骨幹,既當演員,又任布景部副部長,有時還管拉大幕,常在校刊撰寫有關新劇的文章。當時南開沒有女生,劇中女角都由男生反串。因周恩來容貌俊朗,身材適中,多被分配扮演女角。

  以演時裝戲享譽京津的奎德社,一次演出根據南開新劇團劇目《一元錢》改編的同名時裝戲。嚴范孫和親友前往觀看,並邀請周恩來同去。

  1916年全校舉行作文比賽,採用姓名密封式,由嚴范孫閱卷和選拔,結果周恩來獲冠軍。嚴范孫題寫了一面 「含英咀華」的錦旗作為獎品。

  嚴范孫十分看中周恩來的人品與才華。他和家人有意將自己的掌上明珠——當時就讀於北京貝滿女中的16歲小女兒許配給這個出色學生。周恩來畢業前夕,嚴范孫向他透露了這一想法。但周恩來覺得自己還年輕,應專心讀書,便委婉地謝絕了老先生的這番好意。嚴范孫思想開明,讚成並支持年輕人在戀愛、婚姻問題上自由選擇。這門親事雖然未成,卻絲毫沒有影響師生二人的關係。嚴范孫對自己的得意門生依然情有獨鐘,周恩來也始終如一地敬重和愛戴嚴老先生。唯一令人惋惜的是,那位嚴家女兒後來終身未嫁,於40年代末過早謝世。

  1917年周恩來以優異成績獲金質獎章與獎狀畢業,報考公費留日。

  南開成為全國著名學府,嚴范孫和張伯苓決定創辦大學部。為辦大學嚴范孫於1918年赴美考察教育,途經日本,在東京短暫逗留。周恩來得知後馬上趕來拜見恩師,陪同到公園觀賞櫻花,並親手做菜請嚴老先生品嘗。以後幾日,他常去先生下榻的飯店,一次在飯店住下,師生暢談到深夜。嚴范孫告訴他,大學部即將成立,歡迎他回南開深造。母校的發展令周恩來歡欣鼓舞。嚴范孫離開東京時,他和南開留日同學一起去送行。

  為不辜負嚴老先生的期望,周恩來於1919年春趕回天津。嚴范孫、張伯苓同意他免試進入大學部文科。金秋時節,嚴范孫在家宴請范靜生、黃郛和張伯苓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又一次邀周恩來參加。如此器重一名學生,堪稱罕見。

青年周恩來

  嚴范孫資助周恩來出國

  周恩來因參加 「五四」運動被捕。當被捕者出獄後,張伯苓迫於省教育廳的壓力,開除了周恩來。周恩來頓時陷入失學失業的困境。開除周恩來引起眾多師生不滿,例如,張伯苓的妹夫、南開庶務主任馬千里認為南開是私立學校,本可頂住教育廳的壓力不從命,因此十分氣憤,堅決辭職。嚴范孫出於愛才,捐款7000銀洋,設置 「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和另一名學生出國深造,並寫信托付駐英公使顧維鈞照顧二學生。於是周恩來在1920年11月,懷著對南開的一片深情,踏上新的征程。

  周恩來的父親周劭剛萬分感激嚴范孫,1922年春節期間專程赴津,面謝嚴范孫。

  一到歐洲,周恩來就投身革命活動。這時有人勸嚴范孫不要再資助周恩來了,嚴范孫卻說: 「士各有志,不能相強。」繼續資助周恩來。

  1920年代,嚴范孫協助張伯苓創辦了南開女中部和小學部。到1928年,南開系列學校全部建成。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偉大使命,南開校父嚴范孫於1929年與世長辭。《大公報》發表社評,稱讚他 「不愧為舊世紀的一代完人」。

  周恩來始終念念不忘恩師。抗戰期間在重慶,他對張伯苓說想要一張嚴老先生的照片。新中國成立後,張伯苓為他沖洗了一張嚴范孫照片。周恩來端詳著照片,動情地說: 「我在歐洲時,有人對嚴老先生說:不要再幫助周恩來啦,因為他參加了共產黨。嚴老先生說:‘士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說出這種話,我對他很感激。」

