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88期

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張有根

在宣紙之鄉小嶺,以曹氏為故家大族。根據《小嶺曹氏宗譜》中記載,在小嶺曹氏於宋末元初到達小嶺之前就有多姓人士在此居住,並對小嶺進行開發。在曹氏到達小嶺之後,又有一些姓氏來到小嶺,與小嶺曹氏一起和睦相處,為小嶺宣紙事業的發展共同做出貢獻。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本文專就梅氏的一支在小嶺的發展做出初步研究,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一、遷小嶺梅氏遠祖略述

要說明小嶺梅氏的來龍去脈,就必須從小嶺梅氏的遠祖和梅姓一支遷居小嶺的原因說起。

(一)小嶺梅氏的遠祖和繁衍分布

查有關材料,我們得知,小嶺謝母坑梅氏是北宋一代詩宗梅堯臣的嫡系後裔,追根溯源,其始祖為商朝諸侯梅伯。

據《文峰梅氏舊譜序》「按:梅本子姓,系出殷湯,紂時曰梅伯者,以諫被廢。周武王封伯孫於汝南為忠侯。遂以梅為氏。此梅氏所系始也。」根據一些其他可以看到的材料分析,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梅氏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因故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氏主要是活躍於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換言之,後來各地的梅姓人家,大多是從這裡逐漸分支出去的。所以散布到全國各地的梅氏家族都自稱為「汝南世家」。

明朝初期,梅氏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明末清初,滿清八旗屠川,始有大批四川梅氏避居雲南。清代以後,梅氏在全國分布更廣,並有渡海赴台,更有僑居海外者。

如今,梅氏在全國均有分布,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六省為多,約占全國漢族梅氏人口的74%。

梅氏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中國姓氏排行第136位的姓氏,人口約160萬,占全國人口的的0.1%。

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歷史 第1張

(二)小嶺梅氏的直系祖先為宣城文峰山口梅氏

據2000年新編之《梅氏宗譜》中「宛溪公譜系首頁圖」記載:「之慨 ,居吳興。(子)遠,五代時為宣城掾,因家焉,乃宣城梅氏始祖。」「大庾公譜系首頁圖」記載了一塊墓碑出土的情況,並引用了墓碑上的文字:「遠公墓前土中所藏碑式,東南松兒嶺塘坎界西北望水崗月埂界丈計二百一十六弓零二步‘宣掾梅公遠墓’。按:公字維明,唐昭宗光化間由吳興之宣城為掾,因築居於州學之西。‘男:超、簡、貌、章,孫:安、朝立。周顯德五十一月吉旦’。墓在州學之西,碑藏土中者近千年,雍正二年甲辰八月鋤地始見。」由上可知,宣城梅氏始祖為遠公,生活於唐末至五代時期,因在當時宣城政府機構任職就從吳興老家遷移,居住在宣城「州學之西」。從《梅氏宗譜》世系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梅堯臣是梅遠公的第四代傳人。而梅堯臣的第四代傳人梅師太定居柏梘南莊,成為文峰山口梅氏的一世祖。對此,2000年修訂《梅氏宗譜》這樣描述:「至唐末,梅氏之慨公居吳興,其子遠公五代時任宣州掾,定居宣州城東。數代後至聖俞公(梅堯臣)時氏衍蕃已繁,宋淳熙間太七公始遷至柏梘南莊,即文峰山麓也,世稱文峰山口梅氏。」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宋初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在晚唐五代淫靡、浮艷的詩風主宰宋初詩壇的時候,他與歐陽修、尹洙等人發起了「詩文革新運動」。他繼承唐代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在詩歌創作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成為開創北宋新詩風的先驅。一代文宗歐陽修、蘇軾、王安石以及當時人民對他極為尊崇,「名滿天下」。故《宋史》稱:「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蓋少也」。

