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丨胡瀚中 來源丨傳媒頭條
(www.cm3721.com)
導讀:成功的融媒體各有各的特點,不成功的融媒體是相似的。
融媒體是什麼?
是您家媒體記者必須學會的全媒體投放規定?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理念的強勁執行?還是你們家媒體融成鐵板一塊的各個職能部門?
新媒體是什麼?
是您家媒體上天天在推的APP?是公眾號上的文章?還是你在信息流產品上的號?
都是,又都不是,如果我們把媒體的所有者當成甲方,那麼,甲方和所有廣告主的要求是一樣的,要的是最終結果,也就是宣傳效果。
隨著互聯網格局改變,傳播場景也因此改變,人們更多會從信息流產品或搜尋產品中獲取信息,這個時候,如果媒體僅僅以內循環的方式,在內部對自己進行各種各樣的融合。媒體內部融合實施得再好,也不過只是把以前曾經發表在傳統媒體上的新聞作品,重 新髮表在自己的網路筆記本上。
如果這個網路筆記本沒有太多的人去關注,那麼它也就相當於是在大海里增加了一條沙丁魚而已,這樣的魚,在浩瀚無邊的海洋里,多一條少一條沒有關係。
媒體融合如果僅僅只是融合自己,沒有打破邊界,沒有按照互聯網的規律布局,那麼無論這種媒體融合看上去有多美,都是無效的。
台長,您三年前不經意間「廢掉」的網站,現在可能讓您丟掉1/3的網路流量
前不久,我們媒體承辦了一個全國性活動的本省宣傳,從融媒體整體來看,宣傳效果立體高效,有多種形態的媒體協作,有跨省媒體聯動,相當成功,地方政府十分滿意。
那段時間,新媒體部門開足了馬力,全力進行推廣宣傳,這其中除了媒體自己APP的宣傳以外,也包括了公眾號、頭條號、企鵝號的推廣,活動直播期間,全體員工朋友圈轉PO,鬥魚等多家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各主流新聞媒體的聯合報導或轉載,這其實已經是大家駕輕就熟輕車熟路的固定套路。
那段時間,工作群非常的熱鬧,隔一陣子,就會看到各個更高層媒體轉載的截圖,相當熱鬧相當喜慶。
當天的收視率成績並不十分突出。移動互聯網方面,盡管我們從業人員的朋友圈相當於官宜出沒一樣刷屏。從社群中了解的情況,知情率略高,但觀看人數與我們期待的人空巷的期待值尚有一定落差。
半個多月後,我通過搜尋引擎搜尋我本來以為應該很轟動的關鍵詞:某省某活動,結果卻發現百度、360以及搜狗三大搜尋引擎,三頁以內都沒有我們媒體的數據。360里有一條數據,但不是我們媒體發出的,是兄弟媒體發在新浪上的新聞,恰好符合搜尋引擎的抓取規律,被收錄了。
然後,我把搜尋範圍擴展了一下,做了定向搜尋,如鎖定人民網搜尋,相關消息才陸續湧現出來。
互聯網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你可以在,但沒有人知道你在,你也就約等於不在,約等於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
你以為你存在,但,如果你的信息迅速被沉淀,你的努力在不多遠的將來被清零。那麼,你存在或者後不存在,對於這個互聯網來說,其實沒有差別。
如果你拼盡了洪荒之力,做盡了你想得到做得到的所有事情,在互聯網上,卻被人視而不見聽而未聞。那麼,事實上,你的工作也就聊勝於無,約等於不存在。
信息投放要符合常人獲取信息的路徑和規律
在互聯網信息爆棚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要麼是無心瀏覽(人們瀏覽的習慣,又被很多互聯網產品標記,很多產品會將特定的信息推送給特定的用戶),要麼是主動信息搜尋(這里包括了各大搜尋引擎的搜尋,也包括了信息流產品或社交產品內的搜尋)。
一般用戶的無目的瀏覽,一般是從頭條號等信息流產品隨意無心的瀏覽,但用者無心,開發者有心。信息流產品會對用戶進行分類標籤。
如果用戶恰好是一個農民或者曾經瀏覽器過涉農信息被平台標記了,並且,媒體也在信息流產品上進行了布局,有自己有個性的號,那麼,除了接受了社群推送而前來觀看直播的人群以外,更多的無心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會是通過信息流產品這個管道來偶然地看到並了解到相關信息。
我們的媒體恰好在這方面有所布局,所以,雖然自己的APP上沒有多大的流量,但在信息流產品上的號卻可以有幾十萬或上百萬的瀏覽,這在相當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傳播效果。
如果媒體在這方面布局不足,被推送的機會就不大,信息流產品的算法是瀏覽量越少推薦量越少。信息會迅速沉淀下去,就仿佛被打入冷宮的貴妃,活著,但是大家再也看不到了。
人們想了解進一步了解某方面信息的時候,會在自己習慣使用的搜尋引擎上去尋找相關信息,普通用戶的搜尋多半是淺搜尋。
除了媒體從業人員,相關地市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為了做工作記錄或工作總結,誰還會刻意的去人民網、新華網、CCTV網站查詢有關信息?除了媒體從業人員或與其工作職責利害相關的部門工作人員以外,又有會在搜尋引擎上去鎖定特定網站進行深度搜尋?