  後來周恩來又稱讚嚴老先生 「為人好像一杯清水,純潔無染,把一生獻給了教育事業」。

  1959年周總理到南開大學視察,午飯時向在座的老校友們感嘆: 「嚴老先生是封建社會的好人。」同時指示要整理他的日記,好好研究他的教育思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周總理和鄧穎超每到天津,都要去看望嚴老先生的後代,囑托嚴范孫之孫嚴仁曾編寫《嚴修年譜》,並將他安置到天津文史館專門從事這項工作。

張伯苓校訓

  張伯苓、周恩來在重慶

  1936年發生西安事變,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扣留,情況緊急。國民黨中央考慮到在社會名流中,張伯苓與張學良交情最深,便想請張伯苓去勸說張學良。當時的行政院院長孔祥熙給張伯苓拍來電報稱: 「西安事變,舉世震駭,國家命脈所系至巨。吾兄與漢卿相知甚久,此時一言九鼎,當有旋轉之道。」

  張伯苓馬上飛抵南京。這時周恩來代表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西安事變已和平解決。張伯苓由衷欣喜,說心上的一塊石頭落了地,返津後在全校的慶祝大會上講道: 「西安事變解決得這麼好,咱們的校友周恩來起了很大作用,立了大功。過去我把他開除了,現在我宣布恢復他的學籍。」

  抗戰前,張伯苓深知堅持愛國主義教育的南開已引起日寇仇恨,應在大後方有個回旋餘地,於是1936年建成重慶南開中學。 「七七」事變,南開被炸,張伯苓正在南京。噩耗傳來,他心如刀割。蔣介石十分敬重張伯苓,當即向他保證: 「有中國就有南開!」這句話感動了張伯苓。從此他真誠願幫蔣介石挽救貧弱的中國,希望南開能在政府支持下得到恢復與發展。

  抗戰期間,南開大學部南下長沙,中學部遷往重慶。張伯苓將大學工作委托給校秘書長黃鈺生,自己長駐重慶。那時重慶是陪都,政府的高級官員和上層人士都雲集於此。張伯苓的住宅一時成了重慶社交活動的中心。

  周恩來1938年底來到重慶,主管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幾乎每個周末他都到張校長家,廣泛團結各界人士,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分析國內外形勢,還給重慶南開師生作《抗戰必勝的十大論點》的報告。

  一次,周恩來同南開校友、當時的重慶市長吳國楨發生激烈辯論。張校長說: 「我看你們兩個人什麼時候不吵了,中國就好啦。」

   「這不是我們個人之間的問題。」周恩來回答。

  有時周恩來也同校長開開玩笑。一次他忽然嚴肅地對校長說: 「我對南開有意見!」張伯苓連忙問有什麼意見,準備洗耳恭聽。周恩來板著面孔一本正經地說: 「當年演戲,為什麼總讓我演女的!」說罷,自己忍不住哈哈大笑,張伯苓聽了也發出爽朗的笑聲。

  1944年10月17日重慶南開舉行校慶活動,那年正是張校長68歲生日,南開校友和重慶軍政要人紛紛前來祝賀。周恩來趕到後,見校長家有一個四川山路使用的交通工具——滑竿,便請校長坐上去,讓站在旁邊的南開校友、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張勱生過來,兩人抬著老校長走了一圈。在場的人鼓掌歡呼……第二天,重慶南開的壁報上出現了一首打油詩: 「國共兩部長,合作抬校長,師生情誼厚,佳話山城揚。」

