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來源:中國小康網
難,有突破,渴望健康,充實,有奔頭,壓力大,有進步,美好,忙,沖刺中……這些,都是在「2018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中,登上了「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的字或詞。
2018年,由《小康》雜誌社發起的「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進入到第六個年頭。2013年首次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國人年度感受調查」時,中國人表達了「累」的心聲;2014年,「變」成為大家內心世界的主題詞;2015年,社會心態曲線的變化映照出「充滿希望」四個閃光的大字;2016年,公眾普遍感受到的是「溫暖」;2017年,不少人發現,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價值、社會進步的力量,其實都藏在了「忙、忙、忙」的表象背後;轉眼就到了2018年,「難」,成為了這一年中國人最強烈的集體感受。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該如何抓好?中美貿易摩擦難題該如何破解?這是國家需要面對的難題。
父母的養老問題怎麼辦?孩子選擇哪所學校好?家家其實都有本難念的「經」。
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但「2018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發現,大家對於「難」的描述態度是積極的,談及「難」這個話題,大部分人表示要充滿信心、迎難而上。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的確,許許多多的時代之問,正是因為難以破解,而更加催人奮進。比如有觀點認為,「人類正在去感情化,只願意相信數據,變得像機器;機器正在更加感情化,嘗試走進人內心,變得像人」,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技術的關係?比如當「貨幣戰爭升級成為跨界戰爭」,我們如何才能洞見趨勢?比如面對「碎片化的微信朋友圈,一邊奉獻給你信息,一邊打亂你的邏輯」這一現象,我們要用怎樣的方式來組織信息、管理信息?
實際上,許多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都是能夠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的。關鍵是要有責任意識、積極心態,力爭腳踏實地、搶占先機,通過變中求新、高效進階,積極整合資源、借力發展,做到持續挖潛、抱團取暖。「做事不畏難,自無難人事」,困難是本很好的教科書,本領常常是從困難中學會的。
為什麼要迎難而上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必須迎難而上的背後,是許多國人對於「有奔頭」的希望與感受,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鄂璠
39秒584!冠軍!
當武大靖在短道速滑男子500米比賽中沖過終點,不僅僅是他,整個中國短道隊都做到了從「懸崖」到「巔峰」的艱難跨越。這是今年2月22日晚的平昌冬奧會賽場,中國隊選手武大靖一騎絕塵拿下冠軍,為中國代表團摘得本屆冬奧會首金。這也是中國短道隊在冬奧會歷史上獲得的首枚男子項目金牌。
贏得這枚金牌有多難?賽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武大靖說,最累最難熬的時候曾躲在被窩裡偷著流眼淚。「感覺自己怎麼努力成績也上不來。想過放棄,想過如果付出這麼多萬一沒有收獲怎麼辦?」但即便如此「難熬」,轉天他還是會準時出現在訓練場上。
不僅僅是武大靖一個人在「戰鬥」。他摘下的這枚金牌,中國短道隊拼了20年。從1998年長野冬奧會李佳軍摘得男子1000米銀牌開始,一代代中國短道人從未停止過向最高領獎台邁進的腳步。
戰勝對手固然不易,但很多時候,戰勝自己,甚至比戰勝別人還要難。同樣是在競技場上,北京時間10月19日,2018年世界女排錦標賽在日本橫濱展開半決賽的爭奪,中國隊對陣奪冠熱門義大利隊。經過五局廝殺,中國女排總計挽救六個賽點,最終2比3負於義大利隊。賽場內外,中國女排的姑娘們面對困難卻毫不畏懼,雖未能贏得這場比賽的勝利,但她們一拼到底、戰勝了自己,展現出的拼搏精神和頑強作風贏得了球迷的喝彩。
工作上、生活中,困難無處不在,與困難鬥爭的「賽場」同樣無處不在。2018年10月至11月,《小康》雜誌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2018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以下簡稱為「2018國人年度感受調查」)。面對「請您用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來形容您這一年的感受」這道題目,許許多多的中國人似乎心照不宣地用「難」這個字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難」,成為了這一年中國人最強烈的感受。
難在哪裡
十年前,隸屬綿陽市的平武縣成為汶川地震的重災區,遭遇重創後,平武縣全面啟動了老城改造和新區拓展,如今,從空中俯瞰平武,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山水園林縣城已雛形初具。平武也是秦巴山區連片貧困縣,結合縣域特點,平武確立了「脫貧攻堅」「交通攻堅」「旅遊攻堅」三大要務。
「回顧2018年的工作,真切感到基層工作確實難度特別大。」平武縣副縣長晉超告訴《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這一年,他們在旅遊攻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發展旅遊產業的資金和人力嚴重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分析原因,則與「今年平武將脫貧摘帽、全縣工作重心集中到脫貧攻堅補短板上」有關。
觀大勢,謀全局,幹實事。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實施「十三五」規劃至關重要的一年。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按照黨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因此,今年對於許多地方來說,無疑也是加快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之年。
平武當然不例外。「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們沒有任何退路,只有迎難而上,調整策略,化危為機。」晉超介紹說,在脫貧攻堅中,平武結合通村入戶道路和農戶「四改兩建」(改破舊房、改廚房、改廁所、改圈舍,建院壩、建入戶道路)工作,融入文化旅遊元素,寓旅遊引領的鄉村振興工作於脫貧攻堅工作之中,為未來文旅產業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晉超看來,只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積極主動開展工作,總是能夠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痛苦中體會快樂,在付出中收獲幸福。
40年前,在鄧小平同志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國人用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戰勝的困難不計其數,但中國人從不輕易向困難低頭。困難之「難」,首先就在於面對挑戰時所要擔負起的責任與使命,搶抓機遇時所要做出的判斷與選擇。
「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人類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戰爭和衝突的陰影之下,很多老人、婦女、兒童依然飽受饑餓和貧窮的折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開放還是封閉,前進還是後退,人類面臨著新的重大抉擇。」今年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他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雖然我們已走過萬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斷跋山涉水。」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跋山涉水」需要迎難而上。國人迎難而上的決心有多大?勁頭有多高?「2018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發布的「2018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直觀地解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突破」——這是位列「2018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次席的詞匯。在困難面前,只有突破前行,才能看到希望。今年10月,馬軍及其團隊開發運行的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錄的環境監管記錄數量大幅增加並突破了120萬。這是他們這支團隊不斷「借助環保大數據,著力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的成果。馬軍是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藍地圖創始人,2018年,他和他的團隊發現污染防治已進入到攻堅階段。為協助各方應對挑戰,他們還開發了全新解決方案——蔚藍生態鏈,它基於蔚藍地圖數據平台,將各個利益方進行鏈接,能夠協助採購品牌、生產企業及其他關聯方,做到數據同步,從而大批量動態跟進企業的環境表現;還能通過一系列標準化測算、披露和確認流程,做到供應商環境表現的動態評價。
