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名符其實的太上皇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最後一個名符其實的太上皇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與唐朝太上皇數量相等的是宋朝。但與唐朝的太上皇大多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而產生的所不同的是,宋朝的太上皇基本上產生於:或因強敵壓境,一推了之;或因厭倦政事,一推了之。

宋朝的第一位太上皇是宋徽宗趙佶。這是一個只適合做玩家的藝術天才,而不適合做皇帝的政治庸才。在趙佶當皇帝的二十五年中,他狎近奸諛,疏斥正士,大興土木,專注玩樂。於是,蔡京、童貫、高俅等權奸,便迎合其驕奢淫佚之興趣,崇飾遊觀,困竭民力,怠棄國政,日行無稽,致使國內饑民造反,界外強敵壓境。在內外交困,金兵分路進逼,政局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宋徽宗被迫下了 「罪己詔」,然而,腐敗政治早已病入膏肓,此舉實在於事無補。惶惶不可終日的宋徽宗,避難卸責的唯一選擇就是向北齊的高湛、高緯父子學習,把爛攤子甩給兒子去承擔。皇太子趙桓知道這時的皇位就是一座火山,在百般推托無果的情況下,趙桓於宣和七年十二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為靖康,尊宋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趙桓,史稱宋欽宗。

欽宗趙桓上台後,力圖刷新政治,扭轉頹勢。半年時間,便將前朝寵臣蔡京等,貶殺殆盡,全然不給太上皇一點面子。其整頓力度不謂不大,其政治手腕不謂不鐵,怎奈國家之弊已無藥可醫,決不是撤換幾個人所能療救的。面對兵臨城下的金軍,趙桓已束手無策了。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宋徽宗趙佶的太上皇美夢終於變成了噩夢。太上皇趙佶、皇帝趙桓、皇后、皇太子、以及一乾貴戚官吏、內侍宮娥、工匠娼優等,數千人都成了金人的俘虜,與皇宮國庫的一切寶物一起,統統被金人解押北上,這就是令人扼腕唏噓的 「靖康之恥」。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國運,就玩完在了這個大玩家太上皇趙佶的手中。做了金人俘虜的太上皇,還被金人戴上了一頂侮辱性的 「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盡殘年,於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五月,客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城西北部),終年五十四歲。其實,太上皇趙佶這樣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怨不得別人。

趙佶是由太上皇變成俘虜的,而趙桓則是在俘虜營中變成太上皇的。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逃出金兵追擊的康王趙構,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史稱趙構為宋高宗。當了皇帝的趙構,遙尊在金營做俘虜的兄長宋欽宗趙桓為 「孝慈淵聖皇帝」。拋出這種類似太上皇的 「榮譽」稱號,不過是趙構的政治秀,對在金營中度日如年的昨日皇帝趙桓來說,則毫無意義。紹興三年(公元1373年)五月,苦熬了六年的 「孝慈淵聖皇帝」趙桓終於熬不住了,比他爸爸還早兩年死在了俘虜營中。

宋高宗趙構,曾經多次被金兵追趕過,前半生多半在驚恐中度過,並在一夜與嬪妃親熱時,忽報金兵已打到城外,嚇得他翻身就逃。這次雖然逃過一劫,可那話兒卻被嚇壞,從此金槍不能再舉,再也無法繁衍後代了。

被金人打怕了的他,一生都在致力於與金人講和。就是他,為了講和後,能安穩地當兒皇帝,不惜用十二道金牌將己打到朱仙鎮(今河南開封縣城西南部)的嶽家軍招回臨安,錯過了收復中原河山的大好時機。其後,又縱容奸臣秦檜以 「莫須有」的罪名,於紹興十一年(公元1142年)十二月,將岳飛父子害死於大理寺獄中。和金人的和談是成功了,可兒皇帝卻不好當,面對破碎的河山,他對執政有些厭煩了。在他當了三十六年皇帝後,於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六月,詔皇太子趙昚即皇帝位,而他自己則稱為太上皇帝。這個退居二線的太上皇卻很長壽,太上皇都當了二十七年,直至淳熙十四年(1190年)十月才崩於德壽殿,享年八十一歲。《宋史》是這樣評價他的: 「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權宜立國,確乎艱哉。其始惑於汪、黃,其終制於奸檜,恬墮猥懦,坐失事機。……岳飛父子竟死於大功垂成之秋,一時有志之士,為之扼腕切齒。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

趙昚於紹興三十二年即位後,史稱宋孝宗。這個宋孝宗很有意思,竟是趙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能成為皇太子,是因為趙構無子,便將趙昚過繼給自己為嗣的。趙匡胤一定想不到,時間過了二百年,他的七世孫,又從他弟弟趙光義一脈的手中接過了皇位。不過,趙昚這個皇帝當得並不舒心,他雖然做了二十八年皇帝,可卻有二十七年是在太上皇的陰影下度過的,這讓他對政治產生了厭倦。於淳熙十六年(公元1192年)二月,宋孝宗下詔傳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宋光宗,尊孝宗為至尊壽皇聖帝。至尊壽皇聖帝於紹熙五年(公元1197年)六月,崩於重華殿,享年六十八歲。

宋光宗趙惇,孝宗的第三子。初即位,薄賦緩刑,國是向好。但他懼內,皇后李氏,妒悍跋扈,內不能制,致光宗驚憂成疾,不能履職,政事多決於李後。至太上皇病歿,光宗因病不能執喪,朝臣請太皇太后下詔,傳位於皇太子趙擴。紹熙五年七月,太皇太后以光宗有疾未能執喪為由,命皇太子即皇帝位,是為宋寧宗,尊光宗為聖安壽仁太上皇帝。過了六年,太上皇崩於壽康宮,享年五十四歲。

明朝只出了一個特殊的 「太上皇」,即明英宗朱祁鎮。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面對北方蒙古瓦刺部落的四路進攻,年輕的明英宗聽從了他寵信的大宦官王振的主意,禦駕親征。結果,兵敗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英宗做了瓦刺人的俘虜。消息傳回京城,舉朝震驚,一片慌亂。危急關頭,大臣於謙等輔佐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是為明景帝。這一非常措施果然奏效,穩定了混亂的政局,聚攏了渙散的人心。軍民同仇敵愾,在於謙的主管下打退了瓦刺人對京城的圍攻。俘虜營中的英宗則被遙尊為太上皇。翌年,沒有油水的太上皇被瓦刺人送歸,景帝親迎,兄弟相擁而泣。接下來,便是爭權奪利,兄弟相煎,英宗復辟,景帝失權。失權後的朱祁鈺,鬱悒而亡。由此可見,非萬不得已,皇權是斷不可輕易放棄的,權力就是命根子啊!

最後一個名符其實的太上皇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即清高宗弘歷,弘歷二十五歲繼位,整整做了六十年皇帝。據說,乾隆是為了不超過聖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指標,所以,坐滿六十年皇位後,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弘歷退居二線,禪位於皇太子顒琰,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表面上,乾隆是退居二線當太上皇了,實際上,大權仍然抓在他手上,大政仍然由他決斷,嘉慶皇帝顒琰也著實當了幾年兒皇帝,直至他的太上皇老子駕崩後,他才開始當家作主。

了解中國的太上皇現象,對於認識中國的皇權政治不無裨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