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髮型 第1張南宋馬遠《曉雪山行圖》

前些天還穿著短袖的襯衫,不想一轉眼就入冬了。冬季天寒,菜蔬短缺,對北方人來說,入冬前必做兩件事:儲存大白菜;打開供暖設施。古時沒有集中供暖系統,那麼古人過冬又怎麼禦寒呢?

我們要度過漫漫長冬,離不開一床棉被。古人的床榻之上,當然也有棉被。也許有些朋友會說,棉花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古人沒有棉花,用怎麼填充棉被?其實,中國人種植棉花的時間並不太晚,大概唐宋時期棉花便從邊疆傳入了內地。南宋時,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江南、川蜀一帶,都出現了棉花種植業,宋人說:「閩嶺以南多木綿,土人競植之,有至數千株者,采其花為布,號吉貝布。」

宋人習慣將棉花叫成「吉貝」,又常稱之為「木綿」,因此今人讀史料,很容易跟木棉科的「英雄樹」木棉相混淆。宋人所說的木綿,「高僅數尺」,「二三月下種,秋生黃花,其實熟時,皮四裂,中綻出如綿」。符合這一描述的作物,只能是棉花,而不可能是今日的木棉。

由於棉花的種植已相當廣泛,宋人的許多紡織品都使用了棉花。蘇轍有詩寫道:「永漏侵春已數籌,地爐猶擁木綿裘」,詩中的「木綿裘」相當於今天的棉襖;蘇轍之孫蘇籀也亦有詩:「徑從南浦攜書笈,吉貝裳衣皂帽帷。」「吉貝裳衣」則是棉布衣。浙江蘭溪縣南宋墓曾出土一條完整的棉毯,長2.51米,寬1.18米,純由棉花織成,雙面起絨,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可知宋人的棉織技術已相當成熟。

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髮型 第2張浙江出土的南宋拉絨棉毯

用弦弓將棉花彈得松軟,填充進被套,便是棉被。許多人以為元明時期才出現「彈棉花」的技術,其實宋朝史料中已有「以竹為小弓,牽弦以彈綿,令其勻細」的記載。不管將棉花用於紡織,還是作為棉被的填充物「棉絮」,都需要先「彈棉花」。不過宋時尚沒有「棉被」一詞,一般叫做「重衾」、「綿衾」。

在寒冷的冬天,棉被的保暖效果是相當不錯的,所以白居易老人家才說:「日高睡足猶慵起,小閣重衾不怕寒。」南宋有一個叫華嶽的讀書人,獲贈一床棉被,非常興奮,也寫了一首詩,宣布從此不再擔心冬天太寒冷:「一床浪卷芙蓉皺,十幅香重錦繡開。不怕夜寒侵鬥帳,卻愁春夢到陽台。」

蘇轍也有詩歌提及棉被:「午雞鳴屋呼不起,欠伸吉貝重衾裡。」他的哥哥蘇軾,則有一件棉衣,是儋州土人送給他的:「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用一件棉衣,足以抵禦海南島的海風了。

但是,如果在北方,冬夜裡就算蓋上一床棉被,恐怕還是會感到寒冷,「羅衾不耐五更寒」啊。怎麼辦?蘇軾還有一件禦寒神器,叫做「暖腳銅缶」。他曾給一位叫楊君素的老人家寄去一只暖腳銅缶,並寫信告訴他使用方法:「某去鄉二十一年,裡中尊宿,零落殆盡,惟公龜鶴不老,松柏益茂,此大慶也。無以表意,輒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註滿,密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也。道氣想不假此,聊致區區之意而已。」

蘇軾的這個暖腳銅缶,其實跟我們今天用的暖水寶是差不多的,裝入熱水,擰緊蓋子,夜裡放進被窩裡,可以暖腳。因此,宋人又戲謔地將它稱為「腳婆」、「湯婆子」。

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髮型 第3張這就是「湯婆子」了

蘇軾的朋友黃庭堅大概是聽了蘇大學士的推薦,花了一筆錢買了個「腳婆」過冬禦寒:「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看來「腳婆」的保暖效果還不賴。南宋詩人范成大也寫過「戲贈腳婆」詩:「日滿東窗照被堆,宿湯猶自暖如煨。尺三汗腳君休笑,曾踏靴霜待漏來。」昨夜踏霜的雙腳,在「腳婆」的溫暖下,居然出了汗;詩人睡到日頭曬屁股才醒來,而「腳婆」還是熱乎乎的。