「充實」——這是位列「2018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第四位的詞匯。和困難「作鬥爭」的過程中,不充實自己,哪能獲得力量呢?對於年輕的「90後」歌手陳佳懿來說,2018年她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要在北京這座大城市中生存、立足。她花光了身上所有的積蓄去找行業前輩學習新的東西,拼命地充實自己,每一分耕耘都讓她收獲滿滿,這一年,她擁有了人生中第一首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由搜狐自制的網劇《我在大理寺當寵物》的插曲《相忘》。
「有奔頭」——這是位列「2018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第五位的詞匯。戰勝困難需要堅持,覺得工作、生活「有奔頭」的人,才會「笑到最後」。
今年,杭州儒西科技公司創始人王川及其團隊所研發的「Hi-China」在線漢語教學平台終於正式上線了。「這是歷經兩年打拼,不斷攻克難關之後所取得的階段性勝利成果。」王川告訴《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2016年,他從澳洲回國創業,從有了做在線漢語教學平台的念頭到調研、籌備,再到寫下第一行代碼,直到2018年「Hi-China」上線,這兩年的創業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創業絕非易事,必須迎難而上。
雖然創業的壓力常常讓王川直到凌晨三四點鐘都無法入眠,但在「必須迎難而上」的背後,王川還是感覺到大有奔頭,「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飛速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對漢語產生興趣。我在海外遊歷十多年,對此深有體會」。王川說,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一帶一路」帶給了中國以及沿線眾多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往來的機會,也為漢語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機遇,「這也讓我更加堅信我和我的團隊能夠秉承初心,迎難而上,完成‘將漢語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使命」。
困難其實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能產生等靠要的想法。一段時間以來,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大陸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民營企業有困難是難以避免的。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間節點上,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分析當前民營經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深入闡明「怎麼看」「怎麼辦」等重大問題,展現了直面挑戰的決心和勇氣,彰顯了解決問題的智慧和力量,激勵廣大民營企業家樹立攻堅克難的必勝信心。
「只要信心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座談會上,一位企業家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民營企業最大的挑戰是民營企業自身,一定要走出舒適區,成為勇於創新的勇敢者。這說明,民營企業要渡過難關,不僅需要政府創造條件,更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產生等靠要的想法。
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實際上,許多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都是能夠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的。在進行「2018國人年度感受調查」時,十位來自基層脫貧攻堅第一線、環保領域、醫療衛生領域、教育領域、科研領域、宏觀經濟研究領域、企業界、公益界、體育界、文化界的勇敢的「攻堅克難者」現身說法,貢獻出了戰勝困難的十大秘笈。
位列第一的是「責任意識」法則,要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善於根據工作需要協調事項安排。其次是「積極心態」法則,要堅定理想、保持初心,對自己說聲「加油」。再次是「腳踏實地」法則,要迎難而上、勇於打拼,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攻克難關。此外還有「搶占先機」法則、「變中求新」法則、「高效進階」法則、「整合資源」法則、「借力發展」法則、「持續挖潛」法則、「抱團取暖」法則。
「2018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發現,國人對於「難」的描述態度是積極的,談及「難」這個話題,大部分人表示要充滿信心、迎難而上。在「2018國人年度感受排行榜」上排名前十位的感受依次是:難、有突破、渴望健康、充實、有奔頭、壓力大、有進步、美好、忙、沖刺中。
「2018國人年度感受調查」還延續往年慣例,對國人年度色彩和年度滋味進行了調查。
在2018年,大部分受訪者選擇用「五顏六色」來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除了感受到色彩斑斕外,選擇用「紅」和「綠」這兩種色彩來形容自己生活狀態的人也非常多。
在描述這一年自己感受到的滋味時,大家普遍選用了「甜」這個美好的字眼,其次是「辣」,再次是「苦」。
在色彩斑斕的積極心態面前,在對於美好生活的甜蜜向往面前,再大的困難,都將成為「紙老虎」。
戰勝自己 工作上、生活中,困難無處不在,與困難鬥爭的「賽場」同樣無處不在。戰勝對手固然不易,但很多時候,戰勝自己,甚至比戰勝別人還要難。
拿下難題的十大秘笈
十位來自基層脫貧攻堅第一線、環保領域、醫療衛生領域、教育領域、科研領域、宏觀經濟研究領域、企業界、公益界、體育界、文化界的勇敢的「攻堅克難者」,發現了「難在哪裡」並總結出10個破解難題的秘笈。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鄂璠
困難可怕嗎?
可怕!因為它會「變形」「變身」。開發建設停滯、資金和人力嚴重不足、形勢嚴峻、沒有退路、陷入困境、需要攻堅、感到無力、壓力重重、被潑了一頭冷水、無法入眠、遭遇滅頂之災、身兼多職、重任在肩、難以立足……這些形形色色的困難,會時常出現在生活和工作當中。
在接受《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採訪時,平武縣副縣長晉超,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藍地圖創始人馬軍,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董德鑫,青石文化工作室創始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教師趙青,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闞瑞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卞靖,杭州儒西科技公司創始人王川,四川欣鑫慈善基金會秘書長、5·12汶川特大地震志願者王志航,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委、天津武術隊領隊兼副總教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王菊,歌手陳佳懿講述了各自所經歷的「難」。
知道了「難在哪裡」,難就不再可怕了。這十位來自基層脫貧攻堅第一線、環保領域、醫療衛生領域、教育領域、科研領域、宏觀經濟研究領域、企業界、公益界、體育界、文化界的勇敢的「攻堅克難者」,也介紹了自己和家人、朋友、同事、團隊解決難題的秘笈。
1。「責任意識」法則:牢記使命、不負重托,善於根據工作需要協調事項安排。(秘笈貢獻者:卞靖)
2。「積極心態」法則:堅定理想、保持初心,對自己說聲「加油」。(秘笈貢獻者:董德鑫、王川、陳佳懿)
3。「腳踏實地」法則:迎難而上、勇於打拼,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攻克難關。(秘笈貢獻者:晉超、王川、王菊)
4。「搶占先機」法則:把握機會、調整策略,敢於跳出舒適區來主動開展工作。(秘笈貢獻者:闞瑞峰、晉超、陳佳懿)
5。「變中求新」法則:擁抱變化、積極探索,著力開發創新解決方案。(秘笈貢獻者:趙青、闞瑞峰、馬軍、王菊)
6。「高效進階」法則:看清形勢、切中要害,對所處行業的發展情況和關鍵技術有深入了解。(秘笈貢獻者:卞靖)
7。「整合資源」法則:尋找管道、吃透政策,搭建相關領域的細分平台。(秘笈貢獻者:趙青)
8。「借力發展」法則:開動腦筋、尋求合作,爭取得到身邊人的全力支持。(秘笈貢獻者:王菊、闞瑞峰)
9。「持續挖潛」法則:持之以恒、增強韌勁,對學習新知識掌握新事物充滿熱情。(秘笈貢獻者:趙青)
10。「抱團取暖」法則: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對有困難的人給予全方位的陪伴。(秘笈貢獻者:王志航)
晉超
平武縣副縣長
基層工作者:
