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九回,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孟優、孟獲和諸葛亮。原文如下:
少頃,張翼解孟優至。孔明誨之曰:「汝兄愚迷,汝當諫之。今被吾擒了四番,有何面目再見人耶!」孟優羞慚滿面。伏地告求免死。孔明曰:「吾殺汝不在今日。吾且饒汝性命,勸諭汝兄。」令武士解其繩索,放起孟優。優泣拜而去。不一時,魏延解孟獲至。孔明大怒曰:「你今番又被吾擒了,有何理說!」獲曰:「吾今誤中詭計,死不瞑目!」孔明叱武士推出斬之。
獲全無懼色,回顧孔明曰:「若敢再放吾回去,必然報四番之恨!」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縛,賜酒壓驚,就坐於帳中。孔明問曰:「吾今四次以禮相待,汝尚然不服,何也?」獲曰:「吾雖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專施詭計,吾如何肯服?」孔明曰:「吾再放汝回去,復能戰乎?」獲曰:「丞相若再拿住吾,吾那時傾心降服,盡獻本洞之物犒軍,誓不反亂。」孔明即笑而遣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親自率部南征,與在南中地區發動叛亂的孟獲交戰。諸葛亮先後四次將孟獲抓獲,但孟獲仍非常不服。於是,諸葛亮第四次釋放了孟獲。最終,諸葛亮「七擒孟獲」,終於令孟獲心服口服。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孟獲口中的「死不瞑目」, 意為死了也無法閉上眼睛,比喻雖死而心猶未甘。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中的「卓瘋狂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
諸葛亮「七擒孟獲」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不僅出現在文藝作品當中,同時也在戲曲舞台上屢有出現。說到這個故事的出處,其實並非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功勞,而是早在西晉時期就已有出現。這個故事最早的記載出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當中,原文為「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雖然這個故事由來已久,但其真實性卻非常令人懷疑。清乾隆帝就曾經在《通鑒禦覽》中說過:「七縱七擒為記載所艷稱,無識已甚。荒蠻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雲幾上之肉不足慮,而脫韝試鷹,發押嘗虎,終非善策。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乾隆皇帝的這個分析應該說非常合情合理。既然好不容易將孟獲抓獲,眼看心腹大患將被平定,諸葛亮又怎麼會將孟獲釋放七次,讓他繼續領兵來與自己交戰呢?這樣做不但會造成雙方將士的大量傷亡,同時也會對南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在三國中人口數量最少、經濟發展最為落後的蜀漢又怎麼會採用來讓孟獲「心服」呢?這是連一般人都能想到的問題,難道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會想不到?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參考書籍:《漢晉春秋》、《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