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眾所周知,由於建築業具有體量大、建設周期長、資金投入大、項目地點分散、多專業、多關係方、流動性強等典型特徵,導致建築業的工業化和數字化水平明顯落後於其他產業。
因此隨著產業互聯網的興起,加上業主的要求以及現在建築企業升特級資質的需要,建築企業信息化也被大家提到了一個新高度,於是市面上也就出現了各種五花八門的信息化系統、項目管理系統、OA系統、財務系統、材料系統、造價系統、移動端的、PC端的等等一大堆。
目前建企信息化的現狀
大部分企業都想、或者已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目前使用較好的可能是OA系統,而財務系統、項目管理系統等幾乎流於形式的較多,深度融合項目各方面管理的極少,能夠提質增效的更是沒有。因為OA等行政辦公系統以企業總部類似打卡業務為主,大家容易接受,但一旦涉及項目層面的東西阻力就會很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決策者和項目部的認識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建築業現狀有關,即大部分項目以內部承包和掛靠為主,企業與項目經理是弱合作關係。一些企業對項目經理的依賴較大,管理上難以深入化。因為信息化涉及成本等商業數據,且需要項目部投入人力、物力,項目經理主觀意願不強,而最重要的軟件的實用性差,存在重復工作和低效率甚至增加工作量的現象。
我們都知道,建企之所以建設信息化系統就是想提質增效,但通過我們對這些建企使用信息化後的進行深入了解,結果發現弄巧成拙,他們並沒有因為信息化的建設而變得更輕鬆,更高效,反而是被累的要死、煩的要命。在他們眼里,目前市面上99%的信息化系統純粹就是一個擺設,華而不實。不僅起不到提質增效的作用,反而勞民傷財,如此,項目部推行的動力也就明顯不足了。
那麼為什麼會導致這個現狀,我們總結了下,就是因為建企信息化的各種亂象所致,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這些真實案例以及案例背後所顯現的亂象。
真實案例1
2015年某央企和京東聯合搞了一個電商平台「XX易購」,最後死翹翹;
2017年又是某央企和阿里聯合成立的電商平台,最後也是死翹翹;
這樣的例子太多,我們不一一例舉。
自從「互聯網+」風口興起,每一個建築企業都想搞一個電商,但是大家也不想想,甲方可能到你平台上來採購嗎?所以這就是個無本之源,這種電商就是一種浪費。另外當電商講究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遇上工程領域材料款「拖、欠、賒」,最終還是只有死路一條。
因為很多企業了解工程行業的具體特點,盲目的去找個互聯網來開發產品,所以到最後就是弄得四不像。有別於互聯網的上半場,互聯網的下半場是以各行業和產業為主體為中心,而互聯網則是輔助、是配角。所以大家經常喊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實際上應該反過來變成「基礎設施+互聯網」。
真實案例2
某央企投了上億元,建了一個企業內部通信系統「X信」,當初建這套系統的時候,為了追求所謂的大而全,各種功能基本上全包含了,結果導致要使用時,卻問題百出,不是一點就卡頓,就是一點就死機。最後花了大價錢開發的系統,被主管直接廢掉了,為什麼呢?
更可笑的是,有位農民工,和該央企的某一員工接觸上了,利用了這個員工的帳號偷偷登陸了公司的系統,並以此獲取了企業老大的聯繫方式,然後直接打電話發信息向該央企老大討要過去某項目(央企下屬的項目)工程款,這一事件讓這個央企老大十分憤怒,事後立刻命令下屬把這個系統給廢了。
真實案例3
有一家軟件公司給某建企做了財務系統,該系統是與實名制相關的農民工薪水支付系統,按理說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是由於薪水支付的審核和審批程序,在設計的時候過於繁瑣和複雜,導致年底要支付薪水的關鍵時刻由於並發量較大系統死了,最後又灰溜溜的恢復了人工記帳模式。
真實案例4
某建企找的第三方軟件公司開發管理系統,這個軟件公司通過低價的方式先搶到訂單,然後再轉包給別人開發,這種層層轉包的現象甚至要比工程領域更加「兇猛」。