迎難而上,「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我在四川省平武縣任副縣長,分管文化旅遊和民族宗教工作。平武是秦巴山區連片貧困縣,與九寨溝縣和松潘黃龍毗鄰,旅遊資源豐富,是全國野生大熊貓數量最多的縣。因此前年我們縣確立了「脫貧攻堅」「交通攻堅」「旅遊攻堅」三大要務。
2018年,我們在旅遊攻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一是由於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虎牙景區和白馬王朗景區兩個大項目受到影響,開發建設停滯。二是受去年九寨溝地震和今年夏季洪災影響,旅遊市場遭到重大打擊,鄉村旅遊經營戶經營困難。三是今年平武將脫貧摘帽,全縣工作重心集中到脫貧攻堅補短板工作,發展旅遊產業的資金和人力嚴重不足。
面臨這樣的嚴峻形勢,我們沒有任何的退路,只有迎難而上,調整策略,化危為機。針對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政策影響,我們一方面研究大熊貓國家公園規劃,積極對上溝通協調,適當調整範圍,努力做到生態保護和社區發展之間的「協調發展」;同時與投資商溝通,調整旅遊規劃和項目方案,確保項目能夠落地實施,並爭取到投資商在縣內投資開發文旅小鎮。針對九寨溝地震造成的市場變化,我們積極創新旅遊產品,以精品民宿、白馬藏族民族風情、自然教育、研學旅遊等產品為特色,開辟新的旅遊市場。在脫貧攻堅中,我們結合通村入戶道路和農戶「四改兩建」(改破舊房、改廚房、改廁所、改圈舍,建院壩、建入戶道路)工作,融入文化旅遊元素,寓旅遊引領的鄉村振興工作於脫貧攻堅工作之中,為未來文旅產業大發展創造條件。
回顧2018年的工作,真切感到基層工作確實難度特別大,但是只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積極主動開展工作,總是能夠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痛苦中體會快樂,在付出中收獲幸福。
馬軍
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藍地圖創始人
環境保護工作者:
以全新方案應對攻堅戰
今年是中國環保繼續大有作為的一年。5年前,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十條措施,明確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進入2018年,隨著大氣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污染防治也進入到攻堅階段,治水、治土則更具挑戰。作為一家環保公益機構,我所在的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一年來進一步借助環保大數據,著力開發創新解決方案。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為做到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2018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全面啟動,多個環保專項督查也陸續展開。隨著中國環境執法顯著強化,環境信息公開持續擴展,我們開發運行的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錄的環境監管記錄數量也大幅增加,今年10月突破了120萬。
執法力度的加強,從長遠看可以激發企業自主減排的動力,逐步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但對多數企業來說,近期無疑面臨著挑戰,諸如企業違法成本提升;為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管理需要向上遊高風險延伸,等等。
為協助各方應對挑戰,我們開發了全新解決方案——蔚藍生態鏈。它基於蔚藍地圖數據平台,將各個利益方進行鏈接,能夠協助採購品牌、生產企業及其他關聯方,做到數據同步,從而大批量動態跟進企業的環境表現;還能通過一系列標準化測算、披露和確認流程,做到供應商環境表現的動態評價。
截至目前,已有38個大型國內外品牌以及數以千計的供應商企業開始應用蔚藍生態鏈。領先品牌開始嘗試將環境管理延伸至上遊的化工、建材、金屬冶煉,以及危廢處理等高風險環節。自去年10月以來,基於蔚藍地圖的綠色供應鏈行動,已經促使近2500家企業公開披露其改進行動或排放數據。
董德鑫
醫學博士,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醫護人員:
困難不斷,卻依然堅定前行
回顧2018年,「難」似乎是一個回避不掉的字。
工作之中,總能感到無力之難。作為一名外科醫生,通過日臻嫻熟的手術技藝和藥物應用,為廣大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傷,這是我的初心,也因此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但盡管如此,仍有無法排解的無力感。隨著行醫經驗的增長、診治患者的增多,會發現很多複雜和晚期的病患,即使自己拼盡全力,周全規劃,冒著很大風險操作手術,還是會有很多闖不過去的難關,也因此,雖見慣生死卻仍不能輕易釋懷。能做的,惟有不斷用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To Cure Sometimes,To Reli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來提醒自己,保持一份初心,付出更多愛心。
工作之餘,總會體驗分身之難。這一年,我利用有限時間,深入甘肅等革命老區,積極參加各種公益和義診活動;下沉基層醫院,投身醫療互助;參與學術交流,與時俱進地追隨學科最新進展。
生活之中,還難免有愧疚之難。這一年,每天的工作時間大部分在早七點至晚九點之間,空閒時也往往被科研和撰寫學術文章所占據,幾乎沒有陪伴家人和料理家務的時間。女兒在不斷長大,我卻常常只能在照片上感受她的成長,深感愧疚。
當然,對於醫生這個職業,最難的還不是我提到的這些挑戰和困惑,而是面對這些困難帶來的種種挫折卻不丟失最初的那份熱忱。幸運的是,回顧過往,捫心自問,我仍然無怨無悔自己當初選擇的外科醫生這份職業。正因為理想依然堅定,因此面對困難,我也將初心不變,一路前行。
趙青
青石文化工作室創始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教師
教育工作者:
「確認過眼神」,你我都需要勇氣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從人才培養角度看,既要考慮學生切實所需,也要著眼於學生的一生所需。在我看來,韌性、溝通、批判性思維、持續學習的能力可能不會馬上變現,卻影響著一個人的長遠發展。
2018年,我看到曾經的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年輕人在事業開創階段其實更需要鼓勵和支持,功成名就時反而需要冷靜的聲音。但很多時候情況卻恰好相反,開始時很多年輕的創業者會被一次次否定,逐漸把項目、事業做成之後,又會被許多人盲目吹捧。其實,創業者要做到從0到1的突破,除了要有好的產品、項目外,還需要管道對接。細分領域平台的搭建和政策的扶持對缺乏人脈和資源的創業者而言,也顯得至關重要。
這一年,我自己也面臨著研究方向的轉變和知識結構的更新。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後,我自己感覺到實踐經驗和理論經驗都存在著不足。要想給學生更多滋養,老師不能只是「一桶水」,而要成為「一眼泉」。於是,現階段我選擇了在中國傳媒大學在職進修,同時也在參與一些實踐項目。
我是「80後」,有時周圍的人會勸我說「年齡不小了,安安穩穩上班就行,何必北京、濟南來回折騰呢?」對我來說,青春在於心態。明白自己的方向和熱愛,就更應該堅持走下去。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還有一種焦慮來自於信息轟炸。可以學的東西太多以致無從選擇,知識付費有時反而加重了內心焦慮。我也時常會感到精力有限,在網上無意義的消耗太多。所以需要根據自己的整體規劃撥繁去冗,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點,深入下去,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有人說在這個時代,「變是唯一的不變」。不管在哪個階段,惟願我們擁抱變化,保持學習的熱情和突破的勇氣。
闞瑞峰
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科研工作者:
原始創新能力「瓶頸」亟須突破
這一年我做了一個特別艱難的抉擇。
這個話題還要「從頭說起」。這個「頭」就是2000年,我來到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讀書。剛來時,導師就對我說:「這裡會根據每人的能力給每一個人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機會要自己把握。」我一直牢記著這句話,2006年博士畢業後我就留所工作了,從跟著導師研究可調諧半導體雷射吸收光譜(TDLAS)大氣溫室氣體檢測方法這一課題,到慢慢有了自己的團隊,我在這裡一待就是18年,和這裡已經有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但我的骨子裡並不是一個安分的人,總想找機會挑戰自己。於是,今年10月15日,我依依不舍地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團隊,「北上」前往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為「長光所」)工作了。
新環境、新同事、新的起點,也面臨新的壓力。下飛機後,遇到親自來迎接的所主管,讓我感到非常榮幸的是,主管親自為我戴上了長光所的工作胸牌,自此成為長光所的一員。在從機場回去的路上,我加入了長光所的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問候不斷,還有很多老師加了我的微信並發來問候,雖然有的尚未謀面,但也在熱情地問我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曾見過一面的一位大姐發來微信說:「瑞峰好,歡迎來長光、長春,作為大姐姐,我能做的一定盡力……」我跟大部分男同志不太一樣,從小就特別感性,當看到這句話時,真的很感動,眼淚一直圍著眼圈轉,很怕流下來。
