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和中國其他的產酒區一樣,地處貴州北部大山之中的茅台鎮也有著悠長的釀酒傳說,但究竟始自何時,其實無據可考。與茅台鎮釀酒相關聯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並且與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以及他的曾孫,著名的漢武大帝相關。
相傳楚漢相爭時期,劉邦麾下的部隊有大量濮獠籍士兵,濮獠人世居之地即今天的茅台鎮。濮獠士兵攻城拔寨,神勇異常。更為奇特的是,劉邦的大軍從南方轉戰到北方後,許多將士水土不服,唯獨這些濮獠士兵適應環境很快,為劉邦屢立戰功。細究之下,原來他們常喝從家鄉帶來的一種能提神壯膽、祛病強身的「神水」,這「神水」就是「枸醬」。
有人據此推測,至少在漢代以前,茅台鎮就能釀造一種叫「枸醬」的酒。然而,這畢竟只是一種傳說,於史無據,而且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大量的從軍士兵從貴州老家攜帶大量的枸醬酒轉戰南北,這種在現代戰爭中才能滿足的後勤供應,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是無法想像的。
另一個說法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與漢武帝劉徹相關。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六年),西漢使節唐蒙出使南越,在接受宴請時第一次喝到枸醬酒,感其味美因而追問從何處來,對方回答來自「西北牂柯」。這個「西北牂柯」大約就是茅台鎮今天的所在地仁懷市。
唐蒙回到長安後進一步查問「西北牂柯」,得知「浮船牂柯江」可出其不意直擊南越首都番禺,於是向漢武帝獻計經牂柯江進攻南越。獲得認可後,唐蒙受命出使牂柯江邊的夜郎國,商談借兵借道。
唐蒙極有可能在這次出使中再次品嘗到了美味的枸醬酒,並帶回長安,才有了漢武帝「甘美之」的讚揚。不過,關於唐蒙在夜郎國第二次喝到枸醬酒並帶回長安獻給漢武帝飲用的軼事,史書記載並不詳細。
清道光年間,仁懷直隸廳同知(大致可理解為貴州省直屬仁懷辦事處負責人)陳熙晉曾寫過一首詩談及此事:「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鳛部來。」正是這首詩,坐實了唐蒙為枸醬酒而來的「事跡」。
2011年5月正式面世的「漢醬」酒,就是茅台酒廠依據這段歷史記載傾力打造的拳頭產品。在此之外,茅台鎮另有一家枸醬酒廠,其名稱應該也與這段歷史相關。
枸醬酒雖然貴為茅台酒之源頭,但與今天的茅台酒相比絕對天差地別。釀酒技術發展的歷史表明,蒸餾酒工藝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尚未問世,據此即可斷定,彼時的枸醬酒應該屬於發酵酒。
茅台是古代濮獠部落的世居地,至元末明初才正式定名為「茅台村」。當地史志族譜雖然不乏勤勞勇敢、開荒破草、生產進步、市面繁華的記載,但真正的富裕繁榮應該是明代以後的事情。傳說茅台地區在16世紀末就有釀酒作坊和工藝,也與這一史實相吻合。畢竟釀酒業與食品剩餘息息相關,在吃飯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規模化的釀酒產業。
雖然在18世紀初的康熙年間就有釀酒業興旺景象的描述以及回沙釀酒工藝已臻成型的記載,但茅台鎮真正為外界所知卻是18世紀中葉。而且,如今以酒聞名天下的茅台,最初作為黔北名鎮而為世人所知,並非緣於釀酒,而是因為鹽運。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上奏朝廷,請求開鑿赤水河道,以便川鹽入黔。工程歷時一年完工後舟楫始通,瀕臨赤水河的茅台鎮成為黔北重要的交通口岸。四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台起岸,稱「仁岸」,茅台鎮始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由於水陸暢通,八方商賈雲集,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市場繁榮,茅台成為「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的繁華集鎮。作為黔北物資的主要集散地,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此起運送往各地,茅台鎮由是名聲在外。
鹽業的發展,刺激了釀造業的發展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最初,人們在茅台鎮上的各個鹽號出售自釀的燒酒,供來往的商客民夫享用。因為燒酒口感上佳,芳香獨特,慢慢地就隨鹽一起被馬幫運往外地銷售,「家唯儲酒賣,船只載鹽多」。隨著燒酒外銷範圍的不斷擴大,茅台鎮的釀酒業快速發展,並逐漸在聲望上超過鹽業。
到嘉慶年間,茅台鎮的釀酒業已有了比較大的規模。《遵義府志》記載:「茅台酒,仁懷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稱第一。……茅台燒坊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到1840年,茅台地區白酒的產量已達170餘噸,創下中國釀酒史上首屈一指的生產規模。茅台酒回沙釀造的獨特工藝至此已基本成熟。
茅台鎮釀造燒酒的場所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燒坊」。最初的燒坊極其簡陋,一般由制曲、發酵、烤酒、儲存等幾個部分組成。所用設備也只有用於制曲的模具、用於發酵的窖池、用於烤酒的酒甑以及用於儲酒的大陶瓷甕幾樣。
燒坊的規模普遍較小,占地千餘平米就算大燒坊,一般為前店後廠布局。釀酒的全部工序均由人工作業完成,因而燒坊產量有限,大多數燒坊年產原酒不過幾百斤,後期才有少量年產萬斤以上的燒坊出現。
茅台鎮的燒坊始於何時尚無明確考證。在現存於茅台鎮的一部編撰於明代的《鄔氏族譜》扉頁,繪有鄔氏家族住址的地形圖,其中就有釀酒作坊的標註。該族譜所載鄔氏是明代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隨李化龍平定動亂後定居茅台的,這說明茅台在1599年前後就有了釀酒的正規作坊。
