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速的兩大利器:消融和ICD,該用哪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室速的兩大利器:消融和ICD,該用哪個? 健康 第1張

對於持續性室速,如為單形性,導管射頻消融和ICD植入均為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單形性室速機制多為折返,通過導管射頻消融,可以阻斷室速的折返環,起到減少甚至抑制室速發作的作用。持續性室速存在血流動力學惡化,甚至猝死的風險,因而植入ICD,進行猝死的預防也是合理的。那麼,對於下面這名年輕患者發生的持續性室速,到底是進行消融還是植入ICD呢?

作者:何金山

單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病史簡述

患者為40歲男性,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無心臟病家族史,無猝死家族史,本次因發作性心悸就診。患者心悸多於活動中出現,持續3~5分鐘,不伴有胸悶、胸痛、頭暈、黑曚等不適。

本次就診過程中,患者自述病史後,心悸再發,記錄心動過速發作圖如圖1,患者未訴頭暈、黑曚及胸痛等不適。3分鐘後患者心動過速自行終止,患者平素記錄竇性心律心電圖如圖2。

圖1 患者心動過速發作時心電圖

圖2 竇律心電圖

查體未見明顯異常。心臟超聲提示EF值正常範圍,左室大小正常範圍,右室心尖部運動減低。

對於這樣一個發生在青年男性身上的持續性室速,血流動力學穩定,我們如何進一步診治呢?到底是應該射頻消融還是植入起搏器呢?

「解剖」心電圖

首先看一下患者心動過速發作時的心電圖(圖1),為寬QRS波,可見房室分離(紅色箭頭指示P波),考慮為室速。

再看其QRS波形態特點,呈類左束支阻滯,說明起源自右室。II、III、aVF導聯QRS波均直立,說明起源自高處,在流出道附近。

I、aVL導聯QRS波主波為正向,多導聯QRS波出現挫折,說明更加接近流出道的遊離壁側而不是間隔側。

如此分析過後,基本鎖定該心動過速為起源自右室流出道靠近間隔側的室速。

到底要進行射頻消融還是ICD植入?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是一個右室流出道的特發性室速還是器質性心臟病室速。

存在器質性心臟病嗎?

40歲青年男性,既往無基礎心臟病史,我們猜測其為特發性室速也是合理的。但是患者心臟超聲提示的右室心尖部運動減低,是否可以作為其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呢?

再來看看患者竇性心律時的心電圖,V1-V6導聯T波倒置,V2導聯QRS波終末部可見碎裂波(圖2,紅色箭頭所示),患者無心肌缺血的證據,為什麼出現了這麼多導聯的T波倒置?V2導聯終末的碎裂波又是什麼?

我們重新把這個病例的關鍵信息梳理一下:青年男性,竇性心律,可見胸前導聯T波倒置,V2導聯終末部碎裂波,伴右室室速,心臟超聲可見右室心尖部運動減低。

把所有的信息聯繫起來,一個診斷逐漸浮出水面——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V1-V3導聯T波倒置是ARVC常見的心電圖表現,而V2導聯終末部的碎裂波,就是「著名」的Epsilon波。

ARVC和「致心律失常三角」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導致年輕人及運動員猝死的重要原因。ARVC和一系列編碼心臟橋粒蛋白的基因突變有關。ARVC的病理機制為右室心肌被纖維脂肪組織替代,正常心肌逐步喪失,此替代過程常由心外膜向心內膜進行,主要累及右心室,可導致右心室室壁變薄、瘤樣擴張等。

ARVC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為右胸導聯(V1- V4)T波倒置。右室正常心肌被纖維脂肪組織替代,會出現傳導的延遲,因而可表現為V1導聯終末部激動延遲(Terminal activation delay,TAD)。發生了纖維脂肪化的右室區域,會成為心律失常折返的基礎,導致室早(右室起源,左束支阻滯形態),甚至形成室速。部分患者可在右胸導聯的QRS後發現特異性的Epsilon波,對ARVC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影像學在ARVC的診斷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心臟超聲和MRI。心臟超聲可發現右室流出道增寬(圖3)、右室運動異常及右室局部擴張甚至室壁瘤形成等。心臟MRI除了上述發現外(圖4),通過釓延遲現象,還可提供纖維脂肪化分布的部位、範圍以及有無左室受累等信息,也可計算右室射血分數,更為詳細地評估右室功能障礙。

圖3 ARVC患者的心臟超聲,提示右室流出道明顯增寬

圖4 ARVC患者MRI表現:右室流出道瘤樣擴張(實心箭頭),下壁可見心肌多發微囊樣改變(空心箭頭)

ARVC最常累及的部位為右室流入道、右室心尖和右室流出道,也稱為「致心律失常三角」。本例患者右室運動減低的部位剛好在此區域。

植入ICD,還是射頻消融?

本例中的青年男性,心電圖上有右胸導聯T波倒置、Epsilon波、右室室速等表現,心臟超聲可見右室心尖運動減低,已可以確診為ARVC。顯然,這是一個器質性心臟病的室速。

我們可以通過射頻消融,阻斷折返環,從而減少甚至終止室速的發作。但是,首先射頻消融沒有充足的把握完全抑制室速發作,而一旦室速發作,就有可能面臨血流動力學惡化,使患者猝死的風險;其次ARVC不斷進展,右室心肌的纖維持續脂肪化,終止了一個折返環,還會有新的折返環再現,射頻消融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而不能給患者提供足夠長久的猝死預防的保護。

植入ICD進行猝死預防才是合理的選擇。但射頻消融是否完全無用了呢?也不是。當患者植入ICD後,由於疾病的進展,室速頻繁發作,ICD反復放電,我們可以再行射頻消融,以減少室速發作,減少ICD放電,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射頻消融和ICD是我們面對室速時的兩大利器,工具本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使用工具的人,如何把它們應用到最合適的場合,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Marcus FI, Fontaine GH, Guiraudon G, et al.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 a report of 24 adult cases. Circulation. 1982; 65: 384-98.

[2] Lazzarini E, Jongbloed JD, Pilichou K, et al. The ARVD/C Genetic Variants Database: 2014 update. Hum Mutat, 2015; 36: 403-10.

[3] Delmar M, McKenna WJ. The cardiac desmosome and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ies: from gene to disease. Circ Res, 2010; 107: 700-14.

[4] Marcus FI, McKenna WJ, Sherrill D, et al. Diagnosis of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dysplasia: proposed modification of the Task Force Criteria. Eur Heart J. 2010; 31: 806-814.

[5] Domenico Corrado, Mark S. Link, Hugh Calkins.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N Engl J Med. 2017; 376: 61-72.

[6] Victor Waldmann, Nicolas Combes, Eloi Marijon. A 40-year-old man with palpitations. JAMA Cardiology. 2018, 3(6).

室速的兩大利器:消融和ICD,該用哪個? 健康 第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