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廣告侵占的智慧城市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被廣告侵占的智慧城市

如果想建設智慧城市,首先需要建設一系列聯網的基礎設施,這可能是一個代價高昂、時間漫長同時可能涉及政治因素的過程。第三方可以通過在建設的設施上投放廣告來抵消建設成本。

如果條件合適,第三方也可以幫助城市免費建設智能基礎設施,但這些設施的所有權到底應該歸誰,這是一個問題。

深入研究廣告資助的智能城市項目背後的經濟學原理,從而更好地了解什麼類型的基礎設施可以採用廣告資助建設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給城市帶來的好處,以及探究城市的隱性成本。

智慧城市建設的一筆帳:廣告費沖抵建設費

當我們提到「智能城市」時,我們往往把重點放那些未來美好的的願景上,城市變得乾淨、高效,環境宜人,基於物聯網的智能城市能夠滿足居民的多種需要。但當你在換乘車站遭遇天氣突變時,你會發現,那個美好的未來距離我們還很遠。

正如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在今年初夏發布的一份深度報告中提到的那樣,如果想讓城市擁有那種根據不同情況,實時提供服務的能力,首先需要搭建支持這些能力的基礎平台。這需要建立傳感器網路,同時將各個設備和基礎設施聯網,來獲取城市大數據。

然而,收集數據和進行通訊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在處理政治和政府事務上也需要消耗極大的精力。

許多城市現在也面臨著危機。預算是有限的,政府需要將錢投入到重點項目中去,比如公路、醫療或者是似乎並無多大意義的體育場,而這些基本都是非盈利項目。

隨著城市基礎設施越來越高科技化,一個有意思的融資方案應運而生。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項目由第三方免費建設,城市不需要花錢,而是通過在新基礎設施上投放廣告來抵消。

使用廣告收入抵消智慧城市建設的方案,可能會讓城市面目全非,大企業們在街道上「攻城略地」,到處都飄揚著公司廣告的「大旗」。不過還好,根據我們與廣告資助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的開發商的討論結果,很明顯,似乎這種模式只適用於某些基礎設施,而不是全部,比如,總不能在消防栓上打廣告吧。

雖然影響一個項目可行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智能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似乎有兩個必要條件。

首先,這些基礎設施必須是居民們會使用的,並且使用頻率還得高。你也不能期待隨意安上個螢幕就會有人去多看幾眼吧,這如果是這樣,還有哪個企業願意在這里打廣告呢?這些廣告必須得有效才行。

第二,投資必須優化成本,這意味著基礎設施的投資是有限的。有意向的資方必須能夠確定他們的廣告收入能夠沖抵這些項目的成本,並且還得有利可圖。例如,一般來說沒有人會去花巨資建造一座橋,然後在上面打廣告賺錢。

什麼時候廣告資助建設模式能夠實施呢?

被廣告侵占的智慧城市

上圖為紐約市的一個LinkNYC信息亭,人們可以在這里上網。這樣的信息亭已經有超過7500個,信息亭提供免費Wi-Fi,人們可以通過觸摸屏上網,在這里給電話充電和免費撥打電話。這個系統依靠側邊的廣告來支持經營。

為了更好地了解各種類型的智慧城市硬件設施,同時看看這種廣告資助模式是否可行,我們就以LinkNYC項目中的智能信息亭為例,了解用戶使用情況和建設成本。智能信息亭可以提供免費WiFi,為市民提供實時服務,這也是廣告資助的智慧城市項目的先例之一。很多有開拓精神的公司,比如說Intersection(LinkNYC項目的開發者)、SmartLink、IKE、Soofa以及其他一些公司,他們一直在幫助城市建設信息亭網路,而當地政府只需要投入很小甚至不需要投入任何資金。

通過大數據進行估算,我們可以粗略地得出,多少的成本和多少的用戶使用量帶來的廣告收入能夠相抵,或者能夠盈利。

為了弄懂開發商們的投資邏輯,我們先回顧一下他們在2014年與紐約市簽訂的條款。該協議規定了為期12年的特許經營權,在前8年中,將建設至少7500個智能信息亭,總投資預計將會超過2億美元。還有一個條款是,開發商需要每年上繳至少1750萬美元或總收入的50%。

我們先從成本開始算,7500個信息亭共計約2億美元,每個信息亭的成本在2.5萬-3萬美元之間。但請注意,這只還只是建設成本,對於其他的費用,比如維護、運行費用以及融資成本,我們都還沒有相關的數據。

被廣告侵占的智慧城市

再說說用戶使用情況和廣告收入。假設開發商在簽署協議後,至少可以做到收支相抵。為了便於計算,我們假設共計7500個信息亭將以每年937-938個的穩定速度進行建設。當然,實際建設速度可能並非如此。如果想讓該項目在12年的合同期內盈虧平衡,每年每個信息亭需要貢獻6400美元的廣告收入。