到長光所工作以來,長光所的主管同事對我的生活工作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實驗室的同事也對我的工作給予了全力的支持,我原來的團隊也一直默默地在背後支持我的工作,我真的很感謝大家!
科研人員壓力其實挺大的,取得探索、創新、突破都非常不易,很高興現在國家在倡導鼓勵創新精神,我認為全社會還應該更多營造出創新的環境,尤其要為科研機構、團隊、人員創造有助於提升原始創新水平的空間和機制。只有這樣,我們國家才能盡快突破原始創新能力的「瓶頸」。
卞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宏觀經濟研究者:
克服困難,用筆向改革開放致敬
2018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就忙著寫紀念文章、組織相關學術研討會,最意外和驚喜的是我有幸參與到了中宣部組織開展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百企調研活動」當中。我所在的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作為全國25家高端智庫之一,承接了對7家企業的調研活動。倍感榮幸的是,我作為主執筆人參加了對中國太空科技集團的調研工作。
接到這項任務時,我面臨著三方面的困難。一是領域新。我對於太空領域的了解也就是媒體報導的載人太空、氣象衛星等,具體到本領域的發展歷程、業務範圍、主要技術、行業特點等均一無所知,我很明顯地感覺到了知識儲備的不足。二是時間短。我院的調研活動從6月份正式開始,7月就要交稿,中國太空在全國有多家重要機構,調研和寫作的時間很緊張,本人手頭還有好多其他工作,如何保證該項活動的時間也成為一個難點。三是要求高。該項任務是中宣部布置的年度重大任務,是考核高端智庫績效的重要參考,並且還會開展相關評選活動,如何確保最終提交的成果質量較高、形式較新,能夠在各家著名智庫完成的成果中脫穎而出,也是本人面臨的難點和壓力。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我調整工作節奏,協調事項安排,首先確保了課題組赴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全程調研活動。並且懷著對太空領域的憧憬、好奇和崇拜之情,抓住一切機會與調研單位的專家人員進行交流,晚上把一天的調研見聞記錄下來,並從網上查找相關的資料信息,對行業發展情況和一些關鍵技術進行深入了解。
隨著調研的深入,在與太空專家的交流過程中,我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專業了,一些專家還對我提出的問題表示驚訝,沒想到一個研究宏觀經濟的人會問出在太空領域內較為專業的問題,還問到了關鍵點上。調研結束後,經過課題組反復討論和修改,以鮮明的行業特點形成報告的框架結構,特點較為鮮明,文字較為精煉。最終,該報告被中宣部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百企調研」優秀調研報告。
王川
杭州儒西科技公司創始人
創業者:
為每一次機會「絞盡腦汁」
我們的「Hi-China」在線漢語教學平台終於在今年正式上線了!這是歷經兩年打拼,不斷攻克難關之後所取得的階段性勝利成果。2016年,我從澳洲回國創業,從有了做在線漢語教學平台的念頭,到調研、籌備,再到寫下第一行代碼,直到2018年「Hi-China」上線,這兩年的創業經歷讓我深切體會到,創業絕非易事,必須迎難而上。
隨著中國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飛速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對漢語產生興趣。我在海外遊歷十多年,對此深有體會,創業之初更是信心滿滿,相信絕對不會缺少生源。但現實卻給我潑了一頭冷水,雖然有些海外關係,但是從國內出發向海外推廣並獲得有效轉化仍是困難重重。如何更加經濟、更加有效地讓產品觸達海外潛在生源,如何讓「老外」從對漢語感興趣轉化為付費學習漢語;如何保障老師的專業度和收益,這些擺在面前的「難題」,無一不讓我和我的團隊成員絞盡腦汁,我常常直到凌晨三四點鐘都無法入眠。
為了提高「Hi-China」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為了融資,我開始頻繁參加各種路演、比賽。所幸付出總有回報,在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創辦的全球性創業賽事「Pitch@Palace」中國賽區,我們脫穎而出;在第15屆對外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們以「Hi-China」為實踐做出的論文,得到了向200多所海內外高校和教育機構單獨匯報的機會並獲得一致好評。雖然前路仍有數不清的困難在等著我們,但創業的過程,不就是每天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麼?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5周年,「一帶一路」帶給了中國以及沿線眾多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往來的機會,也為漢語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機遇。這也讓我更加堅信我和我的團隊能夠秉承初心,迎難而上,完成「將漢語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使命。
王志航
四川欣鑫慈善基金會秘書長,5·12汶川特大地震志願者
公益人:
和孩子們一起堅韌「成長」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讓我走上了志願者的道路,走近了遭遇滅頂之災的殘疾孩子。面對災難我選擇了去做志願者,當時心裡只有一個聲音激勵著自己:「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一個人在地震來臨之時的行為,與其人生的經歷密不可分。感恩災難救贖了靈魂,我在志願者生涯中收獲了愛,重拾了一個公民的社會價值。這十年,我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愛心人士一起,幫助過500多位因震致殘的孩子和老鄉,持續關愛資助傷殘學生80多名,與他們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提起我們過去十年資助的孩子,我們是很驕傲、很欣慰的,也是很有成就感和榮譽感的。因為他們現在都融入到了健全人中間,他們全部自食其力、努力工作,他們中有十幾位成為了國內名校的研究生,一名雙腿高位截肢的男孩走出國門,在海外留學。他們身殘志堅,陽光燦爛,充滿正能量,心存感恩。
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我本人也從「個體慈善」轉型進入了「基金會模式」,目前在四川欣鑫慈善基金會工作。基金會的成立儀式放在了今年5月舉行,我們希望能夠關注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和貧困大學生,讓大愛永續,讓慈善成為一種習慣。基金會將主要開展的工作內容有:扶持資助城鄉低收入困難群體,幫扶城鄉孤寡老人、失獨家庭、孤兒和殘障人員,資助困難家庭學子完成學業,為重特大疾病特困家庭提供醫療救助幫扶,資助因自然災害造成貧困的困難家庭和特困人員,等等。
我們基金會今年做的一個重要項目是對貧困地區的貧困學生進行愛心資助,目前已經對2018年考入大學的40多名貧困孩子進行了資助。現在這些孩子已經入學三個月了,這段時間我們與他們建立了初步聯繫,制定了花名冊與基本信息建檔,發放了助學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因為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對於他們來說,經濟困難還並不一定是最大的問題,原生家庭愛的缺失、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特別值得我們關注與引導。
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我們正在探索「導師制」幫扶模式,以十年來從事志願者工作所積累的成功經驗,為孩子們訂制專屬幫扶方案,力爭資助培訓出品學兼優的大學生。
說句真心話,其實做慈善最簡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錢,但這種形式容易導致慈善者與受助對象斷崖式分離,讓人覺得給了錢就可以不管不問,甚至不需要知道結果了。實際上則不然。我們就是要對這些孩子進行全方位的陪伴與跟進,從高中到大學,到考研,再到工作,雖然這個過程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心血與精力,比較累,很辛苦,但我們就是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和孩子們一起感受生命的堅韌,放大資助的價值,「引導」出一個個真正的人,希望他們將來也能投身慈善事業,做一個有心回報社會的人。
王菊
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委,天津武術隊領隊兼副總教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體育工作者:
迎接挑戰需要不斷創新
一個人要同時肩負不同角色的工作,這就是我今年感到壓力最大的事情,這也讓我覺得非常具有挑戰性。
對於我們這些體育工作者來說,今年是全運會之後的「調整年」,去年在「家門口」舉行的全運會上,天津武術隊摘取了武術套路項目7枚金牌中的兩枚,成績來之不易,也讓我們感到非常振奮。今年隊裡進行了教練陣容的調整,以前我擔任領隊兼教練員,但只是兼太極組的教練,每一屆全運會過後都會迎來運動員陣容的新老交替,天津市武術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在新的周期對武術隊教練班子用以老帶新的方式做了新的調整。在劉寶玉和吳錦雄兩位經驗豐富的老教練帶領下,我的崗位被調整為領隊兼副總教練,同時也兼任對練組教練和隊裡的黨支部書記,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也是成長的歷練。
