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客戶找了我,還要去找別人做比較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有同事抱怨說:為什麼客戶找我咨詢後,還去找別人咨詢,回來還問我能否比較一下?這樣的怨氣就好像是自己被戴了綠帽子,對方對自己不忠誠一般。我自己在招募增員時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現在來了解保險行業的朋友,多半都是貨比三家,看了好多團隊後才會做出決定,人家到你這里來面試,也不代表人家真的最終就決定來。

作業務久了,有時會忘記站在客戶的角度想問題。客戶貨比三家,完全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有時甚至是必須的。

為什麼客戶找瞭我,還要去找別人做比較呢?

我想到我幾次買房時候的事情。因為有些原因,產生了買房念頭之後,就開始網上自己先了解房產行情和購房須知,隨後就找一些中介去聊、看房。很多炒房大牛都說,拍板之前必須先看100套房!為什麼呢?因為看房的過程能夠讓你明白哪些特點是重要,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當然,我肯定沒那麼多看房的時間,不過最初幾套房子也是隨便看看,對不同地段、不同房型和朝向有個了解,然後再問問看中介的說法,試探一下房價有沒有談的餘地。慢慢在心理也就形成了一套評價的標準。隨後看的房子就不斷地在和心中標準進行比較,一旦有房子符合標準,就立刻出手。

也有朋友哪怕心有所屬之後,還繼續看房,我問他怎麼那麼閒得沒事幹?他笑笑說,看看一些不如自己選中的房子,也會覺得自己選擇的更明智,屬於給自己找一些安全感吧!

所以你會發現,貨比三家並不是代表客戶對你不信任,而是他可能心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選擇的標準,或者他確實不滿意目前手上的選擇,又或者是他想你為他比較其他選擇,給他更大的安心。沒人會閒著沒事幹,把時間浪費在銷售了解產品上,每個舉動背後一定有其原因。

如今市場競爭環境下,沒有什麼產品是舉世無敵的,大家都在進行差異化競爭,各有各的好,那怎麼保證客戶更加青睞我們的優勢呢?這是個好問題,但回答之前,我們還得重新定義下什麼是「優勢」?

所謂的優勢,到底是誰眼中的?是我們銷售評價出來的,還是客戶呢?重不重要,是不是優勢,到底取決於我們,還是客戶?

舉個找馬子的例子。很多男人都覺得,馬子的標準嘛,肯定就是要漂亮,這樣帶出去見朋友才有面子嘛!

可有一次,朋友在聊起現在單身時,提到自己一個人懶得收拾屋子,衣服也懶得洗,累了一天回到家只能吃盒飯,生病了渾身酸痛躺在床上,連下樓買藥的勁兒也沒有,也沒人幫,很可憐。

那再問他想要找一個什麼樣的馬子呢?他說:找個愛乾淨、愛收拾、會做飯、體貼人的。再問他:那如果有很漂亮,但是基本上都需要你照顧,需要你去體貼她的姑娘,你要不要呢?他笑笑說:我連自己都照顧不了了,還要我照顧別人,那不是瘋了?!你看,到底什麼是一個女孩的優勢,是誰來判斷呢?

上面這個談話過程也正是我們幫助客戶找到差異優勢的方式。先了解對方的概念,「你的生活什麼樣,希望什麼樣,怎麼做到」,然後一起分析「找個什麼樣的馬子」,根據這些條件把身邊優秀的女生做了關聯。這樣的效果要遠遠好過於直接的相親介紹,對不對?

作為銷售,相比直接呈現並推銷差異優勢,更加重要的應該是了解客戶已有的標準,基於這些標準,幫助客戶通過比較發現差異點,最終由客戶自己發現並且認可我們的優勢。

可有人說銷售不應該是感性的嗎?討論那麼多理性幹嘛呢?其實不然。做出決策那一刻是感性的,而客戶心理一定做過分析比較,這個過程是理性的。並且有些差異是理性的,可以通過分析、比較得到。有些差異是感性的,那是一種不同的「感覺」。當理性差異相對不大時,感性差異就發揮關鍵作用。我們不僅要關注做出決策那一刻的感性,更重要的是參與客戶理性分析、比較的過程。

我們同事有一次復盤一個案例,她的客戶對她說:有個競爭對手比她更加優秀,她知道理性上應該選擇對方,可是情感上還是希望支持一下這位年輕的同事。這點不正是說明,所謂的競爭差異並非體現在產品本身上,況且在保險領域,客戶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更是一種安心的感覺。保險本身做到的就是感性的結果,那感性的差異化自然也就更加重要!

無論是銷售還是招募,我們總是要面對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與其像列表那樣羅列優勢,到不如影響客戶的分析、選擇過程,從而影響客戶一剎那的決策。期望也會對你有所啟發吧!

本公眾微信平台「吉力說」所載的資料及說明只可作一般性參考資料來閱讀。吉力說不會就文章內資料、或因使用此等資料之正確性、準確性、可靠性或其他方面所導致的後果作出任何保證或其他聲明。吉力說有酌情權隨時刪除、暫時停載或修改本帳號上的各項資料而無須給予任何通知或理由。若資料內容涉及產品資料,一概只可作一般性參考且並非適用於各產品及服務的所有條款及細則。詳細資料請參閱有關產品及服務之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