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本文為Lens微信公號「WeLens」(ID:we-lens)授權轉載。Lens 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嚴防早戀、未婚催婚、婚後催生,是很多人都會遭逢的婚戀三部曲。
家長們最常用的恫嚇套路是:「現在你當然很自在,但不結婚,老了誰照顧你?沒有孩子,誰給你養老?」
所以,我們不妨來看看——選擇單身的人,到老了之後,究竟過得怎樣?
王小平
公益組織負責人 72歲 單身28年
「因為毫無共同語言,1990年43歲的時候,我淨身出戶。從來沒有後悔過。
有時候看到鄰居們買菜遛彎都是兩個人時,會有一點羨慕。我希望找到一個「大人」,真正長大了、成熟了的男人,但不太能遇到。
中學六年我是在北京女六中讀的,沒有男同學,家里也沒有同輩的男性,基本沒有和男性相處的經驗。家里又管得嚴,不讓和同學之外的人來往,所以基本就是一個傻妞,更沒有識人的意識和能力。比較早就結了婚。和不對付的人在一起,對彼此都是地獄。
單身的好處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思想是自由的,行動也是自由的。
我工作經常要去藏區、大涼山、阿壩這些地方,坐七八個小時汽車,也沒有覺得辛苦。所有的堅強都是因為你沒有依靠,所有的嬌氣也是因為你在依靠。
我沒刻意保養過,我討厭養生的提法,為了養生而活著,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我對長壽沒有渴望,重要的不是長壽,而是有質量有追求的生活。”
若水
英語教師 60歲 喪偶後單身多年
「男人總說女人現實,但我覺得男人比女人的要求更現實。你看一些再婚男士的要求,感覺只是在找一個保姆。
我的異性朋友很多,有的是性關係,但他們都沒有資格當我的老公。
我能接受比我小10-15歲的男性,但那些男士不敢,即便相處也是偷偷摸摸的。在中國,和年齡小得多的男士談婚論嫁不現實。
我的原則是不湊合。我的標準很簡單:聊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進入婚姻不現實,那就沒必要進入婚姻。安全感要來自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婚姻上太愚昧了。不要存有讓別人照顧的想法,因為到你真正老了的時候,肯定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剩女」是長輩給的定義,事實上,剩女的生活比一般的婚姻更精彩。」
張洪志
陶藝工作者 62歲 離異後單身
「一直是工作第一、感情第二,妻子不適應,就離婚了。
有的女性,做朋友不錯,做夫妻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我希望她對我的行業感興趣,能夠在工作室生活得了,但我不抱什麼希望,因為幹這行就不是一個正常狀態。
目前只能是自己照顧自己。
做藝術的,除了少數「成功」的藝術家,其他的都是兩個膀子一個腦袋,和打工者一樣。大多數人一旦重病,只能靠大家一起捐。
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投入工作中,捏著陶土、拉著坯,投入到創作過程中,我就會腦里一片空白,和陶器融為一體,什麼都不去想了。
能乾的時候努力地幹,幹不動再說。」
阿山
外企管理者 64歲 從未結過婚 單身8年
「35歲之前一直是在和女孩談戀愛,一直覺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天經地義的。當時也沒想到什麼通過結婚來逃避社會壓力,就是覺得應該結婚。但往往是和女孩交往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分手了。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很有挫敗感。
那時對生活很茫然,後來偶然接觸其他同志,才開始結交同志伴侶,認真的感情,有過四段,最後一段在2010年結束,這七八年時間一直是單身狀態。
早先遇到喜歡的就交往,比較簡單,現在覺得能夠建立長久的關係,找一個伴兒一起生活,是很難的事,不抱太大期望了。
目前的單身狀態也是讓我比較滿意、安心的,沒有太多糾結的問題。退休生活還是挺多彩的,做志願者,到處拍一拍,在精神上也有成就感。
老年人獨自生活,要有意識地結識一些朋友。有病身邊沒人時,比較麻煩。等到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就住到養老院。
當你真正自我認同之後,就知道不能按照別人的要求生活,每個人都是千差萬別的,別人特別值得羨慕的生活未必適合你。要根據自己情況作出自己的選擇。」
陳生
商人 70歲 1986年移居美國後一直單身
「36歲去美國後,我一直單身。那時華人來美國的還少,而且中國的女性多是喜歡美國人。
我交過很多馬子。美國人感情上單純,不牽扯金錢、權力之類的,喜歡你就是喜歡你,但第二天早上說不愛你了也是很真實的。
美國人的婚姻挺複雜,特別慎重;中國人的感情很複雜,有的時候不明說,要猜來猜去,但中國人的婚姻很簡單,甚至有點隨便。國內的人選擇是否結婚,首先要看對方是否有房有車,這是政治,是買賣,不是婚姻了。
關於感情的最美好回憶,是我對一個女孩一生的惦念,她是我的初中同學,初戀,但從始至終手都沒牽過。她長得挺漂亮,插隊時在北大荒的農村結了婚,回城後又結了幾次婚,人生非常坎坷。65歲去世時,我參加了她的葬禮。我們這一代人都經歷了很多。
出國前我在故宮博物院做行政幹部,房子什麼的都有了,有人給你端茶倒水。但報紙上看到有人出國,我就想去看看,一個月內就做了決定。英文一句不會、帶著30美元就去了美國。第二天就到餐館打工,刷盤子。我現在英文說得很好,但不認字,做生意簽合同,要每個詞查字典確認。
這幾年我回到北京,現在中國人的感情和性太開放了。反而美國很保守,很遵循傳統。
盡管70歲了,但我還是想和伴侶浪漫地共度餘生。”
藕姨
企業管理者 66歲 單身16年
「我特別重視精神戀愛,一生中有兩個夢中情人,一個是史鐵生,一個是《飄》里的白瑞德。史鐵生的智慧和寬厚,白瑞德對感情的態度和他在戰亂中仍然很精致的情懷,他們兩個的結合,才是我眼中最完美的男人。
但這樣的人怎麼會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即使存在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看上我?
我30歲才結婚。50歲時選擇離婚,不是因為外遇或感情不合,只是因為理念上的問題,過不到一塊。
我挺排斥那種老了非要找個伴兒的想法。
一般說來,人到75歲以後才需要被照顧。為了最後的十五、二十年,沒找到真愛就結婚、就要委屈自己四五十年?這是多明顯的一筆帳。
沒上過大學,我很遺憾;沒有完滿的婚姻,我沒覺得遺憾。我沒把婚姻當回事兒。」
這些單身的老人,雖然有人排斥再找伴侶,有人還很渴望,但都有著自己豐富而精彩的生活。
目前中國正置身於第四次單身浪潮中,根據國家民政部統計,中國單身成年男女人數已近2億。全國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為近年來的14.6%。單身獨居群體數量龐大且仍在擴大。尤其是大城市的三高人群里,未婚比例很高。
來到陌生的城市求學、工作,一個人找房子,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孤枕難眠,甚至一個人去醫院,是年輕人在城市中紮根落腳的必經過程。單身獨居可能是其臨時狀態,但也可能最終變為一個人的生活常態。
如果暫時還沒有兩個人的浪漫,那就去創造一個人的精彩。
原作者名:
路瑞海
轉載來源:
WeLens(ID:we-lens)
轉載原標題:
那些選擇獨身的人,老了過得怎麼樣?
授權說明:
口頭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