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為何這些馬甲CPU愛標榜自主知識產權,背後的根源還是為何獲得國家資源傾斜。
馬甲CPU標榜自主知識產權的目的在於獲得國家資源
為了更加形象生動的闡明觀點,鐵流借用一下宮鬥小說中劇情。
故事概況是,一位宮女在與皇帝一夜風流後,剛好她的家族對禦醫有恩,隨即說服禦醫,謊稱懷孕。
隨後母憑子貴,身份一下子從宮女變成皇帝的妃子,各種用度、物質待遇、宮廷地位大幅上升。
這位假懷孕的妃子利用晉升妃子後獲得的財富和地位,威懾、買通了一批太監和宮女,並在禦醫的幫助下,製造了一起假流產。並把矛頭指向和她不對付的妃子,然後被誣陷的妃子就悲劇了。
這麼一來,其他妃子人人自危,不敢冒犯這位假懷孕的妃子。
再然後,這位假懷孕的妃子又買通了皇帝身邊的太監,讓皇帝多次翻牌子翻到自己,假懷孕就變真懷孕了。
故事的最後,自然是妃子把皇后拉下馬,成功上位。
現在國內這些明明是買洋人的源代碼,卻標榜「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研發」的CPU公司,其實就和宮女假懷孕都是一個邏輯。
那就是先弄個CPU把名聲打出去,畢竟從零開始自主研發,技術門檻、技術風險、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實在是太高了,不如從國外弄一個CPU或者買IP做集成來的快。
只要手里有個CPU,即便是源代碼是洋人寫的,只要打通關節,把「禦醫」、「太監」、「宮女」變成和自己一個陣營的,就可以獲得「皇帝」的重視,「假懷孕」就可以變成「真懷孕」,之後又可以獲取更多國家資源,從而形成「正循環」。
「假懷孕」式研發路線負面效應不容小覷
雖然鐵流對「假懷孕」式研發路線持負面看法,但很多業內人士卻不這麼看。
有業內人士就表示:「我們圈內都沒覺得有什麼,圈外人怎麼看,有誰在意?」
可能正是因此,行業內走「假懷孕」式研發路線的企業不在少數:
比如宏芯獲得了國有資本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宏芯的CP1其實就是IBM的Power8;
華為承接了核高級專項,並力圖將ARM服務器打入黨政市場。雖然在核高基成果展上宣稱Hi1612是”自主研發”、”完整知識產權”,但實際上是從ARM 購買了Cortex A57授權做集成;
華芯通獲得了貴州政府18.5億元的投資,但其昇龍CPU其實就是高通自己都無法在商業市場上打開局面的ARM服務器CPU;
高通與大唐合資的瓴盛科技,根據目前的消息,將來極有可能拿高通的低端晶片做貼牌;
瀾起的津逮CPU,內核就是Intel的,只是增加了一個可信模塊。
誠然,「假懷孕」式研發路線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業內人士告知鐵流,美國某創業公司就拿友商的產品當樣本,拉到了投資人的風投,隨後把公司做起來了,並在業界傳為佳話。
然而,「假懷孕」式研發路線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一地雞毛。
根據網上流傳的自稱是「陳教授」的自白書,他當年打磨摩托羅拉晶片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先搞一個馬甲DSP假懷孕,然後拿更多的國家資源做晶片。
另外,忽悠民間投資人的錢,和從核高基拿錢,或從國有資本拿錢,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假懷孕」式研發路線有個非常明顯的負面作用,那就是會造成極其嚴重的輿論影響。
即便陳教授打磨摩托羅拉晶片事件已經過去十多年,但餘波至今未消,很多網友一看到國產晶片,立馬就聯想到,到底是中國設計的?還是中國打磨的?
更糟糕的是,這種做法會傷害到真正做晶片的勇士,使其獲得國家資金和民間資本支持的難度大幅上升。自主晶片搞商業化推廣的時候,合作夥伴總是用有色眼鏡打量自主晶片,因為以往的馬甲晶片會使大家先入為主,使自主晶片在商業推廣上阻力重重。
「假懷孕」式研發路線的根源是無法在商業市場造血
其實,商業公司對於「自主研發」、「自主可控」從來是不太關心的,因為這種標籤對於商業公司沒有太多意義,商業公司關心的是如何從市場上賺到錢,至於賺錢的模式是「跟在洋人身後吃土」,還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商業公司壓根就不關心。
那麼,如今為何這麼多商業公司一反常態,高舉「自主研發」、「安全可控」旗幟呢?