我覺得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夠接受各方面的挑戰,才能夠取得領先的地位。值得欣慰的是,天津武術隊一直都是一支勇於接受挑戰、敢於迎難而上的團隊,在今年舉行的高水平的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賽上,津門健兒共獲4金5銀2銅,再創佳績,完成了新老交替。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即武術運動的普及和推廣還遠遠不夠。只有練習武術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武術這一運動項目的生命力才會越來越強。
按照體教結合模式,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提出武術要「六進」,即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軍營。我也積極響應了大力宣傳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武術項目的倡導,在武術運動的校園普及方面下了許多功夫,今年我當選了新一屆天津市青年聯合會的常委,借助這一平台,我積極開動腦筋,開展了一些合作,力求通過武術運動在青少年當中的推廣普及,來進一步弘揚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
10月底,天津市武術協會龍之風采青少年訓練基地落成典禮的舉行,標誌著天津武術隊將與天津龍之風采私塾教育、霍氏迷蹤門、武悅同人強強聯合,大力開展武學的發展與傳承。我們為學校配備的老師都是專業級別的,無論是退役運動員還是現役運動員都將參與到教育教學之中,基本上每個月都會開展武術教學的活動。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在幼兒園和中小學推廣普及武術項目,一方面挖掘武術苗子,一方面傳承武學文化與尚武精神。
今年也是北京奧運會十周年,十年前我很榮幸地被選做北京奧運會火炬手,體育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讓我對體育精神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層,我也希望通過武術運動的普及推廣,來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
陳佳懿
歌手
文藝工作者:
沒有過不去的坎,要為自己「打call」
我來北京整整一年了。這一年我經歷的困難還是挺多的。剛開始到北京的時候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我要如何在這座城市生存下來,如何在這座城市立足。
在北京這座城市裡,我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流行聲樂老師,除了老師這份工作外,我還做酒吧駐唱,每天都很忙碌、很充實,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漸漸變得麻木起來,每天面對很多聲樂初學者,每天在同樣的環境下唱歌,對於我自己而言,專業上已經很久都停滯不前了。然後我又開始面臨第二個難題,我是該繼續選擇待在舒適區,做著每天重復而沒有任何挑戰性的工作,還是跳出舒適區、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我選擇了後者。2018年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我花光了身上所有的積蓄去找行業前輩學習新的東西,雖然生活艱苦了一點,但是我從不後悔自己做出的選擇。在我生活最困難的時候,經由朋友介紹,我開始和與央視長期合作的音樂製作團隊合作,給央視晚會、各種電視劇、電影演唱demo(樣本唱片),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首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由搜狐自制的網劇《我在大理寺當寵物》的插曲《相忘》。
我始終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未來我還會繼續在音樂行業深耕發展,我會寫自己的歌,發自己的專輯。也許我還會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難,但是我相信,困難總是有解決辦法的,最後,我想對自己說聲:「加油!」
中美貿易摩擦難題如何破解
中美之間的競爭依然是「競合」為主題,也就是誰能夠提供更好的合作平台,誰能夠做到發展的共享,當然,基本的前提依然是中美之間的協作與合作。中美兩國都在尋求貿易問題上重回談判磋商的契機,貿易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談判磋商才能解決。
文|孫興傑
中美貿易摩擦從今年3月份以來不斷升級,最終到了2500億美元的規模,貿易戰的思維已經不適合當下以產業鏈為核心的經濟全球化。中美是全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經濟體,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個日漸緊縮的國際經濟體系。當然,中美兩國也在尋求貿易問題上重回談判磋商的契機。貿易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談判磋商才能解決,與此同時,談判也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唯有如此,才能讓世界經濟回到開放與合作的軌道上來。
警惕中美「脫鉤」的危險
保爾森在彭博創新經濟論壇的演講中對中美關係未來的前景表示較為擔憂。原因在於美國對華政策正在經歷歷史性的變遷,包括在華美國商會也對中美經濟關係有所擔憂。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美國企業希望中國能夠更大程度地開放,改善營商環境。
首先,由貿易摩擦而引發的中美經濟脫鉤的想法主要來自於美國。特朗普以修建美墨邊境的高牆為代表,美國開始回退到本土主義,以本土利益和本土安全為優先考慮。關於經濟「脫鉤」的想法,在金融危機之後也有過,但是主要指新興經濟體能不能脫鉤而自主發展。金融危機爆發已經10年了,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美元依然是霸權貨幣。特朗普認為美國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往的貿易協議是不平等的,因此,美國以退出作為籌碼,要挾全世界。
其次,美國基於232和301條款進行的貿易調查都是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同時,將貿易戰的「大棒」作為外交手段,對貿易夥伴「又打又拉」。非常典型的是,在什麼條件下能夠獲得美國的豁免呢?那就是站在美國一邊。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美國逐步與其他貿易夥伴解決或簽署新的貿易協議,但是卻在美墨加協議中植入了「毒丸條款」,也就是讓貿易夥伴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選邊站。
最後,中美經濟「脫鉤」可能會導致世界經濟治理體系的「巴爾幹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核武器帶來的大國之間的戰略平衡也構成了國際安全的基石,與此同時,以WTO、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經濟組織構成了世界經濟治理的基礎,冷戰之後,世界經濟體系獲得了極大的擴展,全球性經濟體系日漸形成。習近平主席在APEC主管人會議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之路,多邊貿易體制為各國帶來了共同機遇。在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繫,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美國的「脫鉤」策略,無疑會打亂當下的產業鏈合作體系,以絕對收益的視角來看待中美之間的技術合作,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實力的源泉。技術合作、人員交流的通道被阻塞之後,無疑會讓兩個平行而沒有深入交流的市場體系出現,「脫鉤」可能會帶來經濟的「鐵幕」,加上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分歧,無疑會帶來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重大挑戰。
中美終歸是體系內的競爭
在今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出,「無論中國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都不會威脅誰,都不會顛覆現行國際體系,都不會謀求建立勢力範圍。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毫無疑問,這是對中國長遠發展目標的清晰定位,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打消包括美方在內的一些國家的擔憂。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那麼中美關係到底是什麼關係呢?美方認為是戰略競爭關係,但即便是競爭關係那也是體系內的競爭關係,而不是兩個體系或者陣營的競爭關係。
