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尖」到「人間」嘗遍世間美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IT時報記者 李蘊坤

從“舌尖”到“人間”嘗遍世間美味

廚師,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個相當低調的職業,然而謙卑的姿態掩蓋不了他們在料理界創造的傳奇。商朝傳奇廚師伊尹曾對君王講述:「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庖丁解牛的典故中,「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而在當代,《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美食紀錄片也大火,在這個「內容撬動流量」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的時代,許多愛吃的人開始向愛做菜的人轉型,於是一波又一波教人下廚房的App接踵而至。

日日煮:美食達人聚集地

如果你讀過「日日煮」創始人朱嘉盈Norma的履歷,就不會懷疑這款App對美食的虔誠。這位80後的香港女孩少時移民,父母熱愛烹飪,使她從小就對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4歲回到香港後,她在匯豐銀行擔任高管,直到30歲的黃金年代,她毅然離開了坐擁百萬年薪的金融業,開始創辦美食品牌「日日煮」。

進入App的啟動界面,你會看到牛肉湯咕嘟咕嘟地冒著泡、糕點上似雪的糖霜悠悠飄落,搭配底部「開啟極致之味」的文字,若是饑腸轆轆的人看到,一定會當場陣亡。雖然向用戶播放這些求而不得的美食顯得相當 「腹黑」,但這也恰恰鎖定了「日日煮」的定位——一款用短視頻教你做菜的食譜應用。

相比於加幾勺油、放幾克鹽這樣幹巴巴的文字解說,一段3~5分鐘的料理視頻更加直觀。對於簡約主義者來說,「日日煮」或許不是個容易讓人「一見鍾情」的App,其中的「曲徑通幽」容易讓人找不著北,精選、商城、發現、會員、我的這五大板塊的內容相互重疊,比如在前兩個板塊中都有拼團入口,可以將果蔬、零食、廚具、電器等收進購物車。單純想學做菜的用戶可以直接走進精選板塊,找到食譜分類,研習烹飪技巧。

按照菜式、場景、菜系、人群、功效等分類的食譜為學徒們提供了方向,例如適合用來製作便當的銀魚玉子燒,其實就是在蛋卷中加入了魚糜、蝦肉及山藥泥等「里料」;老少鹹宜,還有一個詩意的名字;藜麥蝦皮口袋飯團則是小朋友外出遊玩時的不二之選,既衛生又方便攜帶,還能帶來滿滿的能量。

這些食譜都是來自美食達人的良心乾貨,多數被輔以詳細的圖文教程,對於稍複雜的菜肴,則有動圖和短視頻提供深度指導。短視頻從食材配比到加工、烹飪,還原了製作過程。通過精致的菜譜,用戶不難認識民間廚神的用心,他們之中既有人鑽研原創食譜十年,也有深耕兒童營養的暖心爸爸。以「發現生活的味道」為主題的「日日煮」,還邀請了袁維婭、張亮等名人作客,打造星廚IP。

與其對著螢幕流口水,不如擼起袖子當廚神。如果App里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味只能畫餅充饑,那麼「日日煮」的線下烹調教室能讓人感受廚房之樂,上海、廣州、武漢、重慶、成都均開有體驗館。初冬的周末,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廚房故事:見識西菜的風味人間

陳曉卿的《風味人間》告訴我們,最好吃的永遠是人。從遠古到今天,有多少人遠離故土定居他鄉,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尋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如果問一個人最好吃的菜是什麼,也許十有八九的人都會憶起媽媽的廚房。美好的味道不只來自味蕾,更離不開那些七滋八味的廚房故事。

Kitchen Stories(廚房故事)就是這麼一款頗有「野心」的食譜軟件,既想鋪滿你的餐桌,又想填飽你的心。主頁里的當季精選、新意新味、晚餐吃什麼、博主推薦等欄目均提供了詳實的視頻教程。與包羅萬象的「日日煮」相比,「廚房故事」更偏向異域風情,香脆蒜味雞、義大利乳清幹酪烤麵包佐蜂蜜烤梨、摩洛哥風味鷹嘴豆湯等「下館子」才能見到的料理是App里的常客。

在小貼士板塊,可以看到更加全面系統的教程分類:用刀技巧、日常基礎烹調法、烘焙方法等。哪怕是國人眼中無比陌生的糖霜裱花,「廚房故事」也會將之濃縮在5分鐘的視頻里,一邊播著慵懶的音樂,一邊特寫精美的花瓣是如何在裱花嘴、食用色素和蛋白糖霜的神奇作用下逐漸成形的。

在「我的主頁」里,「廚房故事」設置了烹飪書欄目,可收藏天南地北的食譜,記者就自建了一本名為《初冬小胖食》的烹飪書。瀏覽每本食譜下的評論也頗有一番樂趣,「醬汁是天堂般的」「我的馬子喜歡醬,這真的很好吃」……有的民間美食家還會認真提建議:「米醋換成白葡萄酒效果會更好。」

不過,最令記者心動的還是故事功能,追溯食物的本源和味覺之上的記憶。例如置頂於主頁的「今日故事」會向你科普一份義大利芝士完整指南,否則超過400個品種的義大利奶酪很容易令人迷失其中。「在土豆中加入橙汁可以為甘薯砂鍋添加一定量的酸,由於這是我長大的原因,它仍然是我最喜歡的方式。」讀過撰稿人的故事和網友的感慨,就會有種醍醐灌頂之感。

早餐食譜:要想身體好,早餐要吃飽

請你晚上吃飯的人很多,能給你買早餐的人太少。殊不知這最不受上班族重視的一餐,隱藏的套路也不少。

「早餐食譜」雖然借了早餐的名義,但實際上一日三餐外加宵夜樣樣不缺,和前兩個小有名聲的App比起來,它沒有精美的視頻或撩人的音符,連菜名都要接地氣得多。首頁根據時令菜、地方風味、下飯菜、低卡路里、養胃等不同主題設計了專輯菜譜,大圖展示搭配下拉滾動,看起來十分賞心悅目,隔壁的獨家菜譜板塊也沿襲了相似的界面風格。

「寶寶能吃的肉夾饃」「會發光的糖醋小排」「薯片烤雞翅——傳說零失敗烤箱菜」……在圖片和標題的旁邊可以看到作者的名字和收藏數量,盡管都是素人,沒有美食編輯等大咖混跡其中,也沒有關注之類的社交功能,可是每翻幾秒,總會有一道菜衝擊你的眼球,挑動你的食欲。

在菜譜分類板塊,各式菜肴通過多種維度進行了細分,內容也頗具實用性。例如早餐里的煎豬肉玉米餃子,作者不忘叮囑「餃子別再蒸著吃了,教你簡單新吃法,美味又快手,一上桌就被搶光」,備菜和烹飪過程都附上了詳細的圖文解說,只是對於包餃子這樣的手藝活,純粹的圖片和文字指導顯然不如視頻教學來得有效。初學者若是拿捏不好力道,就不免要擔心面皮遭遇「散架」的悲劇了。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