北宋以來,宣城梅氏人文蔚起,名家輩出。僅現存《梅氏家譜》和《寧國府志》、《宣城縣志》等殘史斷籍記載:梅氏先後有進士29人(其中武進士3人);舉人48人(其中武舉人7人);貢士84人;薦辟(朝廷特恩詔用)10人;獲各類科舉功名的,不下二千人;各級、各類府衙官吏160餘人;正史、方志入傳者就有27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台灣著名文學家張其昀教授在《梅光迪先生家書集•序》中寫道:「宣城梅氏是中國族姓中實為最光榮者之一。宣城梅氏所產人物有兩種:一為文藝家,一為數學家。梅氏家風合文學與科學而為一,在吾國絕無僅有。」

二、小嶺梅氏繁衍歷程

(一)梅氏一支遷居小嶺原因和時間

關於梅氏一支遷居小嶺的原因,根據《梅氏宗譜》記載也很簡單:「健中三子普福,以貿易至涇邑楓坑,遂居焉。」也就是說,梅氏先是從宣城縣境首先遷居到距離現今梅村只有5華裡之遙的楓坑從事商貿,楓坑在當時是貿易集散地,十分繁華。但初來乍到,梅氏並未有穩定居處,據梅氏後人介紹,普福公當時居住在今小嶺上西山北部山坳之中,該地至今仍然稱作「梅家坦上」,村口標誌性植物是一株千年古銀杏。《梅氏宗譜》也有「普福次子天貴,歿葬上西山梅家沖。娶程氏,歿合墓」 的記載。但畢竟西山和楓坑之間距離較遠,後來見梅村之地(謝母坑)是為適合人居之地,於是梅姓人便一邊在楓坑從事商貿,一邊在梅村之地建造居所,最終隨願。

始遷小嶺者,為健中第三子普福。據推測他大約生於清初順治年間。小嶺梅氏普福曾孫萬忠遷居謝母坑,故又稱謝母梅家。梅氏譜記載:柏慶「三子萬忠,字玉先,慷慨好施、勤儉自力,遷居謝婆坑,享年八十有三,欽賜頂戴榮身。娶楊氏,歿合墓。生子二必行、必應,女一,適小嶺曹文養。」 梅萬忠為謝母坑梅氏始祖。

(二)小嶺梅氏的繁衍

要厘清梅氏繁衍譜系,主要依據是《梅氏宗譜》。

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歷史 第2張

1. 小嶺《梅氏宗譜》介紹

筆者於2012年2月2日有幸在梅氏後人那裡見到一部《梅氏宗譜》。該譜杉木薄板譜箱外測長45公分、寬30公分、高56公分,內裝宣紙舊譜書共計25本,其中手抄本2本。其中印刷體大本譜16本,長36公分、寬24公分,印刷體小本譜3本,長小於26公分、寬小於20公分,另有手抄本6本。所有舊的宣紙譜書總厚度達到48公分。

由於年代久遠等更多方面的原因,《梅氏宗譜》有的封面損毀,有的封面黏貼的標籤脫落,只有兩本封面上有文字標題,沒有封面或封面無文字的只能從第一頁可能有文字的頁面大致推斷。不過總的來說,還算基本完好。現將《梅氏宗譜》各本內容介紹如下:

第一卷:始遷山口第一世(集明子師太1—8世);

第二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4世);

第三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5世);

第四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6世);

第五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7世);

第六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8世);

第七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9世);

第八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20世);

第九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21世);

第十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卷十三,22世)明迪公郎餘幹縣縣丞文峰梅公墓表;

第十一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21、22、23、24、25世等);

第十二卷:《文峰梅氏宗譜》泰宗、貴宗(16—20世);

第十三卷:《文峰梅氏宗譜》傳志銘(其中含有「行狀」、「古庵梅公傳」「梅母劉太安貞德傳」等);

第十四卷:《文峰梅氏宗譜》宛溪公譜系首頁圖(之慨——)大庾公譜系首頁圖(遠公碑記,康熙丙午修);

第十五卷:梅譜「新取行派歌」;

第十六卷:《文峰梅氏宗譜》像讚(汝南伯頤公、梅堯臣像等,有像有讚詞)

第十七卷:富宗公系十七傳(垂亨、垂耀、垂早、垂來);

