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 央媒發文劍指樓市! 房價走向定了! 廈門將……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不容置否,房子依然是當下人們最為關心的話題。

房子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是一筆重要的財富,買房更一次重要的資產配置行為。

那麼,在樓市下行期,特別是對剛需來說,何時買才不會當接盤俠呢?

最關鍵的莫過於接下來的樓市走向。

就在剛剛,新華社發文,劍指樓市,再度官方定調未來樓市。

NO. 1|

新華社發文劍指樓市:決不會允許房地產調控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文章指出,種種政策表明,中央遏制房價上漲的決心不會發生改變,調控舉措不是裝裝樣子的「花拳繡腿」,「房住不炒」定位正在從各方面得到進一步落實。

政策「說話」,對引導和穩定房價預期起著關鍵作用,把一二三線城市中房價上漲的躁動打回原形,讓有些地方寄予房價「再飛一會兒」的希望迅速冰凍。

當前有些雜音認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可能促使政府放鬆房地產調控。

要明確的是,根據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中所強調的「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調控精神,決不會允許房地產調控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不立不破,在房地產長效機制尚在研究、還未完全建立之際,在房地產調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為主向綜合施策轉變的關鍵期,不會允許任何放鬆原已建立的調控政策體系、任由房價上漲的做法。

NO. 2|

新華社此次的發聲,進一步證實了之前的「放開限購」乃是「假消息」。

對於這則假新聞,其實上周五,人民網就進行辟謠了:房地產限購全面取消不屬實。

剛剛! 央媒發文劍指樓市! 房價走向定瞭! 廈門將……

對於這個假消息,事件可追溯於:

前幾天,在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官網辟謠了「廈門全面取消限購」的傳聞之後,微信又突發瘋傳「全部放開限購」。

剛剛! 央媒發文劍指樓市! 房價走向定瞭! 廈門將……

(文章原文)

這則消息援引的是5月14日,國務院在中國政府網上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涉及產權保護的規章、規範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而且該《通知》強調的是知識產權。

剛剛! 央媒發文劍指樓市! 房價走向定瞭! 廈門將……

當時就有人曲解為:房地產限購限價限貸限售政策屬於不當限制企業生產經營、企業和居民不動產交易等民事主體財產權利行使,根據該通知的要求,房地產限購限價限貸限售政策應該被取消。

沒想到辟謠後,卻又再次被張冠李戴,將發文日期改動成10月15日進行二次炒作。

意料之中,等小編再次打開鏈接時,原文已被刪除。

對此,小編要再次提醒大家,大家千萬不要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家夥」所刻意曲解的假消息所誤導,更不要以訛傳訛,樓市調控政策還是需以政府公開政策為準。

NO. 3|

對於廈門樓市而言,調控的緊箍咒下,房價的變化是最直接。

目前,廈門部分市區和郊區樓盤都面臨價格下跌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當前市場確實降溫。對於廈門市場的降溫,更是說明了政策的調控是有效的。

那麼,在調控不放鬆的情況下,廈門未來的房價將如何走?

其實此次官方定調,除了闡述調控依然繼續外,還定調了樓市未來的走向。

剛剛! 央媒發文劍指樓市! 房價走向定瞭! 廈門將……

刊文指出,可以預見,只要在實踐中堅決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保持調控定力不變,加快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房價便失去了非理性上漲的根基。

投機買房者、土地財政的依戀者乃至全社會都需認清大勢,丟掉調控會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而放鬆的幻想,摒棄房價「復燃」的幻想,及時調整心態回歸理性,沉下心來做一些有利於國家經濟長遠發展的實事。

除此之外,文章還指出,值得注意的是,9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房地產稅法列入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的第一類項目。

一句話,大漲是不可能的。穩才是未來的主基調。

至於廈門何時才會穩?或者說現在已經處於平穩?

剛剛! 央媒發文劍指樓市! 房價走向定瞭! 廈門將……

(點擊大圖查看原圖)

有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廈門正持續推進因城施策、分類調控,並抓緊建立健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與此同時,廈門還通過完善分類措施,按照「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的原則,進行精準施策,預計後期廈門房地產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態勢。

至於現階段的一個房價走勢,雖說接近年底,各大房企急著回籠資金,打出來不少優惠的限量特價房源,但從市場的整體情況看,還未出現哪個樓盤整體出現大跌的現象。

究其原因是宏觀調控政策雖不放鬆,但目前進入靜默期。與此同時,利好政策也在最近出現(落戶放寬)且需求端一直都在。

因此,穩中回落或是接下來至年底的一個房價走向。而那些想著房價大跌的小夥伴們,我要告訴你,概率為零。

END

聲明: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否則即為侵權,一切後果由侵權人承擔。

┃文章作者:胖小熹

┃部分來源:新華社、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