當然,轉包這個坑還只是開始,由於雙方合同上沒有明確用什麼語言開發,然後該軟件公司就鑽了這個漏洞,居然用遊戲語言來開發(跨平台了)這個系統。而用遊戲語言開發的話,看起來開發進度很快,但是開發出來的產品體驗不好,非常不好用。而如果你叫對方再修改或者是做變更或者是修BUG,對方則說要加錢(變相敲詐),所以相當於前期就為後期埋下了雷,等著你往里頭鑽。
真實案例5
某主管檢查項目信息化,結果有的系統根本開不了機,有的是即使開機了,但是顯示不出來,或者是很卡。而打開里面的數據庫查看,發現很多數據還是剛開始產品交付驗收的初始數據,因為中途根本沒有使用,所以根本就沒有新的數據,為了應付檢查,等到檢查之前臨時往里面編數據,導致檢查弄的很尷尬。
真實案例6
某信息化公司業務人員出差辦事,等辦完事坐飛機回來的途中,在飛機上遇到了一個令他難忘且尷尬的事情。那就是本來以為自己做信息化的挺時髦的想吹個牛逼,但是和周邊的人交流完後,發現坐在他的周邊(前排、後排、左邊、右邊)全部都是做信息化的,仿佛一夜之間如雨後春筍般的突然冒出來了。
案例背後折射出的信息化各種亂象
委托第三方設開發
如上面案例4,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建企的信息化都是委托第三方來開發,有一些企業是以招投標的形式(當然只是走個過場),高價中標後再低價分包給第三方來開發;有一些則是直接外包給第三方來開發。那麼我們都知道,互聯網的作用其實就是抹平了信息的鴻溝,讓信息流扁平化,而現在你開發個系統居然外包給第三方,這里面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存在。
1、開發人員為行外人
因為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不一樣,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工程師本身就是用戶、消費者及體驗者,那他對需求及用戶體驗本就置身其中。而在我們工程產業互聯網領域呢,你開發軟件的工程師,他不懂工程,你幹工程的人又不會寫代碼。所以通常情況下,是工程方提出需求,然後工程師來開發,這中間就會出現信息傳遞的失真,於是雙方就產生了鴻溝。等產品開發出來後,使用方覺得你怎麼開發的不是我想要的東西呢?而開發方則說,我就是按照你提的要求來開發的啊。於是雙方的扯皮推諉就開始了…
2、高價中標、低價轉包
上面我們說了,有些企業信息化是採用招標的方式來採購的,而對於一些開發軟件的平台公司來說,和招標方有關係的則是高價中標然後低價再對外轉包;對於沒關係的則是直接低價中標,然後開發過程中或者是像上面的案例里說的一樣,等你要修復BUG的時候再趁機漲價。
因為信息化和實體工程不一樣,沒法細化到每個功能細目,所以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對於工程方提出一個什麼需求功能時,軟件開發方則會說不好意思,增加這個功能需要加錢,增加那個功能需要加錢…然後你一算,你這個系統開發完,可能早就已經超出原先預算好幾倍的價格了,於是很多企業最後乾脆不用了。當然了,這里面我們不排除一些主管有意拿高價來當謀財之道。
3、運維無限拖
對於軟件產品來說,和我們實物產品不一樣,不是說我收到貨物,完好無損就OK了,軟件產品開發完只是第一步,後續的運維才是關鍵。而對於一個委托第三方來開發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BUG及修復則是「漫漫長路」。
產品移動性差、不實用、無法提質增效
在文頭我們就說了,建築業是一個移動性極強的行業,不僅項目地點是動態變化的,管理人員也是一直在流動的。不像其他行業在固定的流水線和辦公室里辦公,建企管理人員一直在跑(公關、投標、項目檢查、考察分包商、採購……),所以大部分應用系統的移動性弱是建企信息化一大制約因素。
其次工地上的人員計算機平均水平不高,對軟件系統操作能力不強。那麼這就對你的產品的操作便利性和實用性提出了高要求。而現實中雙方場景往往是這樣的:
系統使用方:mmp,你這搞的什麼軟件啊,看球不懂,還老是卡殼、死機。老子就是簡單掃描上傳個東西要等半天,還不如老子手動來的快呢?本來我們就忙,耽誤老子時間不說,還要一遍遍重新來過,還要挨主管罵,真不知道你們「程序猿」腦子里怎麼想的…
軟件開發方:當時我們給你們交產品的時候,對於如何操作使用,已經重復過N遍了,今天這個問怎麼用,明天那個問怎麼用?你們「施工猿」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都不會?真不知道你們那麼複雜、眼花繚亂的鋼筋分布圖是怎麼看懂的?