南開時期的周恩來

   「飛飛不讓老校長動」

  1948年5月,蔣介石一連給張伯苓發來三封電報,懇請他出任考試院院長。張伯苓始終沒答應。一個月後,蔣介石寫來親筆信再次敦請。見到這封信,重友情、講義氣的張伯苓感到盛情難卻,勉強允諾。7月到南京就任,他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與黑暗,對蔣介石的幻想開始破滅。11月離開南京,隱居重慶。1949年,天津、北京、上海和南京相繼解放。在他最彷徨苦悶的時候,忽然接到一封寄自香港署名 「無名氏」的信,信中寫道: 「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 「飛飛」是周恩來的筆名,張伯苓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是恩來對自己的關懷與保護。新中國成立,蔣介石退守重慶,在飛往台灣前夕,親自登門請求張伯苓去台灣。而張伯苓記住周恩來的叮囑,謝絕了蔣介石。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張伯苓對共產黨的政策和作風十分欽佩,將重慶南開獻給政府。他向已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寫信說自己正 「閉門思過」,後又表示想回北方。1950年5月周恩來派飛機把張伯苓夫婦接到北京,安置在傅作義的寓所。周恩來常來看望,師生二人同從前一樣,推心置腹地交談。張伯苓說: 「過去我迷信蔣介石,現在我承認自己錯了。」又說: 「共產黨的對外政策好,例如簽訂中蘇友好條約就十分英明,我雙手讚成。另外,對消除貪污和搞經濟建設,我也一百個擁護!」

  張伯苓很想念南開,但周恩來要他等局勢穩定些再離開北京。9月中旬,張伯苓夫婦返回天津。臨行前,周恩來設宴歡送,問有什麼困難?在座的張伯苓長子為父親曾當過考試院院長流露出憂慮,周恩來說: 「放心好啦,我給天津寫信,說明是我們把校長接回來的。」

  周恩來囑托南開校友、天津市長黃敬關照張伯苓。然而到了基層卻有阻力。抵津第二天,張伯苓回到日思夜想的南開中學,校方對他很冷落,僅派幾名普通職工陪他坐在會客室,沒多久負責人就說要在這兒開會,張伯苓只好出來在校園走了一圈,但沒見到一個學生。原來校方令學生此刻一律留在教室裡,不讓張伯苓接觸到學生。南開校慶日,張伯苓也未能獲準參加南開中學的紀念會。

  校慶那天張伯苓是在南開大學度過的,這裡的接待比較熱情。可是當時校內正搞 「思想改造」運動,見熟悉的老教授們一個個在 「過關」,他很不理解,心中產生了難言的苦悶,從此不願再去學校。三個多月後,1951年2月23日晚,張伯苓病逝。

南開中學學生為嚴范孫、張伯苓先生銅像獻花

  周恩來吊唁張伯苓

  張伯苓去世的次日早晨,周恩來專程從北京趕來吊唁,向校長遺體三鞠躬,慰問師母,親自過問後事的安排。隨後他對在場的南開校友說: 「張校長剛從重慶回來,本想讓他先休息休息,再請他出來工作,沒想他突然故去了。」有校友提出應怎樣評價張校長,周恩來說: 「看一個人應該根據他的歷史背景和條件,切不可用現在的標準去評價過去的人。張校長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卓有成績,是有功於人民的。人民政府對張校長十分關心,對他寄予希望。他突然去世,十分可惜。」他還說,校長晚年雖有失誤,但畢竟沒跟蔣介石去台灣,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

  這番話使在場的人深受感動。周恩來獻上花圈,花圈緞帶上寫著: 「伯苓師千古 學生周恩來敬挽」。在辦理校長後事時,由周恩來領銜組成治喪委員會。

  周總理的談話和舉動使人們打消了顧慮,約有兩千多人前來吊唁和送葬。

  張伯苓逝世後,周恩來一直關懷師母。1960年代初經濟困難時期,特地送去500元,並囑托天津有關部門給予照顧。

  如今,南開大學校園內有個美麗的小花園,裡面分別聳立著嚴范孫和張伯苓的銅像。距兩座銅像不遠,與小花園遙遙相對、在紅花綠柳掩映下的馬蹄湖中心島上,有座周恩來總理紀念碑。嚴范孫和張伯苓能同自己最鐘愛的學生永遠相伴,他們的在天之靈定會非常愉悅與自豪。(作者:龍飛)

【相關文章導讀】

南開之父張伯苓,晚年為何未準參加南開校慶?

毛澤東和周恩來生前最後一次談話談了些什麼?

周恩來和鄧穎超一生無子女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非常歷史》

verydaily

長按右圖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敬畏 · 求真 · 鑒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