首先,中美貿易摩擦終歸是體系內部的利益調整。美國副總統彭斯也認為,戰略競爭對手並不意味著敵對。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演講中也指出,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秘訣就在於改革開放,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已經就改革開放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從歷史來看,中美關係的發展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相伴隨,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是在與國際經濟體系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國的發展本質是在現存國際體系內的地位提升,中美貿易摩擦是在體系內貿易國與金融國之間的矛盾,減少貿易順差、擴大進口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
其次,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回到改革開放的初心,在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下進一步改革開放,中美關係能夠尋找到更大的利益結合點。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市場化以及市場秩序的形成與完善。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亞當·斯密所說的勞力分工,中國擁有巨型經濟體的規模優勢,勞力力分工將中國經濟的潛力一下子激發出來,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也增進了世界人民的福利。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持續的投資,40年來,中國的基礎設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內市場的網路越來越完善,包括電子商務在內的物流網路體系改變了商業的形態。經濟增長的動力更來自於創新,也就是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破壞」,創新驅動不僅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投入,更需要一個寬鬆、容錯的環境,中國經濟的脫胎換骨來自於人力資源的開發,以及自我維持與演化的市場體系。
最後,中國成為大國之路必然是謙虛和優雅的,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依然是「和平與發展」,當今世界是一個規則為基礎的世界。如習近平主席所言,規則是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制定的,而不是誰的胳膊粗、氣力大誰說了算。在做到「兩個一百年」的征途上,依然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然需要「善於守拙」「韜光養晦」。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不是挑戰誰,而是提供一個開放合作的平台,沒有地緣政治目的,不會關起門來搞小圈子。中美之間的競爭依然是「競合」為主題,也就是誰能夠提供更好的合作平台,誰能夠做到發展的共享,當然,基本的前提依然是中美之間的協作與合作。基辛格的告誡依然值得聆聽:「美中兩國必須明白,雙方各自都做出某種犧牲是不可避免的。美中兩國必須了解對方是如何看待當下的世界局勢和未來的變化趨勢的。做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兩國所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
(作者系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玲
在執行計劃生育的這些年裡大陸大概產生了1.76億獨生子女,「80後」「90後」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主力。當這些獨生子女邁入成家立業的階段,他們成為前所未有的一代,「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全部一肩挑,無人分擔。
晚上10點,照顧7歲的女兒樂樂入睡後,肖菲終於幹完了一天的活兒,坐下來喘口氣,看一會兒手機。「年底了,咱們聚聚吧,都快半年沒見了,再不見就要忘了你們長什麼樣了……」五人閨蜜群裡,閆琪這撒嬌耍賴的口吻,讓肖菲會心一笑。還真是,她心中默念,最近這半年每一天過得都跟打仗似的,的確好久沒有和姐妹們坐在一起說說話了。
生活在北京,肖菲一家是一個典型的四二一家庭,夫妻二人正處於事業打拼階段,雙方父母年齡越來越大,需要他們給予更多的照顧,孩子剛剛上小學,各種新的教育問題又迎面而來。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的這一年,她覺得,最恰當的就是「難」。
「有個兄弟姐妹就好了」,恐怕是如肖菲一樣的「80後」獨生子女的心聲了,在執行計劃生育的這些年裡大陸大概產生了1.76億獨生子女,「80後」「90後」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主力。當這些獨生子女邁入成家立業的階段,他們成為前所未有的一代,「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全部一肩挑,無人分擔。
雙重壓力只能自己「扛」
早上6點,肖菲準時起床,幫老公和孩子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然後匆匆忙忙到家門口的菜市場買菜。9點回到家裡,顧不上休息,她就要開始給醫院裡的爸媽準備午飯。10點半,肖菲拿著午飯出門,坐地鐵去醫院,看著爸媽吃飯,再替換媽媽,讓陪床的媽媽休息一會兒。下午1點到家,肖菲打開電腦,趁著每天下午這段難得的時間寫稿、編稿——她是一家報社的編輯,寫稿和編稿是每天的本職工作,這個不用坐班的工作給了她最大的時間自由度。下午5點,肖菲又要準時從家出發,去學校接孩子放學。緊接著準備一家人的晚餐。老公工作很忙,經常出差,但只要他在家都會把看孩子寫作業、練鋼琴的任務攬到自己身上,好讓肖菲有時間歇一會兒。孩子睡著後,肖菲有時候還要再趕稿子。
今年6月,肖菲爸爸的心臟突然出了問題,從老家趕到北京治療。「我們找了心外科專家,醫生告訴我們,我爸爸的病只能搭橋,不能支架。」肖菲說,爸爸此前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這次得病沒有任何預兆,非常突然,讓她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肖菲記得,醫生進行術前講話時,把種種手術風險都一一列舉出來,一旁的媽媽擔心到把肖菲的胳膊攥得生疼。「可是我必須鎮定,我告訴媽媽,我們請了權威的專家,爸爸會闖過這一關的。」手術的2個小時中,肖菲和老公、媽媽在家屬等候區等待,此時的她邊等邊編輯稿件,她總覺得這是她個人的私事,不想跟工作扯上關係,畢竟只要時間和精力允許,就要做到生活與工作兼顧。
人到中年,父母的身體越來越成為子女的牽掛。肖菲的閨蜜前段時間也經歷了艱難的時刻,爸爸突然腦中風,老公在外面出差,家裡只有她和媽媽,「她後來跟我說,接到電話時,她自己都蒙了,在手術室外她怕得要命,如果爸爸有個三長兩短,她不知道要如何面對以後的生活。作為獨生女,在這樣的時刻,可能都要承受心理和生活的雙重壓力,而且必須要自己去面對。」肖菲對此感同身受。面對生活壓力的同時,工作上的壓力同樣沒有絲毫減輕,肖菲最不喜歡熬夜,可是有時候也必須要熬夜趕稿子。
沒有人願意生病。在北京看病,特別是大醫院,排長隊、掛不上號是常有的事情。這也是閨蜜們經常在群裡討論的話題之一。有一次樂樂從學校回到家後發燒,肖菲晚上9點多帶著她到家門口的一家三甲醫院看病,之所以沒選擇兒童醫院,是因為那裡人太多,沒想到家門口的醫院也是人滿為患,足足等到凌晨2點才看上病。還有比這更加誇張的,閨蜜閆琪的老公曾經為了給閆琪做檢查,凌晨2點拿著小馬紮到婦產醫院門口排隊掛號,整夜不睡只求一號。
在全能媽媽的路上越走越遠
「好久沒聚了。」五人閨蜜群裡常常有人發出抱怨,可最終周末聚會的計劃還是會泡湯。五個人幾乎都是同一個狀態,為工作、家庭、孩子忙得團團轉,到了周末要從各自家裡跑出來聚到一起,常常變成做到不了的事情。「不是不想見,是真的沒有力氣。」到了周末,老公負責帶孩子,肖菲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躺在床上,多睡一會兒。
上個月,肖菲單位在廣州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招商活動,她必須出差四天。「單位一年一度的大活動,不能缺席,我只好把孩子留在家裡讓爸爸帶。」這四天,肖菲幾乎是連軸轉,工作之餘常常不放心家裡的父女倆,每天都要抽空視頻。肖菲的老公也正處在事業上升階段,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因此,肖菲自然而然成為兩個人中對家庭付出更多的那個,盡可能讓老公少操心,將精力更多投入到工作中。「不過,樂樂爸爸的表現還都是很好的。」肖菲說,雖然平時加班是家常便飯,一出差就是一周,但是周末兩天,樂樂爸爸一定會接管帶孩子的任務。「到了周六周日,都是孩子睡著時,他再拿出電腦幹一會兒活。」
從樂樂上一年級開始,肖菲每天晚上又增加了新的任務,就是隨時關注班級群裡老師留的作業,除了監督樂樂完成,有時候還要自己動手做手工,畫畫。「我感覺自己在全能媽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肖菲笑道。
生活的重擔壓得人喘不過氣,顧此失彼的事情也常常發生。就在今年3月份,肖菲跟爸媽通電話時才知道,媽媽得了肺炎住院,為了不給他們增加麻煩,竟然瞞著沒告訴她,老兩口自己在醫院待了一個星期。「想想很心酸。」肖菲說。
肖菲的另一個閨蜜雯雯在一家私立醫院擔任高管,是閨蜜群裡大家最佩服的人。雯雯每天5點起床給孩子準備早餐,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再去單位開會、處理工作。「我很佩服她,天天如此,難得的是還要隨時保持好狀態,把疲憊收起來。雯雯曾經說,作為一個團隊主管者,首先自己要有一個好狀態,才能帶給團隊成員信心與鼓勵。」肖菲她們幾人中很少聽到雯雯抱怨,但她們知道,雯雯是最累的。
