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1
表妹準備結婚了,跟老家一個剛相親認識,還沒見過幾面的人。
我不免嘆息,怎麼這麼快就定下了?
我問她,你不是還有很多夢想沒做到嗎?你不是說不想回小縣城,想自己開店當老板,賺很多錢嗎?
表妹說,那都過去了,不想了,認命了。
她說她努力了這麼多年,沒賺到錢不說,連心儀的人都沒遇到一個,還變成了一個大齡剩女。
她強調反正人生不就這樣嗎?相親這個人說願意養我,我以後也不用辛苦工作了,回老家生個娃,以後就在家帶孩子也挺好。
還記得她剛畢業來找我時,常跟我說著自己的夢想,那意氣風發、朝氣勃勃的模樣,如今想起,只剩感慨。
不到30歲的她,已經認命了。
2
想想身邊,早早認命的人,不在少數:
上大學了,想轉專業,可是怕自己學不來;
自己賺錢了,想學小提琴,又覺得自己年紀太大了;
工作了幾年,沒掌握多少職場技能,想學PS,從頭開始又覺得來不及……
「還是算了吧,我可能就這樣了!」多少人在改變無果後,在心里對自己說了這句話。
年紀輕輕,卻就這樣認命了。這是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
你明明才20幾歲,卻活成了老年人的樣子。
多少人的人生就輸給了「認命」?
可你是否知道,達爾文和索爾斯泰在小時候被看作很普通的孩子?
攝影師辛迪·謝爾曼幾乎登上了評選 20 世紀最重要藝術家的全部榜單,卻沒有通過她接受的第一個攝影課程的考試?
演員黃渤,為了考上電影學院學習表演,連考了三次才考上配音系,最後比班上最小的學生大了整整10歲。
當他獲得金馬獎影帝時,他說:「當初我考上電影學院時,我們班的同學都覺得很驚訝,原來現在的招生標準這麼低了。後來我跟大家一起出去試鏡,工作人員都以為我是經紀人。」
不服輸,不認命,讓他們最終做到了自己的夢想。
3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有人隨隨便便就服輸、認命,還有人卻能與夢想死磕到底呢?
也許,這一切只是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
在史丹佛教育理念中,有一個叫「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概念,它是相對固定型思維的一種心智模式,被公認為近幾十年里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對於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來說,人的能力是在出生時便設定了的,要麼聰明、要麼不聰明,能力早已定型,拼命不如認命。
而成長型思維方式則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如智力研究權威專家所說:「人類的某項專長並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煉而獲得。」
針對同一話題,這兩種思維方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感想。
例如,高考結束有認識的人考上了清華大學。
「他從小就那麼聰明,考上也不足為奇。而且他家庭條件還好,就算不努力也不愁吃穿。我們普通人除了望塵莫及,感嘆自己生在起跑線,而別人生在了終點線之外,還能做什麼?」
這是固定型思維的人。
「他會有這麼好的成績,肯定和他的努力分不開。良好的家庭條件,也只是說明了他家祖輩的努力。雖然現在的我和他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我相信通過努力,我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人。
固定思維的問題在於,它拒絕了人的一切可能性。即便是天才,在這種思維方式里也會很快遇到瓶頸。
相較之下,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能力是不斷提高的,認為挑戰和失敗是這個提高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過程。
不過,固定與成長思維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絕大部分人往往同時兼有兩種不同的思維。
比如,我可能認為我的智商是固定的,但口才是可以發展的;我認為我的性格是固定的,但創造力是可以發展的等等。
4
社會學家本傑明· 巴倫說:「我不會將世界分為強和弱,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為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同樣的道理,好的思維模式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個人逐步選擇的結果。
那麼,我們改如何從固定型思維轉變到成長型思維呢?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一書中,提出了以下4個步驟。
①接受
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混合者,要學會去接受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
②觀察
明確是什麼激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會在什麼時候出現。當你了解了固定型思維模式出現的原因和時機時,不要急著去評價,先觀察一下。
③命名
給你的固定型思維起個名字。像對待一個朋友似的,逐漸將它與自己分離。
④目標
為了讓成長型思維開花結果,你需要設立目標——成長型目標。
比如,問問自己:對我來說,今天有哪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總結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
「當年輕的你遇到難題,受阻消沉時,請不要試圖反省並把一切歸因於自我,進而設法改變自己,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然後解決問題就行了。」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不要太早認命,你應該相信自己永遠可以做得更好。
與君共勉。
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37.4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