沒有進一步的搜尋需求,事件沒有上熱詞榜熱搜榜。信息就會很快被人視而不見聽而未聞。事實等同於被互聯網丟失。
互聯網的信息管道和媒體的布局
互聯網信息的獲取管道,一是主動搜尋(百度類產品),二是被動接受推送(頭條類產品),三是社群轉PO(騰訊微信類產品和自有APP產品,依賴於社群和朋友圈轉PO,這種推廣,如果做得好,效果會很好,但人力消耗最大且不好度量)。
媒體本身的移動互聯網布局必須適應普通人的使用規律。
人們不會為了一個個不常用的目的去安裝或者使用太多的APP(這也是絕大多數地市級媒體創辦的APP會事實上成為雞肋的原因)。
資源有限,人們的關注力有限,媒體的融媒體布局事實是流量管道的布局,是在各個流量來源做針對性動作。
不可忽視的搜尋流量,過分集中於微信等社交產品流量,往往是會把自己的流量來源由廣域變成狹域,由寬帶變窄帶。
這事實上會屏蔽自己的主動搜尋流量,完成依賴於看上去很流行的社區推廣,實際上是執行極為費力的人工推廣,事實上是放棄了自己的網上根據地。
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同時由於傳統網的人力資源投入、軟硬件投入不菲,長期看不到直接收入,網站在新媒體板塊當中的地位持續下降。處境尷尬,且隨時會被砍。
許多在移動互聯網興起以後才進入這個行業的新人,也更加會對PC網站有一種莫名的鄙視。
實際上,在這方面,決策層有相當大的錯誤,看到了PC網站需求下降的表象,卻忽略了搜尋引擎引流的作用以及長期穩定的信息源的作用。這在互聯網上相當於是一個根據地,是搜尋流量(是所有搜尋引擎,而不僅僅只限於百度一家)的根源所在。
移動時代,普通非功能性網站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但是,網站更多不是為了那些直接訪問看的,是做給搜尋引擎看的。
搜尋引擎是根據算法來運作的。人是活的,機器是死的,如果不按照機器能讀懂的規則來構建文章以及標題,又怎麼可能獲得期待的流量?
在移動互聯網當中,百度推出了熊掌號,提出了以號代站的新思路。
在大多數媒體的融媒體布局中,這一塊的投入是零。
在媒體邊緣化的那些前網站工作人員,往往決定著流量的走向
1.網站最根本的意義何在?
沒有網站搜尋引擎優化人員的工作,不遵循搜尋引擎規律,不進行信息的關鍵詞匹配與布局,在互聯網上發稿的時候,標題以及行文不去做適合搜尋引擎抓取的改編,沒有有意識地在工作中將想要推廣的關鍵詞進行提前布局,新聞當中完全沒有關鍵詞布局,又怎麼可能能夠讓搜尋引擎識別並抓取相關的關鍵詞,並且把它們進行關聯分類呢?
事實上,無論是搜尋引擎,還是在頭條等信息流產品,或者在微信端,搜尋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大。
做網站,不是要對高層回答你要幾個人,一年能為集團掙多少錢的問題,也不是做一個網路門面,而是要成為媒體要不要在互聯網上的根和搜尋流量的源的問題。
很多媒體在這一塊,陣地全失。
2.信息流產品的標籤布局
不少媒體在信息流產品上做了號,最基本的是頭條號和企鵝號。更進一步的會對其他平台進行布局。
信息流產品的重點略有不同,那就是信息的標籤詞。所謂標籤詞其實是一種進化了的關鍵詞。對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高頻搜尋詞,平台會自行進行匹配,關鍵詞的匹配又會和人的瀏覽習慣匹配。平台根據這些標籤來再進行流量分配,好的文章會因為馬太效應被更多推薦。
對你有興趣的用戶,會越來越多的被平台推薦相關的信息。信息的指向性越強,你的目標人群就越容易瀏覽到你的信息。
3.微信公眾號和自有APP等高度依賴人際交往的產品也要改進搜尋體驗
符合搜尋規律的文章,在信息流產品以及微信等社交產品上也會有比較好的體驗,更容易被轉PO和推廣。
朋友圈轉PO或者是社群推廣,只會在事件發生的當時起到引流或推廣的效果,當人們想要再度進行瀏覽的時候,除了瀏覽關注的公眾號以外,更多會通過搜尋來獲得信息。
通過關鍵詞優化得到搜尋流量,通過更進階的匹配,媒體從信息流產品得到的平台推薦會更多。匹配得住匹配得好,就有流量。
要不,再多努力,也只不過是生產一批沒有流量的文章而已。這樣無效的疲憊努力,會是讓從業人員號哭達旦,不能忍受。
通過關鍵詞優化,以及熊掌號等等搜尋引擎產品來獲得搜尋流量。通過文章的標籤詞再造,在各主流的信息流產品上獲得更多推薦,同樣適合搜尋的改造,讓文章可以在社交產品上獲得更多的再次瀏覽的機會。
這才是真正的拆掉自己的圍牆,突破自己,使自己真正的與互聯網融合。你不在人們熟悉的戰場上去戰鬥,不適應這些戰場的規律,又能夠怎麼樣獲得更好更持久的流量呢?
互聯網不欣賞孤芳自賞。搜尋有竅門有專業。
哪一天,哪家媒體在招聘啟事上專門註明了搜尋引擎優化人員的崗位,哪一天,或許是某家傳統媒體了解互聯網竅門的開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