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歡迎下載健康界客戶端,查看更多醫療資訊
來源:築醫台學院
我們經常看到,在一些養老院里,老人除了吃、喝、發呆沒有任何事可做,「孤獨」與「恐懼」、病房式管理、封閉的環境、沒有尊嚴的生活讓這些老人一點都不快樂。如果從設計的角度去思索,如何做才能增加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呢?我們來看一看荷蘭的失智失能者養老機構,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01
給失智老人一個「友好」的環境
自2005年以來,荷蘭連年被國際權威評估機構譽為世界上養護事業發展最好的國家。荷蘭養護產業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高水平、高品質。荷蘭養護產業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其不僅為客戶提供優質的(輔助)醫療護理,而且還注重每一位客戶的精神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荷蘭法律規定,醫院的住院時間不允許超過6天。6天之後必須出院。一些老人因為中風或骨折等疾病從醫院出院後會被安排在康復中心進行為期2~8周最長不超過6個月的治療, 康復中心在治療後,根據老人的恢復情況,再決定安排他們回家休養,還是轉到養老護理機構。
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疾病階段的老人,對生活支持和護理服務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老人護理機構。荷蘭的養老產業主要有8種模式,即康復中心、養老公寓、傳統養老院、失智老人養老院、日托中心、護理賓館、居家護理服務、高端養老院等幾種形式。這些形式有的是單一的形式,也有的是組合的形式,以養老護理綜合體的形式出現。
荷蘭和中國一樣,老人更願意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只有在健康情況出現問題需要長期照護時,才肯入住養老院。所以,養老院以剛性需求的老人為主,這些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能失智,需要專業的護理和照料。在荷蘭的養老院中,失智失能和單純失能的比例為6∶4。因為荷蘭人認為單純失能並不可怕,失智和一定程度的失能才需要入住長期照護機構。目前國內針對失智老人護理的研究還比較少,養老院拒收失智老人的情況很普遍。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荷蘭經過多年的研究,已經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失智症照護模式,以及成熟的設計模型。失智症包括失憶、失語、失認、失用、襜妄、認知障礙、精神心理問題等,是55種腦部疾病的總稱,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D)和血管型失智(VD)最為典型,分別占失智患者的7成和 2成。失智症患者輕度症狀是失憶、困惑、害怕、痛苦,病情很快就會加重;中度的時候失憶較多、部分識別能力下降、計劃能力下降,同時伴隨著部分生活能力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困惑、恐懼、無助的痛苦;重度的時候半失能、失能、失語,不能控制行為和情緒,生活能 力不斷喪失。
(這是一位荷蘭畫家患上失智症以後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畫的自畫像,先是看到的東西變成 黃色,然後形狀開始扭曲變形,最後形體消失)
失智症俗稱「老年癡呆」,大家對這一病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喪失記憶和判斷、思考能力,記憶的消失是遵循「先進後出」的原則,老人只記得以前的事,最近的事卻不記得了。嗅覺和圖片是可以激發記憶的方式。所以,關於這兩點在失智症護理機構的設計中也很重要。
失智症是一種老年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總和,失智老人的精神問題和行為問題使得他們的家庭和護理人員深受困擾。荷蘭人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失智老人的行為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是環境造成的,在良性的環境下,患者的行為問題大大減少,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失智症 設計的原因。適宜的環境可以大大減少護理工作,同時給老人一個友好的環境和高品質的生活。
02
失智老人有哪些特殊需要
要想做好失智症環境設計,首先要知道失智老人們面臨著怎樣的狀況。失智症患者有視覺障礙,他們看到的東西是平面的,沒有進深,所以地面如果出現黑白方格,失智老人會把黑格當成地面上的洞,藍色的地面會被看成水面,如果色彩的對比太弱,老人也會分辨困難。此外,他們的觸覺能力也很不好。所以,在進行設計時,我們應避免灰色和米色的搭配,傢俱和地面應該有色差,廁所的牆面和地面不能是同一個顏色,餐具和餐桌應該有色差。
(荷蘭失智養老院空間設計實景圖)
失智患者生理節律紊亂,會造成各種行為問題,如果房間里光線昏暗,白天昏昏欲睡,晚上 該睡覺的時候卻難以入睡,這樣就會增加護理工作的負擔。所以,失智老人的環境需要光,白天要讓老人多曬太陽、多到戶外活動。
失智老人沒有方向感,容易走失,他們不喜歡有壓迫感的環境,所以在這個環境里,不要匆匆忙忙、大呼小叫。懷舊的物品可以激活他們的記憶,帶來安全感。失智患者所處的環境中,不能有太多的刺激源,比如說老人吃飯的時候,旁邊在放電視,那他們可能就沒辦法專心吃飯了。失智老人根據表現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一動不動的禪修型,另一種是喜歡不停走動的浪人型,還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平衡型。
03
給失智老人提供針對性設計