對於肖菲來說,今年的開銷似乎比往年都大。幾個月前,他們又買了二套房,幾乎把家裡的存款都用掉了。給爸爸看病,在醫保報銷的情況下,前後又花了4萬多,父母想自己掏,但肖菲拒絕了,「作為兒女,這是我們應該掏的錢。」肖菲覺得,平時不在父母身邊,沒法時時刻刻照顧,已經很愧疚了,所以父母有事時,自己理所應當沖在前面。學業之外,她和老公還給樂樂報了兩個興趣班,英語班一年1萬6,鋼琴班一年1萬4,這還不算其他玩具娛樂項目的花費。每年假期,夫妻二人會帶樂樂出國旅遊,開拓樂樂的視野,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肖菲和老公很孝順,兩個人每個月都會拿出錢來給雙方父母,到了年底還要特別包一個大紅包給四位老人,如此算來,一年下來家裡的花銷非常大。
特別疲憊和煩心時,肖菲曾經向樂樂發過脾氣,但是事後又很後悔,覺得不應該把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前兩天,看到我癱在床上,樂樂就跑過來給我捶捶腰、捶捶背。」肖菲說,那一刻,她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年就要結束了,無論經歷了什麼,都已經是走過的日子,而未來,還要繼續。肖菲說,她最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和閨蜜們聚一聚,好好放鬆一下,「2018年的聚會,絕對不能拖到2019年」。
想說愛,不容易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尤蕾
人到中年 對於已處中年的獨生子女而言,上有老下有小,最恰當的形容就是「難」。
對於未婚「中年少女」鹿靖而言,35歲像是一道分水嶺,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但卻是愛護自己健康的開始;相親的範圍變得越來越窄,開始為婚姻而焦慮,而其實這正是對過往婚姻認知的糾偏。
保溫杯泡枸杞,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竟然成了人到中年的入門級標配。像鹿靖這樣自詡為「80後時尚美少女」的大齡女孩,也開始在淘寶上物色保溫杯,「挑來挑去,還是買個粉色吧」,她覺得中年是個特尷尬的年紀,發福、油膩。如今已經35歲的她,雖然不能抵禦歲月給生理帶來的痕跡,但是作為一名未婚「中年少女」,鹿靖還是本能地用少女款對抗著現實。
愛情在哪裡
在 「雙十一」購物狂歡之後,許多人都在為這「第十個」造物節而歡呼,再度沖高的網購銷量背後是人們摩拳擦掌清空購物車的狂熱,人們仿佛忘了「光棍節」是大家對這一天更早的稱呼。
或許,商家在這一天瘋狂打折或送券能夠從物質上極大填滿大齡單身人士空蕩蕩的內心,但是瘋狂「買買買」的繁華落盡之後帶來更深的寂寞,只有「脫單」才是拯救「單身狗」的不二法門。
鹿靖在美國一所藤校碩士畢業後,選擇回上海的一家跨國金融機構工作,通常是白天坐班,晚上與美國總部開視頻會議,工作占據了她幾乎所有的時間。本來接觸的人就非常有限,還都是工作關係,繁忙的工作與漂在上海的不易,都讓鹿靖缺了些「桃花運」。
不到30歲時,鹿靖對相親對象並不上心,總想著拼事業,在上海落地生根。而今年,35歲的她已經不用父母催促了,看著朋友圈裡的同學朋友全是曬娃秀恩愛,鹿靖開始覺得孤單。她翻了幾次手機,除了自家的秋田犬和魔都的各色美食,就是寥寥無幾的同學聚會匆匆拍下的合影。「真的有點著急了,尤其是想到我不僅是大齡剩女,還鐵定是高齡產婦。」鹿靖對著鏡子,發現了眼角的魚尾紋,皮膚也不如之前有彈性,不管是否生育,衰老都會如約而至。女人,對於衰老有著本能的恐慌,她開始入手各色高端貴婦保養品,每周三次去健身房健身以保持體形,當然,穿著也保持了一貫的時尚衣品。「說來也挺可悲的,我還得跟年輕小姑娘競爭異性資源。」鹿靖無奈地說。
今年,她的桃花運似乎比往年旺盛了一些。鹿靖說上半年處了一個男孩,比她小3歲,自己創業。交往的3個月中,幾乎都是鹿靖在遷就他的時間,自己創業幾乎每天都在拼命工作,他們約會的地點不是在男孩的公司就是在往返公司的路上。鹿靖說,有一次他們約會,那個男孩直接把她約到了英語培訓課的課堂,「我陪著他整整上了2個小時的課,下課後他又去公司加班了,這哪裡是約會啊?」然而,就這樣陪著工作或陪著上課的時候都很難得,同城的他們一個月才見一次,雖然每天都會在晚上10點後抽出半小時視頻通話,但是這樣的交往方式根本無法進階到相愛的階段。沒有足夠的時間相互了解和磨合,起初的那點好感耗盡後,鹿靖果斷提出了分手,「我已經不是二十歲的小女孩了,耗不起了」。
很快,一位朋友給鹿靖介紹了一個比她年長一兩歲的投資圈的青年才俊。由於鹿靖當時在總部出差,他們就先通過微信聊天進行接觸,彼此從專業聊到了興趣愛好,從電影聊到了旅行,十分投機。鹿靖回上海的第二天,這個男孩就把她約了出來。看到這個男孩,鹿靖還是有些心動,外表是她喜歡的類型,談吐得體,行為紳士,「我覺得有戲」。聊著聊著,那個男孩告訴鹿靖他打算創業,一直希望找到幾位志同道合者一同幹一番事業,通過這些日子的聊天,他覺得鹿靖非常合適。「我當時差點沒有吐出一口老血,再三確認後,發現他根本不是本著談戀愛的目的跟我接觸,而是在尋覓合夥人。」鹿靖頓時有點上當受騙的感覺,也在心裡暗暗「吐槽」,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愛,對於步入中年的鹿靖來說,似乎已經是可遇不可求了,但是她仍然相信,一定會有一個人從某一個地方來到她面前。「女人吧,無論哪個年紀還是要有點少女心。」鹿靖說,上周又有人給她介紹男朋友了,這位男士比她足足大了11歲,所謂的經濟適用理工男。這一次,她有點猶豫,覺得年齡差距大可能會有代溝,但還是鼓足勇氣去見了一面,結果感覺還不錯,年齡差距似乎沒有帶來隔閡。現在鹿靖擔心的是,他們倆的興趣愛好相差比較大,專業上又隔行如隔山,能不能說到一塊呢?「你看,我這個年紀相親是多麼現實,各方面都要慎重考慮,還得是奔著結婚去的那種考慮,但我也不湊合,絕不會為了結婚而結婚。」也因此,父母朋友經常會說鹿靖「挑剔」,鹿靖為此挺苦惱,「我只是想找一個相知相愛的合適的人相伴一生,當然要考量各方面的匹配程度,這難道也錯了嗎?」
「一個人」,就要拼命對自己好
鹿靖住在靜安區,這裡是上海名流集聚之地,房價之高有目共睹。提起買房的想法,鹿靖有點泄氣。她從藤校畢業,本來已經在美國找到了工作,但是一次去上海交流的機會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鹿靖的父母不理解,親戚們也各種冷嘲熱諷,「親戚們說我是在美國的公司呆不下去才回國的,真是太可笑了,可是這讓我父母特別沒面子」。
鹿靖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全球知名銀行,外企的收入本就不錯,再加上鹿靖拼命地工作,想以自己的奮鬥狠狠回擊那些愛嚼舌根的親戚,3年後,28歲的鹿靖成為可以獨當一面帶一支team的「頭兒」,她接手的投資項目獲得了較好的回報率,頗得上司賞識。
當她32歲時,在上海已經7年,她跳槽了,獲得了一份收入更好職位更高的工作,至今,鹿靖在這家公司幹了3年,但依舊沒有買房。「除了有一紙上海戶口之外,真的沒有家的感覺。」鹿靖的收入與同齡人相比已經相當不錯,但她憑借一己之力仍舊無法為高昂的房價埋單。這些年來,父母多有抱怨,每次春節回家過年,鹿靖總會小心翼翼地躲避著父母和親戚的追問——什麼時候買房買車,什麼時候結婚。在父母他們那一代人看來,要麼有房有車才能體現個人價值,要麼乾脆找個好人嫁了當賢妻良母,像鹿靖這樣在他們眼裡其實有點「沒出息」「不著調」。
「說沒有壓力那是假的,我也很在乎別人對我的肯定,尤其是家人。」 鹿靖說。沒有深夜痛哭過就不足以談人生,上司和同事只看到了業績,但沒有人注意她因為壓力忽胖忽瘦、談判時虛脫到差點暈倒、頭髮大把大把地脫落,沒時間戀愛,沒時間回家看父母;朋友們羨慕她住在靜安區,但沒人知道她被房東違約趕出出租屋,生病時抱著秋田犬放聲大哭後默默一個人去醫院打點滴。鹿靖只希望,自己憑著努力和艱辛換來的獨立能夠得到家人的尊重,「理解就不奢求了」。
渴望安定下來的鹿靖卻常常用漂泊的方式給自己減壓。她在朋友圈曬出的幸福中,有讓人羨慕的異域風光、各國美食、歡樂聚會,穿著動人、妝容精致的鹿靖身處其中,笑意盈盈。可只有她才知道,上海當地人周末多半會去父母家吃家宴,已婚有伴的朋友享受愛情的甜蜜,有娃的朋友邊抱怨累邊享受天倫之樂。而鹿靖也要打發寂寞,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了首選。
當然,無處可去的時候,鹿靖就會宅在家裡,瘋狂網購。今年「雙十一」正是周末,這一天,鹿靖不僅買了粉色保溫杯,還清空了購物車中的長筒靴、吊帶裙、7公分的細跟高跟鞋、睫毛膏、口紅、指甲油、面膜,以及保暖內衣、保健品、泡腳桶。「矛盾吧?擰巴吧?但這確實都是我啊!」她說,不管別人怎麼看35歲的大齡單身女人,自己必須得內心強大,從心理上要把自己寵成公主,生理上要開始養生保健。「我肯定是想要一個愛人來愛我,焦慮必然也是有的,但我必須用自己的方式對沖這些現實困境,拼命對自己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2018年:抱團迎戰「紙老虎」
「想不到」 年輕時總想著拼事業,35歲後發現自己已開始為婚姻而焦慮,但想說愛,卻並不容易。
困難只是一只「紙老虎」,只要人們「抱團迎戰」,就一定能想方設法戰勝它。2018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到抗爭「困難」的隊伍裡,彼此幫助,攜手前行。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於靖園
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難事,比如看病,上學,養老……遇到困難怎麼辦?2018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到抗爭「困難」的隊伍裡,彼此幫助。「打怪升級」,從此不再孤單。
「上學路上」長成大樹
2018年末,每天在上班路上,劉新宇都在構思新的一年,他的項目能有什麼樣的提升、發展、突破。這或許是每個生活在這座城市上班族的日常,但是,又或許不太一樣。劉新宇上的班是「公益班」,他每天去的公司寫字樓辦公室也是其他企業為他的公益事業免費讚助的,他所做的項目是「上學路上」,該項目的幫扶群體是中國的留守兒童。