你一定會同意,在寒冷的冬天裡,在鑽進被窩之前,如果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湯,那肯定是一種享受。宋時東京,「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至三更,方有提瓶賣茶者,蓋都人公私榮幹,夜深方歸也」。這些「提茶瓶人」之所以到了三更半夜出來做生意,是因為下半夜,辦公事私事的人下班回家,路上通常都會買一碗茶湯喝,暖暖身子。

可以想像,「提茶瓶人」所賣的茶湯,一定是熱騰騰的,因為茶湯得趁熱喝;在「風雪陰雨」的大冬天,更是沒有誰會掏錢買一碗冷茶。所以,宋朝市井中叫賣茶湯的「提茶瓶人」,必備一個燒湯烹茶的炭爐,叫做「鐐爐」,爐子的外面,通常套著用來提挈的編籠。我們從南宋畫師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上,便可以找到這種可以提著走的鐐爐。

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髮型 第4張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

我相信,在蘇東坡的家裡,必定備有燒湯烹茶的鐐爐,因為蘇軾喜歡烹茶,還特別講究茶具,比如,他認為煮水的銚子,最好是石銚,因為「銅腥鐵澀不宜泉」。杭州西湖淨慈寺的南屏謙師是一名茶藝高手,曾為蘇軾點茶,用上了當時非常名貴的兔毫斑黑釉建盞:「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鐐爐是宋人烹茶的標配,熱愛烹茶的蘇大學士怎麼可以沒有一套精美的鐐爐?在冬天,鐐爐還可以用來取暖,你看,陸遊有詩曰:「急雨狂風暮不收,燎爐薪暖復何憂。」一爐在手,寒冬不憂。

蘇軾不但深諳烹茶之道,而且十分好酒。他自言:「(我)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意思是說,天下最喜歡飲酒的人,恐怕沒有排在我我前面的。不過蘇軾酒量不行,他承認:「餘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意思是說,天下最不能飲酒的人,恐怕也不會比我再差的了。蘇軾的酒量是飲酒終日,不超過一斤。要知道宋時流行的是低酒精度的黃酒,而不是高酒精度的白酒(蒸餾酒),一日一斤當然是淺量。

黃酒,一般要燙熱了喝,這是飲用黃酒的一大特色。在冬天飲黃酒,更是以溫酒為宜。我們知道,飲酒可以暖身子,在寒冷的冬季喝一碗溫溫的黃酒,是禦寒之道。按宋時風俗,時序進入農歷十月,「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宋人有專用的溫酒器皿,比較常用的叫做「溫碗註子」。溫碗註子由「溫碗」+「註子」組合而成,註子即酒壺,溫碗則是承放註子的器皿。飲酒之時,先以註子盛酒,再將註子套於溫碗上,溫碗可倒入開水,將註子裡的酒溫熱,然後才倒入各人面前的杯盞中。以蘇大學士對飲酒的講究,怎麼可能沒有一套溫碗註子?

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髮型 第5張這就是溫碗註子

冬天的筵席上,酒可以用溫碗燙熱,菜肴呢?又該怎麼保溫?宋人發明了一種暖碗,叫做「孔明碗」,又叫「諸葛碗」。名字似乎暗示了此碗與漢末的諸葛亮可能有些淵源,但毫無證據表明諸葛亮與孔明碗有關。從出土的瓷器文物來看,最早的孔明碗來自北宋。

孔明碗的特點是:碗有雙層,裡層與外層之間中空,外層碗底有孔洞,可以從孔洞灌註熱水入夾層,然後塞住孔洞。這樣,冬天用灌了熱水的孔明碗盛存食物,便可以給食物保溫了。

入冬了,宋朝人有什麼禦寒神器?既有風度又有溫度 髮型 第6張青白瓷孔明碗

在宋代,如果你的家裡備有幾床吉貝重衾,以及一套包括孔明碗、溫碗註子、鐐爐、湯婆子等在內的禦寒神器,你的冬天便可以過得既有風度又有溫度了。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