這就是傳說中的「施工猿」和「程序猿」兩個本來不相乾的「猿類」開始互相嫌棄的起因…
重BIM,輕應用
BIM是當下信息化應用里面的熱門,於是很多建築企業也都跟風開始做BIM信息化。乍一眼看過去挺像那麼回事兒的,系統內容也是塞的滿滿的,結果,這樣的BIM在移動端根本運行不了,在PC端基本上是死一樣的存在,像僵屍似的。這樣的BIM有什麼用呢?建企勞民傷財花了大價錢。
比如AUTODESK價格虛高,打著高科技的旗號圈錢,華而不實,所以我們應該革掉這些巨頭的命,因為我們需要的是簡化的,便捷的且能夠戰鬥的BIM 。
為了升特級資質
文章開頭我們就談到了,絕大部分企業涉足信息化,是因為升特級資質的需要。而對於專家考評來說,他們只要你的產品能達到效果即可,至於你採用什麼樣的先進技術、什麼樣的技術架構、什麼樣的軟件開發等他們不管。所以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為了節約成本,有的就以較小的代價買套軟件、集中編制各種數據來應付特級考評。結果是特級有了,但後遺症同樣明顯,即企業給信息化的定位是為了升特、為了造假而不是真正的拿來應用。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有一組數據,80%的企業在特級之後選擇放棄或重建信息化,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建築施工企業信息化道路並不平坦。
為了業主的喜好、最終淪為擺設
正如在《為了業主的全機械化施工夢想,我已經虧的只剩下底褲!》一文中以及上面的案例5所述,現在的建築企業為了應付業主的檢查,為了迎合業主的信息化面子,為了業主的喜好以及能夠在大螢幕面前慷慨激昂指點江山,不得不忍著淚,花大價錢(一般為工程造價的1~2個點)搞信息化建設。
建築行業的信息化整體起步較晚,雖然國家也多次推出了信息化發展規劃綱要,大批企業也在裝模做樣的搞信息化,但事實上是被資格評審逼的,這個在上面我們已經談到了。但是大多數企業沒有搞清的信息化真諦,本來我們信息化是為了減少一線人員(項目管理人員、業主管理人員)的工作量。但是現在是有了信息化後,反而比過去工作量更大了,增加了50%的工作量。本來應該是減50%的工作量,這樣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減員增效,但是現在是相反。
我舉個例子,我們的工程計量資料,在沒有信息化之前是紙質版的簽字蓋章就可以了。而有了信息化之後,不光原先的那些手續一樣不能少,反而還要再把這些紙質版的再掃描弄成電子版,然後把電子版的上傳,上傳過程當中就不斷的死機卡機,而大量掃描傳輸過程中就會出現卡頓、死機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後用著用著就用死了,死了以後然後就又回歸到傳統的手段,然後信息化大屏就永久的淪為了擺設,只有等主管檢查的時候才開下機做做樣子。所以像這種外行主管內行、貼標籤的信息化還不如不要。
數據量大而無」腦「
我們都知道,建築業涉及到的數據量遠超其他行業,然而由於上面我們提到的各方原因,導致很多企業的數據還是採取人工手動錄入,而且還是在主管檢查前突擊一下。所以根本沒有對數據進行積累和分析,存粹就是一個主管來了以後在大屏面前指點江山這樣一個走馬觀花的狀態,所以自然也就無法形成智能化,更無法指導施工和提質增效。
那麼目前市面上就沒有一個像樣的信息化系統嗎?
有的,那就是我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
我們的優勢
基建通
是中國基建領域全產業鏈的大數據服務提供商,產品涵蓋:建築定制、我要中標AI、甲天下AI、項目管家AI、養路管家AI、快捷招標AI、大宗加油等互聯網大數據產品,用戶超過了120萬,同時也是成都市第一批「企業上雲」平台的企業。
幾百億的實體試驗田
我們公司有幾百億實體工程以及一線施工的試驗田,我們的信息化產品都是經過我們實體項目經過檢驗以及千錘百煉的。
傳統與互聯網跨界
其次我們有傳統和互聯網跨界融合。意思就是你幹施工乾的好,但是你也對代碼感興趣的,那你可以改行成為工程師。如果你是工程師,你說你寫代碼寫煩了,想去施工一線增加產品的靈感,那麼我們有幾百億的實體項目供你挑選。所以我們的施工員懂程序,我們的工程師懂施工,這就杜絕了像我們上面說的,工程師不懂工程的這個弊端。
另外就是我們的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充分融為一體,產生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一無二的局面,這些都是其他建築企業以及軟件開發公司所完全沒有,也是他們完全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們工程師開發出來的產品都是在實戰中經過洗禮的,完全經得起施工一線考驗的產品。
大數據庫及研發中心
上面說了,建築業作為最大的數據行業之一,又是數據化程度較低的行業。數據的價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個信息化企業如果沒有大數據庫,就會將自身置於十分被動的位置,更談不上競爭力、持續發展。但是單個企業做一個大數據庫,投入的資金和技術非常龐大,難以一蹴而就。而對於我們基建通來說,擁有幾百億的試驗田,擁有產生數據的來源,也有處理數據的大數據中心以及數據的研發中心,這些是其他企業根本沒法比擬的。
建築行業具有項目複雜、產業鏈長、項目周期長的特點,在全社會日益互聯網化的趨勢下,信用、效率和數據驅動將使建築業的競爭更趨激烈和規範,原來靠聯營擴張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將不復存在,今後基於品牌和管理的數據形態的競爭將成為常態,而基建通將會是你們在信息化道路上的堅強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