「70後」的前著名媒體人劉新宇已經在「上學路上」這條公益路上走過整整五年了。談起最初的想法,劉新宇介紹說,那是2012年末的一個飯局上,他偶然得知當時關於中國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數據,「34%的留守兒童是有自殺傾向的,9.2%是有過這種行為的」。這個數字讓他和在場的其他朋友都震驚了。劉新宇當即覺得這個問題必須重視,他知道當時中國約有一億名留守兒童,這些兒童長大後都會進入社會,進入大城市,帶著心理的創傷。「如果現在不給他們幫助,未來就會是一個潛在的危機。」劉新宇對《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說道。
於是,劉新宇走上了「公益」這條路。公益的種類有多種多樣,之所以選擇關注留守兒童,還有一點是埋在劉新宇心底的潛意識。在劉新宇上小學時,他的父親曾兩次因公辦被派駐到德國,加起來的時間長達三年半,這段經歷讓劉新宇內心與留守兒童有著更深的共鳴。
帶著外在與內在的源頭,劉新宇創立了「上學路上」項目,踏上了征程。在開始的過程中,劉新宇不斷地思考,究竟哪一種模式可以讓覆蓋面廣一點。畢竟,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數量高達幾千萬,國內遠遠沒有那麼多的醫師。傳統的心理治療方式是沒有方案的。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需要有效性,第二需要大規模復制。劉新宇在德國心理醫生的書上看到了「故事療法」,這種既有專業性又有可復制性的方式啟發了他。隨後,劉新宇邀請一些朋友,八十多個人用專家組的形式,選了一些心理故事,錄下來,放在MP3裡,做成「故事盒子」。
2013年,在騰訊微博「行者無疆」的支持下,劉新宇一眾人在雲貴地區摸查、踩點,並深入了解當地的學校和留守兒童。劉新宇把「故事盒子」帶到學校,發放給有需要的留守兒童。「只要一個學校有40%以上的留守兒童,我們就全校發放故事盒子。」劉新宇說。
一個故事盒子的成本是120元,對於一個公益機構或公益項目來說,這項開支算是比較大了,這樣的成本很難再拓寬發放範圍。於是,「小雨點廣播」應運而生,它利用學校的校園廣播站播放,把一本與心理相關的書剪輯成故事包,分成一段一段,在學生吃飯,課間休息的時間播放。「小雨點廣播過去廣播的就是心理故事,現在逐漸變成一個品牌,邀請中國當下所有做兒童文學內容的企業和機構一起,把優質理念內容放在廣播站品牌裡面去。」劉新宇說,目前有90%受到邀請的機構都積極參與了這個事情。
五年來,「上學路上」這棵樹苗逐漸成長為一棵大樹。 「這棵樹的樹根就是我們的白皮書,基於白皮書的研究報告基礎上,我們有分叉的樹枝,一邊是孩子,一邊則是父母。」劉新宇表示,現在關注留守兒童的機構和組織很少有人從他們的父母入手。但是他認為,孩子的父母其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忽略父母,只在孩子身上使力,是事倍功半的。他提到心理學界一個很重要的流派,叫做家庭治療。即指家庭裡如果有一個人出了問題,通過治療令他好轉後,如果他回到這個家庭,受到小環境影響,又會有波動。劉新宇的團隊專門為留守兒童的父母開設了線上線下的輔導和課程,輔助他們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最難的是堅持初心
除了故事盒子、小雨點廣播外,「上學路上」還新上線了「敘事療法」,敘事療法是劉新宇及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通過講故事、知識提升等都不太飽滿,於是把中小學的作文課和敘事療法結合,把作文課變成治療課,然後讓孩子把分享的作文和感觸寫成一封信給他的父母,激活父母對他的關愛之情。
「上學路上」這棵大樹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小雨點廣播覆蓋的孩子高達20萬人次,故事盒子發放了兩萬多個,白皮書手冊也發放了五千多冊。通過調查,64%的留守兒童有明顯改善。未來,「上學路上」還會運用新的科學手段來監測孩子們的心理狀態。「比如人臉檢測,比如生物檢測。」劉新宇說道,對於2019年的規劃,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上學路上」項目可以上一個台階,學術力量更強,有更創新的方式,幫扶的孩子可以再多一點。
當被問到這條路上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劉新宇認真思索後做出了回答:「最難的是堅持初心。」他說,也許很多人在一條路上會走偏,很多人會陷入局部繁瑣的事務之中,只有不斷堅持做自己,才是難能可貴的。
談起「上學路上」項目想達到的理想狀態,劉新宇表示,「最理想的狀態,於我來說,就是不再有留守兒童,不再有幫扶對象」。他不知道這一天離他有多遠,但是,起碼他在路上,一直往前努力走著,而這條路,其實他走得不孤單。公益的路上,還有很多人。
比如今年年初被廣為人知的手語律師唐帥,他也在這條路上努力前行著。33歲的唐帥是通過一個視頻暴火的。他在騰訊視頻發布了一個叫做《手把手吃糖》的視頻,視頻畫面裡有一左一右兩個唐帥,左邊的用普通話解說著什麼是「龐氏騙局」,右邊的打著手語,中間則是配合解說的動畫。僅用了一天時間,這個視頻的點擊量就破了百萬。
這是一檔以聾人為受眾群體的普法節目,在此之前,國內幾乎沒有類似的節目,視頻裡的唐帥被稱為「中國唯一的手語律師」。和大多數律師一樣,他考入政法類大學,通過司法考試,成為執業律師;和大多數律師不一樣的是,唐帥精通手語,能夠基本無障礙地跟每一個聾人進行交流。這一點,即使在手語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手語律師不再想做唯一
為什麼想到要為聾啞人普法呢?唐帥說,他接觸過太多聾啞人的案件,見過太多聾人因為溝通問題被誤解甚至被冤枉,這讓他感慨萬分。曾有位80歲的老人找到唐帥,跪下哭著求他救命。老人的女兒被指控偷了一部手機,已經通過手語翻譯認罪。可當唐帥查看審訊視頻時,才發現這個女孩打的手語意思是「我沒偷!」這並不是翻譯有意誣陷,而是由於普通話手語和自然手語之間的細微差別造成的,翻譯人員對細節的錯誤理解差點葬送了一個人的前途。「還有今年湖南涉及幾萬人次的聾啞人集資詐騙案,那五萬多人報案都是在我這裡報的。」唐帥說。當他看到聾啞人被詐騙後欲訴無門,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維權,就決定站出來幫助他們。維權是在事後,如何在事前就能幫助他們?「只有提升他們的法律知識水平。」唐帥表示,這就是自己想盡各種辦法為聾啞人普法的原因。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現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780萬,但其中通過官方管道尋求幫助的少之又少。唐帥說,因為許多聾人的生活與健全人是脫節的,他們缺乏融入社會的途徑。
唐帥非常了解聾人的苦處並無償幫助他們,因此深受聾人群體的愛戴。2018年底,他來北京錄制法治人物節目,許多北京的聾啞人聽說他過來,一定要見他,和他聊天,感謝他。雖然素不相識,但唐帥依舊像見老朋友一樣熱情耐心地對待他們。
「中國有2000多萬聾人,這還是一個很保守的數字,靠我一個人的力量,即使不眠不休也沒有辦法為所有聾人解決難題。」唐帥對《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說。在接受採訪的間隙,他的手機一直在響,都是全國各地聾啞人給他發的微信。他笑稱自己是24小時都在上班。平均每一天,他的睡眠時間只有四小時。除此之外,經濟條件上的局促也是困擾他的一大難題。
對於所有來找他咨詢的聾啞人,唐帥都是不收費的,而且因為很多聾人經濟條件不好,唐帥還無償幫他們打官司,所以,他只能靠兼顧日常的案子來維持收入。唐帥知道,只有他一個手語律師,對於改變聾人的司法困境是遠遠不夠的。他試過教其他律師手語,但收效甚微。那麼到底該怎麼辦?為了改變現狀,唐帥轉變思路,不再試圖讓健全人學手語與聾人交流,而是招聘了5名聾人大學畢業生,盡管他們不是法律專業的,但唐帥相信,相比和聾人無障礙交流,法律知識更容易掌握。唐帥對這5名畢業生進行了魔鬼式的法律知識訓練,他們都報考了司法考試。
作為重慶市大渡口區的人大代表,唐帥也提出過建立全國手語翻譯協會的建議。他希望協會的建立可以促成國內手語翻譯職業資格考核和認定的標準化,同時建立法律、醫學等專業領域的手語翻譯標準。更重要的是,協會可作為第三方對各類訴訟中涉及聾人的部分進行監督和指導,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
唐帥並不想做全國「唯一」的手語律師。他相信,未來的路上,他一定不會是「唯一」。
攜手前行,初心永在
其實,困難只是一只「紙老虎」,只要人們「抱團迎戰」,就一定能想方設法戰勝它。1985年改革開放之初,孟維娜「下海」創辦了當時廣州乃至全國第一家專門收養智力障礙兒童的民辦學校——慧靈學校。
讓智障人士做到「自強、自立、自理、互助」是孟維娜創辦慧靈學校的初衷。通過學習和探索,孟維娜將傳統封閉服務模式轉向社區服務模式,讓慧靈學校成為了中國大齡智障人士托管領域的「異類」。目前,慧靈學校的1500名服務對象中,有超過50%住在「社區家庭」,由5到6名智障人士和1名「家庭媽媽/爸爸」組成一個家庭,每個人都要承擔煮飯、清潔等家務,與鄰居共享和管理社區設施。
2001年12月,正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讀研的劉正琛被診斷罹患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個月後,為幫助其他患者,他創建了陽光骨髓庫和北大陽光志願者協會。2009年,協會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記註冊成立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以抗擊白血病為使命,獲得了合法身份。今年7月7日,北京新陽光在北京舉辦了重大疾病綜合控制的公益研討會,與會專家肯定了由社會組織參與的大病控制創新探索模式。
2018年,「抱團」迎戰困難的人還有很多。據福布斯中國發布的2018中國慈善榜顯示,今年是繼2011年、2017年之後,第三次突破100億元。上榜的100位企業家共捐贈現金173.1億元,捐贈過億的企業家有42位。
談起公益和慈善這兩個詞,那些無償為社會做貢獻、幫助他人的人對此甚至沒有什麼概念,他們只知道,自己在做應該做的事情。初心永在,攜手前行,在迎戰困難的路上,這一年,我們更加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