針對不同類型的老人,需要有不同的設計策略,不能把不同類型的失智老人混在一起,禪修型的需要一個安靜的角落,而浪人型則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荷蘭對失智症老人的心理特徵、需求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有特色的失智症照護模式和設計模型,我們把這個模型叫做「小住宅,大世界」,老人們以6~8人為一個單元,共用一個大起居室。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活動範圍分為三個級別:病情重的只能在自己的單元里活動,狀況稍好的可以到別的單元里串門,級別最高的可以到達對外的公共餐廳和超市等區域,但不能走出養老院。
(小住宅大世界設計模型探討(德貝特·坎普))
老人擁有自己獨立的小房間,面積一般大約12平方米左右,每個單元有大客廳、開放式廚房、公共廁所。荷蘭經過長期的經驗總結,每個單元住6~8位老人最合適。因為超過這個數字老人就會煩躁,低於這個數字老人會感到孤獨。每個單元安排1名護理人員,她們是不穿制服的,角色類似於「主婦」,和老人像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充當家人、心理導引師、激活康復師、照護者的角色。
養老院里有街道、酒吧、餐館、理髮店等, 這些都是失智老人正常生活的必要環境,只有這樣老人才能正常生活。這些服務功能的設置和風格都是懷舊的,按照老人25歲以前的年代,在環境的營造上可以激活他們的記憶。有一家養老院的老人以當地一個工廠的退休工人 為主,所以公共大廳被設計成了工廠車間的模樣,老人們白天像上班一樣來到這里,晚上再中國回到各自的房間里。
(左上圖是義工們用各種織物拼貼的一件陳設品,鍛煉老人的觸覺。左下圖是養老院公共走廊里的一些康復訓練的設計。右圖是一些老物件的陳設,比如右上圖的罐子,里面裝的東西類似於我們80年代的麥乳精,是老人們熟悉的物品)
養老院的公共走廊里會有一些康復訓練的設計。 養老院的公共區域及走廊里需設置老人活動交流的區域,同時在老人行進的路線中設置休息座椅以及安靜角,滿足不同老人的需要,比如禪修型老人需要安靜不被打擾的角落,而浪人型可以在遛彎的過程中坐下來。
養老院的康復鍛煉設施,因入住的老人年齡都很大,不需要太複雜和強度大的設備,而是組織老人們做一些小遊戲,鼓勵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鍛煉。白天一般不鼓勵老長時間呆在房間里,而是鼓勵大家在客廳里活動,一起打掃、做飯、交流、娛樂、看電視,客廳一般都有良好的光線,里面一定會設計一個開放式的廚房,這對老人很重要。因為廚房里的活動是對老人的一種激活訓練,而不僅僅是提供食物那麼簡單。
失智症專業照護機構的服務特點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度的個性化服務」,指的是研究每一個老人過去的生活、興趣、愛好、職業、生活習慣,根據這些情況來設計老人的激活方案。
荷蘭養老院的設計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會根據老人的文化背景和階層,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裝修風格。老人的房間一般會提供基本的裝修和傢俱,養老院鼓勵老人把自己的傢俱和物品帶進來,保留與過去生活的聯繫。
(荷蘭一般藍領的傢俱風格)
(荷蘭高知階層喜歡的法式家居風格)
廁所一般根據建築條件的不同,兩位老人共用一間,或一個單元共用3~4個廁所。 廁所的尺度都很大,除了適老化、無障礙的設計之外,還針對失智失能老人的特點進行設計, 比如考慮輪椅進出以及助浴的需要,牆面地面色彩的對比也是精心設計的。
(馬桶圈特意使用了黑色)
外面的花園是失智症老人感知氣候和四季變化、導引生活規律的重要途徑,花園里的種植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激活手段,老人自己做不了,指揮義工來做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康復花園)
(養小動物也很受老人的歡迎,很多養老機構都會養一些雞,小兔子,甚至養豬)
荷蘭的養老機構目前也發展出很多創新的模式,比如小鎮和農場的概念,機構為了提高老人的幸福感也在做很多嘗試,比如政府在養老機構旁邊建青年公寓,以低廉的價格租給年輕人,條件是他們每周必須付出一定的時間陪伴養老院里的老人。
(小鎮概念的養老院)
04
荷蘭養老機構的三大特點
除了失智老人建築的設計,荷蘭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設計也非常有特點。比如說康復中心的色彩通常都非常豐富,使用的是帶有療愈功能的色彩,人進到這個環境能感到很愉悅,心情開朗。
(康復中心裝修使用具有療愈功能的色彩)
荷蘭的養老機構中除長期照護的養老院之外,還有一種主要類型就是針對可自理老人的生活支持型的養老公寓。這種機構一般會向老人提供包括餐飲、保潔、娛樂以及陪護等服務,並與醫院、居家護理機構保持緊密聯繫,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荷蘭生命公寓」為代表。荷蘭生命公寓的建築通常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公寓的建築圍合出一個很大的采光中庭,擁有體量很大的共享空間,里面各種活動非常豐富,並對周邊社區開放。
(荷蘭生命公寓)
荷蘭的養老機構總結下來有三大特點:
第一,堅持「用進廢退,去醫療化」的理念。荷蘭的養老機構把以前機構對老人被動的照護變成主動,引導老人動起來,讓老人在運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樹立老人的信心,讓老人重建正常的生活,而不是讓老人覺得自己是被人「伺候」的廢物。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用進廢退,去醫療)
第二,生活環境重建。生活場景重建從建築設計就開始了,與健康激活相結合,只有在正常的生活環境里才能有正常的生活,這也是荷蘭所有的失智症照護機構共同遵循的思想。
(生活場景重建)
第三,泛家庭化。老人們尤其是失智症老人,在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認識的情況下,來到一個新的地方,這個新地方應該給他們建立一個新的大家庭,讓他們可以擁有社交和積極的生活方式,快樂度過晚年。
原文刊發於:《醫養環境設計》2018年第7期
原文作者:鐘麗冰—上海優信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設計總監
原文編輯:侯立萍
大家最近還在看
版權聲明
註:轉載僅作分享,如侵權請聯繫健康界。
文章轉載,請關注「健康界」公眾號,
點擊「福利」菜單——轉載聯盟。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健康界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