原因就在於無法在商業市場造血,所以只能不斷向政府要政策紅利和資金輸血續命,並把產品往黨政市場里塞。
而黨政市場,不僅主管非常喜歡「自主研發」、「自主可控」,黨政市場的特殊性也對晶片的自主性和安全性有較高的要求。這樣一來,「自主研發」、「安全可控」則是進入黨政市場的門檻。因此,商業公司想要進黨政市場,就必須把「自主研發」大旗樹立起來。
何況從國家拿錢,去給國外晶片做貼牌,如果暴露在陽光下,絕對會被老百姓口誅筆伐。
畢竟一些人即便再囂張,也不敢明目張膽的來,只能偷偷的進村。倪光南院士就曾經披露,一些項目如果放到陽光下評審,根本就過不了。
如果走「假懷孕」式研發路線只是從國家拿點錢也就罷了,比較過分的是,不少人在各種場合攻擊真正走獨立自主道路的晶片企業。
在國家級會議等場合攻擊自主晶片各種不行,恍然不顧自己更加不行。甚至還有的在試點單位聲稱「凡是有自主CPU的,都免費送(馬甲CPU)」。
在過去數年里,國家政策出現了極大的搖擺,一方面自主晶片要自負盈虧,而另一些公司拿公家的錢,拿到手軟。
雖然不清楚誰是因,誰是果,但「假懷孕」式研發路線一方面無法在商業市場造血,且無法解決晶片上卡脖子問題,一旦遭遇制裁立馬休克;另一方面「假懷孕」式研發路線會對自主晶片造成巨大傷害,這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被實踐證明的。
ARM晶片是假懷孕的重災區
幾年前,ARM服務器被業界炒的火熱,AMD、高通、Marvell、華為、飛騰等一大批公司相繼參與,仿佛ARM將在服務器領域復制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成功。
然而現實卻是,國外大公司已經相繼退出ARM服務器,只剩下凱為還在苦苦支撐。
在這種大環境下,華為的ARM服務器CPU前景就非常不妙了,恐怕只能依靠黨政市場和政府輸血了。
華為ARM服務器自主程度到底有多少,性能怎麼樣
數年前,在拿到核高基經費後,華為開始研發ARM服務器CPU。
目前,華為的ARM服務器CPU有三款,分別是Hi1612、Hi1616和Hi1620。
雖然華為在核高基成果展上宣傳”自主研發”、”完整知識產權”, 但Hi1612實際上是A57。
華為是Hi1616的內核是A72,是買IP做集成的產物,因而和Hi1612一樣,只能算是設計SoC,還談不上自主研發CPU。
對於Hi1620,這款晶片就比較神秘了。
技術只能迭代演進,如果不是耗費十多年時間從零開始技術積累,那麼,站在巨人肩膀上是常態。像Intel、ARM這麼牛逼,CPU也是迭代演進的,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情況。
即便是土豪如蘋果,在收購了PA這樣的IC設計公司後,又高薪挖了很多大牛,也是拿Cortex A8、A9、A15改了三代,還保留了很多ARM的源碼,至於在”幽靈”和”熔斷”爆發的時候,ARM宣布,因為Cortex A8、A9、A15存在漏洞,所以蘋果的數款CPU也存在漏洞……
之後蘋果走上了自己設計CPU的道路,但也存在”高度借鑒”前人設計的情況,美國法院就判決,蘋果的處理器侵權,並命令蘋果公司支付5.06億美元賠償。
Hi1620商業市場前景渺茫
數年前,ARM在站穩移動端後,打算進軍服務器領域。由於ARM具有很強的號召力,AMD、高通、凱為、華為、飛騰等一大批公司都選擇了跟隨ARM。
然而,ARM服務器CPU沒有像當年預估的那樣大紅大紫,反而在商業市場折戟沉沙。AMD、Marvell已經相繼退出,高通QDT大裁員,甚至連QDT技術副總裁、高通Falkor ARM服務器架構設計的靈魂人物Bhandarkar都離職了。
在這種情況下,有業內人士依舊看好ARM服務器,理由如下:
各大牛企都在看ARM服務器,因為Intel壟斷太厲害,大家都希望找一個取代Intel的CPU。
至於ARM在服務器軟件生態上被X86秒殺,業內人士認為:
BAT這些公司有最牛逼的軟件工程師大軍,系統移植,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都能做,所以生態對他們來說不是難事。每個公司幾萬個軟件工程師,什麼軟件問題不能搞定。