第十八卷:祝文(手寫本:「江南寧國府、涇邑北鄉居住岸前都三圖南隅六甲楓坑正社,清光緒十七年」);

第十九卷:神知簿(手抄本生死簿);

第二十卷:神知簿(手抄本生死簿:梅公諱萬忠公朝奉);

第二十一卷:家譜(昌六、昌貴、昌國、昌銀、昌前、昌信公);

第二十二卷:《梅氏許獬、許林兩公支下世系》(水北園周村梅氏支譜);

第二十三卷:文峰梅氏重修譜序;

第二十四卷:敘(印刷本)、梅氏譜序;

卷尾:收執字號。12本譜書的收執情況,大多為小嶺(楓坑)、謝母坑梅氏傳人。

在《梅氏宗譜》中,還拜讀到一些名人序言,如明萬歷二十九年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嗣孫守峻撰《重修本家族譜序》;康熙五年丙午仲冬郢龔鯤作《梅氏宗譜序》;康熙丙午仲冬嗣孫瞿山清百述《續修宗譜序》;宛溪守德撰《文峰梅氏舊譜序》;乾隆癸酉知涇縣事李峰撰《敘》;乾隆癸巳翰林院編修趙青藜撰《梅氏譜序》;光緒十八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所作《文峰梅氏重修宗譜序》。此外,還有2000年謝母坑嗣孫勇編《續修支譜序》等。

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歷史 第3張

(三)梅姓世系考

1世: 梅普福;

2世:梅天昇(兄弟三人)

3世:梅柏慶(兄弟三人)

4世:梅萬忠(謝母坑一世祖。兄弟四人。公字玉先,慷慨好施、勤儉自力,遷居謝婆坑——即謝母坑,楓坑進口千米餘,右邊山坳。享年83歲,欽賜頂戴榮身)

5世:梅必行(兄弟二人)

6世:梅良德(兄弟四人)

7世:梅世鬥(兄弟五人)

8世:梅許然(許字輩。六人:許獬、許嶺、許探、許然、許狀、許海。獬遷水北園周村)

9世:梅昌信(昌字輩),生於道光二十六年(兄弟三人:昌章、昌延、昌信)。卒於民國五年。

10世:梅垂來(垂字輩),生於光緒八年,卒於民國十八年。

11世:梅立魁(字炳魁)(立。啟用新的輩分)(1890—1943年)

12世:梅學明(學字輩)兄弟三人:學壽、鐘照、學明)。領養外甥女秋娣為嗣。

13世:梅秋娣(明字輩)(養女,1952年生)、立子繼發(1948年生。入贅承祧)。生一子名軍。

14世:梅 軍(倫字輩),又名倫競、倫軍、倫金(1975年6月生)妻曹氏愛雲,生一子名怡然。

15世:梅怡然(育字輩)(2002年8月生)

三、小嶺梅氏家聲美行

王世貞贈梅鼎祚詩讚:「從誇荊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樹樹花。」這句話用來讚揚謝母梅氏也很恰當,因為小嶺梅氏的家聲美行也是遠近聞名的。

(一)重視教育

梅氏在小嶺雖然是小姓,但十分重視教育。這裡摭舉幾例就足以說明:

一是興辦學校。歷史上梅姓人歷來將梅姓支祠作為學校的所在地,往往將支祠建設與學校建設合於一體。梅氏支祠坐落在謝母坑梅氏村口,依山而建,坐東朝西,溪水從門前的石板橋下潺潺而流。磚瓦結構、三間兩進,前面一進內測長10.4米、進深9.54米,後牆高4米,屋脊約6米,面牆特別升高到約5.70米以上,屋中有天井一孔,四水到堂。大門高度206公分,寬96.5公分,門檻21公分,後進長度與前進相同,進深僅5.20米。後進主要供放祖宗牌位。前進除了祭祀活動、族人議事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學堂,供本族以及鄰近村莊兒童發蒙讀書,使一代又一代梅姓子弟受到很好的教育,使得文人武士代出,後面筆者將要列出的梅姓名人就說明了這一點。

