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黃敏燕
圖片:Moonrise Kingdom
來源:武志紅(ID: wzhxlx)
1
後台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孩子現在六歲半,上小學一年級,上課注意力總是不集中,被老師罰站,還不以為然。
孩子爸爸脾氣暴躁,孩子不對就打,但現在也就他爸爸一個人能管得住。
我們到底該怎麼教育孩子?
我想你更想問的其實是:我發現只有暴力才可以讓孩子聽話,那我是不是也要這樣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孩子不願聽我們的。
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需求跟孩子的需求產生了衝突。
你希望孩子去睡覺的時候,孩子還想再蹦噠一會兒;
你希望孩子立刻上桌吃飯的時候,孩子還想再看一會兒電視;
你希望孩子在餐廳安靜地吃飯的時候,他卻想要在座位周圍跑來跑去……
孩子可能還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叫規則,為什麼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他只想恣意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趨樂避苦是人之本能。
可是,你軟硬兼施都搞不定孩子,分分鐘變身惡魔,輕則咆哮,重則暴揍。
還美其名曰—-這個孩子太不聽話了,所以必須得教訓教訓他!我打他,是為他好。
孩子想看電視不讓看,哭鬧不止就是無理取鬧!
你一見孩子哭鬧就暴跳如雷,打他一頓就是正義的化身?
這是強盜邏輯!
父母處理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暴跳如雷打孩子;跟孩子處理不了自己的情緒,就賴地耍潑,說到底,其實是一回事。
2
其次,就算孩子最後在暴力鎮壓之下屈服,他得到的經驗也是:
我很弱小,爸爸很強大,所以要聽他的,這個世界誰強大誰說了算。
孩子最初與父母的關係就是他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在和媽媽的關係里,他可以欺負媽媽,為所欲為,因為媽媽太弱了,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在和爸爸的關係里,他是被欺凌的對象,要學會暫時的屈服,因為爸爸比較強大,會揍他。
他會用同樣的模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碰上比我強的就乖乖被虐,碰上比我弱的就可以隨意碾壓。
老師,很顯然,跟我媽一樣,她又不敢打我,我一點都不怕她,為什麼要聽她的呢?
你說罰站?罰站有什麼好怕的?可能一開始還有點不好意思,多站幾次就習慣了。
孩子暫時調整和約束自己行為的唯一動力是逃避懲罰,所有的改變都是被動的,一旦懲罰消失,所有的不良行為全都變本加厲地跑回來了。
孩子根本沒有改變的意願,自控能力越來越差,最後變得頑劣不堪。
3
法西斯統治只能培養出兩種人:反法西斯戰士和奴才。
從小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形成兩種極端人格:
1. 性格倔犟的孩子在潛意識里認同施暴者。
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導致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 性格怯懦的孩子在潛意識里認同受害者。
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懦弱自卑、膽小怕事的性格。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提問中的這個孩子很明顯屬於前者,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發生改變?
說一個我從自己身上發現問題的例子:
傍晚,兒子放學回來發現他從淘寶上買的狙擊槍玩具到了,放下書包就開始擺弄他的新玩具。
我從廚房探出頭來說:「親愛的,趕緊去洗澡了。」他頭也不抬,直接回了一句:「不要!」
過了五分鐘,見他還沒動,我又說了一句:「快去洗澡,不然作業又要做到十一點了!」
他還是不為所動,直接扔給我兩個字:「不要!」
又過了兩分鐘他還是沒動。我被氣炸了,沖到他面前,按捺住想要吼他的衝動,質問他:「你到底有沒有聽見我說話?」
說出這句話,我自己瞬間愣住了!
我問他有沒有聽見我說話,可是我自己有沒有聽見他說話呢?
他也很明確地說了兩遍「他不想現在去洗澡」。
我們總是把對錯凌駕於一切之上,可為什麼我總是對的,而他總是錯的呢?
為什麼我的要求是正當的,而他的需求就完全不重要呢?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不理解不尊重我們,可是我們自己幾乎根本沒有真正尊重過孩子。
想到這里,我怒氣全消,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親愛的,剛收你的新玩具,所以很開心很激動是嗎?你現在需要一些時間來擺弄你的新玩具,讓自己的激動消退一下,是吧?」
「嗯!」孩子還是沒有抬頭,不過我感覺他手上的動作停了一下,內心似乎有東西被觸動到了。
我咬咬牙,試著放下對作業的焦慮,今天就讓他玩個夠吧!「好吧,那你再玩一會兒,等你玩夠了,就趕緊去洗澡,行嗎?」
出乎意料的是,我轉身進廚房不到三分鐘,他就放下手中的玩具,說:「媽,我去洗澡了!」
4
跟孩子溝通,首先,學會尊重孩子,才能讓他有改變的意願。
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為什麼要自我約束,為什麼要遵守規則,為什麼要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因為有人在乎我的感受,有人試著理解我,有人願意尊重我。
其實很簡單,當我感受到愛的時候,我也願意用這種方式來愛別人。
第二、當孩子的需求不太恰當的時候,學會溫柔地堅持。
溫柔,是對孩子的尊重。
不論他怎麼鬧如何不配合,都不發脾氣,用平和的態度回應他;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是尊重孩子;
相信孩子能夠經得起挫折並能由此培養出對自己的信心,也是尊重孩子。
堅持,是對自己和情境的尊重。
堅持的立場,讓孩子明白底線在哪里,盡管傷心失望,也必須遵守規則。
孩子看著動畫片,就不想去做作業了。如果電視被強行關掉,孩子的失望、委屈、憤怒一股腦湧上來,哭鬧是正常反應呀。
對父母們最大的挑戰是,孩子滿地打滾哭鬧不休的時候,你還能不能紋絲不動心平氣和。
因為只有你自己不被激怒,你才有空間去容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可以抱著孩子說:
「動畫片還沒看完,電視就被關了,真的好生氣、好委屈呀!媽媽知道你很難過,難過的時候可以哭一會兒。
來,媽媽抱抱,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把動畫片看完,可是你現在是小學生了,得把作業完成了,才可以看電視哦。」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
每次犯錯,孩子都會覺得挫敗自責沮喪,可是還要面對嚴厲的懲罰,這無疑就像把一個摔了一跤的孩子繼續推向一個孤立無援的深淵。
反之,當孩子犯錯之後,有人願意陪著他,幫助他去採取一些有建設性的行為來彌補過失,孩子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力量,重獲自信。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 作者簡介:黃敏燕,來源:武志紅(ID:wzhxlx),武志紅,中國資深心理咨詢師,作家,著有暢銷書《為何家會傷人》、《為何愛會傷人》等,微博@武志紅。
歡迎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回復1至5任意數字,查看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