誠然,上述理由聽起來有理,但仔細一想,就會發現其實是存在問題的。
首先,很多企業想把Intel換掉,是因為Intel壟斷價格太貴,結果服務器廠商、互聯網廠商的很多利潤變相被Intel拿走了。因此,把Intel CPU換掉的前提是,新的CPU必須物美價廉,這樣才能省錢,各大牛企才有動力去換。
然而現實是ARM服務器CPU價格不比Intel便宜,性能還更差,比如高通的ARM服務器。在這種情況下,各大牛企換ARM服務器,豈不是更虧?和原本企業希望省錢的目的背道而馳。也正是因此,高通深感ARM服務器商業前景渺茫,很有自知自明的各種大裁員。
何況大公司有一個特點,就是會”錦上添花”,但不會”雪中送炭”,也許大公司會採購少量試一試、測一測,但在早期做虧本買賣大批量採購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誠然,華為可以學互聯網廠商在推廣初期虧本賣,但問題是Intel會無動於衷麼?雖然Intel在移動端慘敗,但對桌面和服務器,商業嗅覺是非常敏銳的,這個從兩件事可以看出來:
一是推出至強D堵死ARM低功耗服務器的路;
二是在AMD推出銳龍後,多年擠牙膏的Intel不僅推出了I9,奔騰、I3、I5、I7也來了一次大升級。因此,也許將來華為等ARM服務器廠商有所動作的時候,Intel沒準又會多擠一點牙膏出來。
其次,BAT”自帶幹糧”去做移植未免一廂情願。BAT服務器採購量異常巨大,在2017年,百度採購的服務器總量和整個巴西服務器採購量相當,阿里服務器採購總量和整個澳大利亞相當,騰訊服務器採購總量和韓國相當。如果BAT採購華為ARM服務器,而且主動移植生態,那華為ARM服務器的前景就會和現在大不一樣。
但問題就在於,華為不是BAT的股東,BAT也不是華為的股東。BAT是非常商業化的公司,BAT只是對投資人和股價負責,而不是對華為負責。
BAT幾萬名軟件工程師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給華為ARM晶片移植軟件,薪水誰出?華為給錢?還是BAT給自己的員工發薪水?
幾萬名軟件工程師放下手頭的工作去移植軟件,耽誤掉的工作怎麼辦?帶來的經濟損失,華為會補貼麼?
BAT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華為,BAT腦子進水了麼?
何況華為已經是國內ICT行業很多企業的競爭對手,敵人多於朋友,華為和BAT已經在一些領域中存在競爭了。比如在雲計算上,華為就和阿里搶政府訂單打的頭破血流,阿里還為此還向相關部門投訴華為不正當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要讓阿里做出巨大犧牲去扶持自己競爭對手的ARM服務器。鐵流只能說,技術人員對於商業上的爾虞我詐,還是太單純。
華為ARM服務器的出路在於黨政市場和國企
如果就此宣判華為ARM服務器CPU死刑,也早了一些。雖然在商業市場上前景渺茫,但是在受政府控制的市場,前途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由於華為有非常強悍的政商關係,而且和三大經營商的關係非常好。
只要華為動用這些關係,讓政府強推ARM服務器,讓國內數據中心攤派,必須上ARM,或者給三大經營商下指標,那麼,Hi1620即便無法大紅大紫,小賺一筆還是沒問題的。
畢竟,華為的通信設備就是當年國內經營商捏著鼻子湊合著用,一點一點完成從沒法用到可以用,再到好用的歷史跨越。如果國家政策到位,華為ARM服務器,也可以重復這一歷程。
不過,這里又有一個悖論,那就是即便Hi1620做起來了,最大受益者也是ARM和日本軟銀,華為只是ARM陣營里一個打工者。華為賺的是血汗錢,而ARM可以躺著賺錢。
一旦遭遇類似中興制裁,華為ARM服務器瞬間土崩瓦解,立馬休克,而且還有可能成為美國訛詐中國的籌碼。
換言之,就是國家舉國之力扶持一個在利潤分配上、自主和安全上受制於人的ARM CPU,是否值得的問題!
既然要國家大力扶持,為何要扶持在利潤分配上受制於人,在技術自主性和安全上存在瑕疵的ARM?為何不去扶持從底層開始原始創新的申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