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歷史 第4張

二是重視族人強身健體。「梅家個個會武功,裁縫師傅搬石垛」。這是人們對梅氏的一個方面的評價。在雙嶺坑口雙嶺橋頭曹廷柱裔孫曹美洲院中,有一方大理石,長36公分、寬25公分、高71公分。據說有360斤。這塊梅氏練功石—石垛子如何到了曹氏家中?一問才知道是曹美洲妻子梅露琴(樂琴)從娘家帶來的。據說梅氏崇文尚武,梅氏壯男時常習武、強身保家,梅露琴的祖上有位名叫「海門」的人身體靈活、武功高強,參與清朝武狀元「高考」,成績突出。比賽騎馬時,因家中只有騾子、沒有馬匹,平時很少練習馬術,因而從馬背跌落,他居然手拽馬尾,飛身回到馬背上。主考官問他「馬從何來」,他顧及面子,說是自家的。主考官認為他自家有馬,時常玩耍,驚險馬技不足為奇,遂未入選武狀元。就是這位差一點兒考取了武狀元的人,用一塊麻布手巾繳獲了「長毛」18根「苗子(紅纓槍)」 。在梅村梅軍院中發現了同樣一方石垛子,據說與曹美洲家那塊原是一對兒。這又是什麼原因?梅軍的祖上梅昌信是裁縫,平時斯斯文文的,看不出什麼功夫,那天在族人梅立柱家裡做活計,見東家玩弄石垛子,隨口誇獎了幾句,誰知東家一時高興,就說:「這石垛子有一對兒,你若喜歡,就端一個回家,算我送你的。」東家也許可能裁縫師傅搬不起這塊石垛子,誰知裁縫師傅一聽,就起身稱謝,並說讓我試試,提起石垛子,一口氣提到了幾十米遠的家門口。東家也是豪爽君子,說話算數。從此,「梅家個個會武功,裁縫師傅搬石垛」佳話傳開了。

三是重視村莊建設。小嶺梅氏雖然不大,但是歷代以來,凡到過梅村的人都感覺到該村乾淨整潔,錯落有致,小橋流水,前有從許灣和小嶺頭山窪的溪水河流,後有梅村山後的潺潺溪水,經年不歇地流淌,還有建在山澗水源頭的水井,以及用大小不一礡砌而成的石階路等,更不要說徽派建築的馬頭牆、青磚黛瓦,屋後山上的杉木和修竹了,使人一到該村莊,就有一種清新清爽之感,感到該村莊村民的素質和修養非比一般。

四是重視家訓傳承。堅持修宗譜是小嶺梅氏的一種傳統,也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和傳統好像比起丁家橋鎮其他姓氏,更顯得執著、持久,因為,梅氏人口不多,但他們時時數典歸宗,不忘根本,不忘祖宗。自清朝光緒年間至2010年的一百年間,小嶺梅氏累次修譜、精心保管,尤其是最近一次(2010年)續修族譜,為「鎮內首家」。所以當我們走到梅氏家族的人家中,哪家都能拿出家譜,向人們介紹起他們的祖先,甚至毫不掩飾地向人們介紹他們祖先的美德和功績。

五是注重工商傳家。前面已經提到,梅氏遷居到小嶺,主要是為工商貿易而來,可見,梅氏是個崇尚實業的家族,他們不慕虛名,踏踏實實勞作,將自己的人生希望和家族的興衰寄托在自己的辛勤勞作上,不冀圖獲得任何意外之名累。據口碑相傳,梅氏除了直接從事商貿活動外,還從事宣紙原料的加工,成為小嶺宣紙商家的配角。

小嶺梅氏的古往今來 歷史 第5張

六是人才輩出。梅氏自遷居到小嶺後,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各方面人才都層出不窮。

梅普福,遷居小嶺始祖,有相當的識見,敢於吃螃蟹,他率族人自宣城來此,從頭經營,為梅氏在小嶺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梅垂來(1882—1929),梅氏鄉紳,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喜結交各類人士,尤其文人雅士,與他們酬唱往來,自己則以詩詞見長,據當地人說,他的詩詞作品很多,但由於年代久遠,筆者尚未訪尋得手。近年有幸覓得他搜集編輯的手抄舊時詩詞、對聯等100則,如他抄錄的《十裡楓坑九洞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於梅垂來所編錄,使得我們今天可以通過讀到的詩詞、對聯等,了解小嶺一帶的風土人情、社會狀貌以及當時人們的追求和向往,當然也包括他們的一些惆悵。由於這個抄本梅垂來生前並未命名,現命名為《民國雅士梅垂來手抄珍品百則》吧!

