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念田
在中國文學史上,東晉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可謂是千古不朽的名文。《桃花源記》講述了一個武陵捕魚人,一次偶然迷路,卻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的故事。文章中描繪的世外桃源處在桃花林中,與世無爭,人人安居樂業,一派和美,仿佛是被歷史遺忘的仙境。這樣的世外桃源成為了眾多類型的藝術創作中的重要題材,一直被世人傳唱。
以桃花源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那麼,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有陶淵明寫的 「桃花源」嗎?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二十世紀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大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經過研究,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桃花源記>旁證》,提出了一個大膽又有趣的猜想,那就是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並非幻想,而是有著真實的歷史原型和背景的。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
陳老認為,《桃花源記》所描繪的 「桃花源」是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民塢堡生活的真實寫照。所謂的 「塢」,相當於中世紀歐洲的城堡,面積較小、自成一體、自給自足,可在不斷的戰亂中得以保全。塢和城原本都是軍事堡壘,但城發展起來後更重商業交通,故而處於交通中心,城市面積也較大。而塢堡是在戰亂中逐漸出現的,其基本功能就是躲避、防禦戰亂和寇盜,故而塢堡的特點是體小人少、自給自足。
在五胡亂華,政權林立、交戰不息,政治秩序徹底崩潰的時代,原本發達的北方地區城市荒蕪,人口稀少。幸存下來的人以宗族和鄉黨為單位,聚居於田野山林之中,戰亂時據堡自守,無戰時則務農自給,這就是《桃花源記》反映的社會歷史原型。
陳寅恪先生像
陳寅恪先生在文章中推測, 「桃花源」是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民塢堡生活的真實寫照。真實的桃花源並不在南方的武陵,而應該在北方的弘農或上洛一代。桃花源中人民所躲避的秦朝,不是漢朝之前的秦朝,而是十六國之一、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權。文章中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則是作者的文字遊戲。
陳寅恪先生認為,處於南方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之所以能還原北方人民的真實生活,有賴於真實的見聞。東晉義熙十三年春夏之間,東晉大將劉裕率軍北伐、西進,入關滅後秦。而戴祚(字延之)從軍出征,著有《西征記》兩卷。陶淵明本來就和這次征伐中的一些將領有交情,還有詩詞唱和流傳至今。他從這些將領口中直接或間接得知相關情況完全可能。
在戴祚的著作中有大量描寫中原地區塢壁的內容,尤其是有關於桃林和桃源的記載。將其與《桃花源記》相比較,在地理、事跡和時間上都是符合的。尤其是文章中說 「落英繽紛」,正好對上了戴祚等人入山的時間,那就是四月份。山地高寒,節候較晚,四月正是落英繽紛的時節。
總而言之,陳寅恪先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推測,那就是《桃花源記》紀實的部分,是以陶淵明聽說的東晉北伐將領在北方的真實見聞為依據的。而其中寓言的部分,則寄托了陶淵明個人的美好理想。
參考文獻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