能夠獲得這樣的收益多虧了信息亭的高使用度。目前,大約有1750個智能信息亭分散在紐約市各個區域。截至11月18日,LinkNYC已經擁有超過72萬個周活躍用戶,平均到每個信息亭上是410個。這些信息亭平均每周會有1800萬次使用記錄,平均到每個用戶是每周20-25次,平均到每個信息亭是每周10200次。(季節性變化可能導致可能量過低)

人們使用這種信息亭的時間通常不會太短,平均兩次使用之間的間隔是4分6秒。這樣的使用頻率應該是靠譜的,因為人們使用這樣的信息亭的時,注意力都會比較集中,比如打電話、找路線、查詢城市相關信息,或者是給手機充電。

當然,這個分析並不完美,但現在我們至少能夠大略計算這種智能信息亭的成本,可能它的使用頻率,估算廣告收入,從而推動後續的建設。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得出哪些類型的基礎設施具有類似的性質,以及還有那些設施可以使用這種模式。

例如,公共汽車站的成本約為1至1.5萬美元,與智能信息亭相近。根據MTA(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門)的數據,紐約市公共汽車系統平均每周運送超過1120萬人次,平均到每個車站,那就是700人次。乘客在車站等待的時間通常是5到10分鐘,更不用說已經有很多公共汽車站廣告投放經驗了。 共享單車站點和電動汽車充電站這類項目似乎也是類似的成本,用戶的使用頻率也很高。

這些類型的基礎設施的與用戶之間的交互模式,使得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接受廣告。比如一個電動汽車充電站,用戶操作充電,並進行等待的過程(或許要半個小時)中,他們總得找點東西看看來打發時間。因此,越來越多的公司使用這種模式來建設充電站,比如Volta公司,他們就是利用廣告收入來為人們提供免費充電服務。

廣告資助模式的好處與城市的利弊權衡

當對於城市本身和第三方開發商都有利時,這個模式可以產生巨大的效益。好處非常明顯,城市不需要花一分錢,人們就可以免費上網和獲取有關當地情況的實時信息。這些智能基礎設施建成以後,還有可能有別的作用,例如利用獲得的數據來改善城市規劃和交通擁堵。

不得不說,廣告通常是不受待見的,但這種模式只會用在某些智慧城市項目中,廣告占領整個城市的情況並不會發生。LinkNYC上的項目,還可以因地制宜地推送廣告。比如,LinkNYC之前給地鐵乘客實時推送了啤酒廣告,這些乘客面臨著長時間的延誤,很可能想喝一杯。

然而,什麼東西也不會十全十美,這種模式下也存在著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第三方開發的、由廣告資助的基礎設施也可能會產生一些其他影響,同時也會帶來隱性成本,這些隱性成本一直飽受批評和爭議。

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自廣告時,人們會擔心各每個社區是否能夠獲得公平的服務。許多人擔心,低收入或人流量較少的社區只能貢獻相對較少的廣告費,因而導致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不足。

到目前為止,更大的爭論焦點是數據的使用條款。這里就不再詳細闡述這個話題了,因為授權聲明複雜且冗長。

但依舊還有很多懸疑未決的問題存在,例如:如果是第三方來投資、管理和經營智慧城市項目,那麼居民的生活數據應該由誰來掌控呢?當數據收集系統都已經嵌入生活環境中時,人們還能怎麼同意或者不同意開放相關數據呢?這些數據將如何使用呢?數據收集的詳細度如何?我們如何確保居民的信息安全呢?特別是智能城市項目的一些主要開發商在數據保護方面都做得不盡如人意,何談用戶的信息安全呢?

數據處理的問題還沒有塵埃落定,許多開發商正在盡最大努力與城市以及用戶合作,期待能夠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例如,LinkNYC收集數據是受限的,除電子郵件地址外,LinkNYC不會詢問或者收集個人信息,同時未經許可,也不銷售或共享用戶的個人數據。該項目收集的大量數據會在網上公開,同時項目經營方每年也會發布詳細、透明的報告。在新城市中建設相似智能信息亭的同時,Intersection公司也願意通過減緩建設速度和發布試點項目的方式,讓地方政府更加容易接受。

但隨著城市數字化和網路化的提升,第三方擁有智能基礎設施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通過廣告收入或其他方式讓第三方負責某些設施的建設,城市的預算可以集中在其他重要的公共服務上,從而建立高效率、高適應性、以及創新性的基礎設施,更好地解決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但是,如果這意味著放棄對城市基礎設施和信息的全面控制,那麼城市和居民就都必須考慮這些好處是否值得,需要權衡利弊得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也是有代價的。

來源 | 獵雲網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