在小嶺營生的梅氏中湧現出一批從事宣紙原料加工的高手,如:

梅維凡(1913—1997),調皮師,建國前,在烏溪關貓山曹康樂紙棚調皮、管棚。

梅芝加(1917.11.17 — 1994.10.02),檢紙大師。1937年到小嶺方家山紙棚學藝,出師後至1948年一直在方家山檢紙;1974—1977烏溪宣紙廠檢紙;1978—1980百嶺坑宣紙廠檢紙;1981—1982許灣宣紙廠檢紙;1983—1985小嶺宣紙廠檢紙;1986—1989金竹坑宣紙廠檢紙;1990—1994周家坑宣紙廠檢紙。一生帶出檢紙徒弟50多人。是宣紙紙鄉德藝雙馨的剪紙大師。

梅元寶(1957年生,現55歲),1974年許灣宣紙廠學藝撈紙。1988年梅村宣紙廠 創辦,梅元寶就在該廠擔任生產科長,主管宣紙生產。就在建設槽桶的時候,他大膽提出了「一改二」的設想,就是把原來「四尺單槽」的長度擴大接近一倍,與之相配套的簾槽、紙簾、紙榨和墊蓋簾以及榨板都相應地翻番或增加。當時建設的四個槽桶——兩個四尺單槽、一個六尺單槽、一個八尺單槽,其中的八尺槽桶就是「一改二」的槽桶,試撈後表明完全有效。因「一改二」提高了勞力生產率,所以在隨後的90年代這一方式幾乎被所有同行業廠家采納。梅元寶成為「一改二」的首創人。90年代初期,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宣紙之鄉出現了一種動蕩的景象,一方面「銀根緊縮」導致許多廠家關門,一方面更多的廠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新的宣紙廠家必須聘請技藝精湛的師傅言傳身教帶起一班徒弟。梅元寶因技藝精湛頗受業內人士青睞,他從出師開始就幾乎不間斷的帶徒弟,有時甚至一次帶徒弟多人。他在鎮內許灣宣紙廠、李元宣紙廠、周家坑宣紙廠、梅村宣紙廠以及外鄉茶村汪六吉宣紙廠、南容宣紙廠帶出徒弟共計五十多人,熟悉他的行家都這麼說:「你只要把燎草、檀皮交給了他,他就能為你造出宣紙來。後生跟在他身後三個月,就成了頂瓜瓜的撈紙師傅。他為人誠信、豪爽大方。」他先與人合作創辦「聯新」宣紙廠,繼而獨資興辦「元寶」書畫紙廠。

現今梅村仍是以梅氏占主導地位的村莊,有20餘戶80多人 。梅氏在此人丁興旺,歷代皆有外遷者。根據《梅氏宗譜》記載:天貴長子福慶,遷居江西饒州府樂平縣寡婦橋。 柏慶次子字忠,字廣泰,性仁厚,持家勤儉,遷居岸前都老鼠尾。 大中次子必五,秉性狷介,非義不取。遷居曹村坑。 必學次子良執,遷居宣楊都中郎口。 昌銀子垂早遷居水北園周村。 尚有不少外遷者,譜中並未明註,但可根據歿葬地址推定外遷狀況,梅氏族人介紹,涇縣雲嶺的管嶺、章渡的靠山、太原的上坊、園林牧場,黃村的九義、程家,江西的吉安等地方都有謝母坑外遷的梅氏。

(作者系涇縣小學教師,文史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