1990年在茅台鎮至仁懷縣城的三百梯段出土一塊石碑,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茅台偈盛酒號」字樣,說明在1784年以前,「偈盛酒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相傳「偈盛酒號」早在康熙四十二年(1704年)就將其生產的燒酒正式命名為茅台酒。
除此之外,有關「偈盛酒號」的文字記載鮮見於世。台灣地區生產的玉山茅台酒號稱源自「偈盛酒號」,但一般認為附庸的可能性較大,可信度不高。
另一家有考證依據的是「大和燒坊」。現存茅台鎮楊柳灣一尊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化字爐上,鑄有捐款人名單,其中有一家酒坊名叫「大和燒坊」。根據這一信息,人們推測,「大和燒坊」應該是茅台鎮早期規模較大的釀酒作坊之一。和其他早期燒坊一樣,與「大和燒坊」相關的其他文字資料並無多見。
1854年黔北桐梓農民起義,清朝派兵前來清剿。隨後兩年間,茅台鎮數度成為戰場,村寨皆夷為平地。鄔氏酒坊、偈盛酒號、大和燒坊應該就是在這一時期毀於兵火的。不過,茅台燒酒為傳統工藝釀造而成,燒坊既毀,工匠猶存,茅台鎮永遠也不缺品質上乘的燒酒。
19世紀60年代,出走天京的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七經仁懷,寫下「萬傾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赤虺托起擎天柱,飲盡長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想必是喝了不少茅台燒酒之後的乘興而作。
清朝同治年間,茅台鎮上的燒坊在經歷戰亂之後重建。這之後,先後出現了三家稍具規模的燒坊:成義燒坊、榮和燒坊、恒興燒坊。
◆成義燒坊原稱成裕燒坊,同治元年創立,創始人為鹹豐年間舉人華聯輝。華聯輝原籍江西臨川,其祖上在康熙末年來貴州經商後定居遵義。華聯輝本是貴州首屈一指的大鹽商,開設鹽號「永隆裕」。華的祖母彭氏於多年前飲用過茅台鎮「味醇而香」的好酒,念念不忘之下,囑其孫外出經商時為其尋訪購買。
華聯輝到茅台後,正發現一處燒坊被夷為平地,於是買地找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了烤酒作坊。釀出的酒經祖母品嘗,確定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美酒。於是,華聯輝決定設坊長期烤酒。起初,華家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年產不過百餘斤;後來,求酒者紛至沓來,頗有商業頭腦的華聯輝立即擴建燒坊對外營業,並將燒坊改稱「成義燒坊」,將燒酒起名「回沙茅酒」。
經三代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金獎之後年產量擴大到9000公斤,1944年川黔、湘黔、滇黔公路相繼通車後年產量高達21000公斤。成義燒坊生產的回沙茅酒因其創始人之名而俗稱「華茅」,也就是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產品。
◆成義燒坊創立十多年後,石榮霄、孫全太和王立夫(天和鹽號掌櫃)等三位遵義地區的地主合股創建一家聯營燒坊,取「榮太和燒坊」名號。1915年孫全太退股,燒坊去「太」字更名「榮和燒坊」。1927年王立夫病逝,燒坊主要由石榮霄掌管。
「榮和燒坊」年均最大生產能力12000公斤以上,但由於管理不善,常年產量僅有5000公斤左右。石榮霄原本姓王,後隨石姓養父而改現姓,到了繼承燒坊產業的孫子一輩,復歸本姓。「榮和燒坊」生產的燒酒因此俗稱「王茅」,1915年茅台酒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也有王茅的功勞,當時,「成義燒坊」和「榮和燒坊」的產品同以「中國貴州茅台酒」的名義參展。
榮太和燒坊成立後又過了半個世紀,茅台鎮上另一家有著重要歷史地位的燒坊才橫空出世。1929年,貴陽人周秉衡在茅台創辦「衡昌燒坊」,後因其從事的鴉片生意破產,酒房流動資金被挪用還債,生產處於半停滯狀態,一拖就是八年。到1938年,才與民族資本家賴永初合夥組成「大興實業公司」,賴出資八萬銀圓,周以酒房作價入股,擴大生產規模。
◆1941年,衡昌燒坊所有股份都歸到賴的名下後,被更名為「恒興燒坊」,到1947年時年產酒量達32500公斤。賴永初自小當學徒、小販,靠經營土特產發家,到全國解放前夕已是貴陽一方新貴,在貴陽已開設銀行、經營礦產並躋身政界,當上了貴陽市參議員。
賴永初現代意識較強,不僅採用了便攜的酒罐,還設計了別致的包裝圖案,並註冊了「賴茅」商標,不斷打廣告和搞促銷,產品一度行銷香港。其產能萬國博覽會也後來居上,遠超華茅和王茅。「賴茅」創建之時,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已經十多年了,所以「賴茅」與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無關。但它是新中國成立前茅台鎮上最具實力的燒坊,也是後來茅台酒廠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恒興燒坊與巴拿馬金獎無關,但因其後來者居上的不凡實力,所以取得了與成義、榮和兩家燒坊同樣的地位,三家燒坊的產品都稱為茅台酒。
1947年3月出版的《仁聲月刊》同時登載了三家燒坊的廣告,在格式上幾乎沒有區別。首行文字無一例外地冠以「真正茅台酒」,之下再分別標出自己的廠名,然後以放大的字體分別標出「華茅」「賴茅」「王茅」字樣,末行是各自的廠址與電話號碼等內容。「三茅鼎立」的局面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才「合三為一」,後來名滿天下的茅台酒廠就此誕生。
汪中求
《茅台是怎樣釀成的》足足寫了3年,收集了700多萬字的資料,訪談了247位茅台人……
感 謝 關 註 | 喜 歡 請 點 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