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解決銷售難題,傳播管理智慧,每天進步1%!
作者:白巖松
來源:《白說》(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看《道德經》第十七章時,樂了。「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這是對主管的評價和劃分。最好的主管什麼樣?你不過知道有這麼一個主管存在,說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條理順暢,不用天天開會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
還有一個版本更極致,叫「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主管是感覺不到存在的主管。想想也是,感覺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這是多高明的主管藝術啊。排第二位的主管是被人讚揚的主管。排第三位的主管是被人畏懼的主管。最差的主管是被人天天拿在嘴上罵的主管。
這種劃分非常耐人尋味。我記得「文革」後期,即使呼倫貝爾這樣的邊遠地區,教學秩序也基本恢復了。我媽在學校工作,說了這麼一句話:「其實咱們學校現在挺好的,哪怕校長不在,只要打鈴的人在,就可以正常運行。」這句話讓她挨了一通批,說她不講黨的原則,缺乏組織紀律性。
很多年後,他們老同學聚會,還總是提起我媽這句話,因為那其實是一種挺理想的境界。一個學校,如果只靠鈴聲,就可以各司其職,說明校長主管有方,用不著天天訓話、表決心、摁手印,但方方面面都很好。
我也發明過一個「白氏理論」:任何一個單位,只要到了開始強調考勤、打卡等紀律的時候,一定是它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因為一個走上坡路的單位,人人不待揚鞭自奮蹄。
或許員工10點才來上班,並沒有趕在8點打卡,卻自覺幹到第二天凌晨3點,不需要監督和催促。
《道德經》里有這麼一層含義:杯滿則溢,怎麼辦?把里面的水潑掉。要是不潑掉這杯水,我恐怕也不會繼續走這麼長的路。因此,「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有人說,那乾脆徹底無為,給的時候就什麼都不要。這不對。應該是種什麼心態呢?要歸要,但知足,懂得分寸。「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
我相信如果把《道德經》翻譯成白話文,給「反腐」中進去的官員一人送一本,他們全得號啕大哭,後悔死了。但是得意的時候看這些文字,又怎能悟出其中的意義呢?很難。
向您推薦一個不錯的銷售管理公眾號
↓↓↓
銷售與管理智慧
商界精英們的思維、管理、謀略、賺錢秘籍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