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職場如賽場。上半場靠體力,下半場靠耐力。
作者:墨多先生來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35歲,是個奶奶不疼舅舅不愛的年紀。論體力和精力,你比不上年輕人;論資歷和定力,你比不上年長的人。不信你隨便上哪個公司轉一圈,都會感受到一種「空心現象」:
幾個四五十歲的高層,帶著一群二十郎當歲的小毛頭,你不禁會想,那些30多歲的「新中年」都跑哪兒去了?
其實,他們從未刻意躲藏,只不過相較而言,有些人迫不得已的早早「退居二線」。因為三十幾歲的人,多半上有老下有小,他得忙著買房育兒養生,倘若談起工作,那只不過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
要知道,30歲以前,你一天能工作18個小時,還能只拿3000塊薪水;可事到如今,你下班得準點回家,即便8個小時的工作,也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說到底,30歲之前拼命是為了希望,30歲之後還拼命就是奢望。就如我身邊一個年近四十的朋友所說,35歲是職場的分水嶺,接下來的每天都是「中年危機」:
你想靠創業放手一搏,不甘心人生就此滑坡;可又怕真要是沖了出去,會被人毫不留情地拍死在沙灘上。
然而,若你反過來想,歲月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把你的韌勁磨平,也能讓讓你的韌勁更強。換言之,人過三十,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
職場的本質,不過是利益交換。
年輕的時候,經常聽同齡人抱怨:
「憑什麼臟活累活都讓我幹?」
「這份工作對我有價值嗎?」
「為什麼不安排我做點有意思的工作?」
…
久而久之,這樣的疑惑越來越少,因為有活幹比沒活幹強,有難乾的活比輕鬆的活強。之所以人會這麼想,是因為你懂得了:職場的一切本質都是交易。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無論是老板、同事還是合作夥伴,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職場人,永遠不會奢求別人的恩賜,他們只會不斷想法子提升自己的「可被利用價值」。20幾歲的人,對未來的機遇有著無限遐想,好比那句老話——「壓對牌贏一局,跟對人贏一世」。這句話原本沒錯,可要放到一個三十好幾的人身上,明顯就黯然失色了。比如職場中,你仍會發現很多的「大齡投機者」,他們唯關係論、唯機會論,心想著但凡遇到個好老板、大闊佬,就可以立馬鹹魚翻身,成為現代版的「胡雪巖」。可問題就在於,你已不是二十幾歲的小夥子,你要年輕不年輕,你要色相沒色相,別人幫你圖你點什麼?你要清晰地認識到,老板發你的薪水、客戶給你的錢,都不是因為太想和你交朋友,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從你身上獲取利益。畢竟,35歲已經過了「待價而沽」的年紀,你沒有資格再異想天開,你只能從不斷地交易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你可被利用價值的高低,也是人生後半場的最大籌碼。
不能把控結果,就不要隨意評判對錯。
成熟的人,從不隨意評價別人,也不會活在別人的評價中。可不得不說,有些人越活越糊塗,越活越無知,他們既喜歡按自己的邏輯對別人評頭論足,又忍不住會被別人的評價影響。好比35歲,是個不上不下的年紀,有所謂「是非經過不知難」,可問題就在於這個年紀的人好像什麼都經歷了點,但又都不那麼徹底。因此,很多人便會靠著那點淺薄的「經驗主義」過活。
比如,職場上許多有資歷的「老人」,公司里才來了個新人,不到兩天時間就說人家這不行那不行,根本不留一點餘地仔細觀察;又如,你經常能看到幾個油膩的「中年職場人」,一下班湊在一起喝酒,談論到誰誰做了個新項目,上來就是一頓瞧不起;再如,你還會發現有些人在辦公室倚老賣老,無論是誰提出一個新想法, 都會按照自己的經驗邏輯一陣打壓……
毋庸置疑,人活著無論好壞,都需要靠一種自信讓自己走下去。然而,不成熟的人是靠「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維系生活,而成熟的人是靠「自己與別人的差距」中汲取力量。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本質是源於每個人的「認知黑洞」。簡單來說,那些活在評判中的人,通常是他們習慣了對確定性的一種迷戀與依賴。比如35歲以後,很多人害怕改變,不敢面對失敗,他們在重大的機會上不敢做出有效選擇,因為害怕超出了自己的經驗範圍會蒙受損失。因此,他們期望通過從別人的評判中獲得安全感,並借以自己對他人的評價中尋找優越感。可真正的強者,當他們在面對職場下半場的時候,卻能清晰地認識到:接下來的競爭中,其實沒有別人,他需要面對的只有自己。所以,越是那些厲害的人,往往都能保持「空杯心態」,無論是遇到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環境,他們比年輕人更樂於迎接變化。
關注自身,做關鍵局部的強者。
職場如戰場。而最佳的打仗策略,就是「以己之長,攻人之短」。正如前面所說,35歲以後,很對人對於競爭有種無力感,因為習慣了追求確定性,所以害怕波動。但問題是,職場中的競爭,不是你說避免就能避免的。所以這時候,如何找準自己的優劣勢,則成為了重中之重。年輕的時候我們聽了很多大道理,比如「長板理論」、「短板理論」,但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到底是尋找優勢重要,還是補齊劣勢重要呢?其實,無論是優勢還是劣勢,本質都是由「勢差」決定的。
比如你35歲換工作,若到一家全新的公司去面試,年齡就成為了你的「逆勢」,因為無論是你的資歷還是行事邏輯,可能在新公司看來,都不如訓練一個年輕人磨合得更快。但如果你今天謀求的Offer,是一家已經運行得很成熟的企業,那麼你的年齡也許就成了「順勢」,因為他們想要的是行動步調一致的人,而你的經驗與邏輯就成了他們最切合的東西。所以,我們常說,一個人35歲之前可以多嘗試點方向,但35歲以後,千萬不要隨便的調整方向。換句話說,要想在職場中走得更遠,就要在35歲以後多少有點「自我強化型人格」。好比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做到最專,而且甚至有一種毫無理由地自信,這件事情你能比別人做得更好。
與此同時,你還要在這個關鍵的局部領域,不斷死磕。然而,每當談到這里,我身邊就有人會說:「如果一件事情,我壓根就沒有天賦怎麼辦?」通常我的回答是:「天賦是種子,優勢是結果。而職場中,大家只看結果。」就像我們常說的,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換做職場下半場,成熟的人只論結果,不成熟的人才看天賦。因為真正能把一件事情做成的人,極少數是靠天賦,絕大多數靠的是日積月累的重復,以及在關鍵局部的不斷死磕。所以,話說回來,35歲,是職場的下半場,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全新的20歲。正如心理學家Meg Jay再一次演講中說道:
我們知道人生中80%的決定性時刻,都發生在35歲。這意味著,那些能夠影響你一生的決定、經歷和」頓悟「時刻,都出現在30歲中旬。所以,倘若你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35歲這個分水嶺,你要知道:你最大的優勢並不是經驗與資歷,而是你有獨立認清自己和洞察這個世界的能力。比起20歲的自己而言,你應該更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與此同時,你要以嶄新的狀態去迎接下一個10年、20年,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樣,單純為自己25歲到35歲的黃金十年後悔。畢竟,值得慶幸的是:如今你仍有時間做到自己的希望,也有足夠的能力去平衡自己的希望。
©公眾號@墨多先生,北京大學碩士,英國互動英才獎得主,互聯網創業者,專欄作家,專注職場與個人成長。個人微信ID:125299676
延伸閱讀:
內心強大的人都有這三個特徵每天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誰不是一邊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一邊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職場「35歲現象」:是時候說出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