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是否發現自己想時刻黏著你的伴侶,喜歡你可以感覺和他更親密些,即使你們倆已經很親密了?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你追,我逃——都消磨著彼此的愛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if (window.location.host != ‘www.xuehua.us’){window.location.href=’https://www.xuehua.us/2018/07/31/%e4%bd%a0%e8%bf%bd%ef%bc%8c%e6%88%91%e9%80%83-%e9%83%bd%e6%b6%88%e7%a3%a8%e7%9d%80%e5%bd%bc%e6%ad%a4%e7%9a%84%e7%88%b1′;}
或者,你是否好幾次都幻想著能從一段關係中暫時抽身,希望可以一個人待一段時間呢?
在絕大多數關係中,總是有一方希望更多親密,而另一方則更需要個人空間。如果你也處在這樣的感情里,那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值得思考。你是上述的哪一方?你希望和伴侶再更親密些嗎?或者,你是否覺得另一半太黏,讓你有點喘不過氣來了呢?
如果你是渴望更親密的一方,你該怎麼做呢?或者如果你想要更多的私人空間,要怎麼對另一半說?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你試過的方法,好使不?
絕大多數情侶或夫妻都經歷過情感主導權的「拉鋸戰」,戰果往往是兩人之間產生的一定距離。我這里說的距離可不是像個體的獨立自主這類的好詞,而是指橫亙兩人的障礙,是致使感情雙方(不管是希望更多親密還是更多個人空間的一方)都不滿意和不舒服的圍牆。
感情中往往有一方希望更多的愛和親密感,Les Greenberg博士把這一類人稱為「追逐者」,而另一類則稱為「疏遠者」。
我們絕大部分人會在一段關係里屬於其中一類,也有不少人是同屬兩種類型的。「疏遠者」會較容易感覺自己受到干擾,他們常常會產生很大讓人望而卻步的想法:「啊啊啊他太黏人了!兩人關係發展太快了吧!!」、「她向我索取的太多了,讓人窒息了要。」
而另一類更容易感覺沒有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則經常會在內心產生這樣的想法,「為什麼他不樂意花點時間陪我?是不是不在乎我?是不是不愛我?」「要怎麼樣才能讓她愛我多一些?不行我得想辦法讓她眼里只有我。」
於是乎,就逼得更緊一些了。這樣一來一往,一個覺得不夠,一個覺得太多,兩人慢慢就會產生距離和隔閡了。
這一「追逐——疏遠」動態模型可能會導致感情中的不對等。從克制感情、回避親密或控制伴侶能多靠近他們這方面來說,疏遠者往往在感情里擁有更多的主導權。這會讓他們的另一半感覺沮喪和難過,讓他們變得愈發焦慮、不安、失落、黏人,或索取得越來越多。然後,雙方進入一種不斷激化對方行為的惡性循環之中,一方追得更緊,一方逃得更快,最終感情往往悲劇收場。
人們陷入這種你追我趕的模式,與他們最初的親密關係形成模式有關。我們在嬰兒時形成的依戀模式影響我們對婚姻和感情的期待和看法。
例如如果我們由非常不穩定的父母撫養長大,他們有時可以滿足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更多的時候情緒極其不穩定,一會和藹可親,一會冷漠以待,一會咆哮跳腳。我們可能會感覺不穩定,沒有安全感,必須要不斷做些什麼才能獲得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懷,形成焦慮依戀類型。這種類型的孩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會感覺「喂不飽」,沒有安全感,必須時刻黏著對方。這種不安全感在行為上會表現為占有欲、控制欲、嫉妒心很強,對自己不自信等。通常這些行為的初衷都只是希望獲得對方關注,讓對方更愛自己一些,但往往是將對方推得更遠。
又比如我們在冷漠、忙碌、極少時間陪我們的父母身邊長大,我們可能會將自己與外界隔絕。小小的我們變得獨立,變現得好像不需要從他人那獲得任何東西一樣,內心還可能會瞧不起那些依賴別人的人。這種回避依戀類型會延續到成人,逐步發展成拒絕疏遠的模式。在一段感情中,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與伴侶保持一定的距離,拒絕付出情感和愛;我們很多時候會尋找借口不和伴侶待在一起,表現出「偽獨立」的樣子。我們的精力可能會過於集中在自己身上,只顧著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伴侶。我們的另一半會覺得我們「不可接近」,他們很容易感覺沮喪、挫敗和失望。
不難看出,小時候形成的依戀模式對長大後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和對親密感的舒適度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恐懼和防禦機制都在不斷發展,雖然有時候我們會有點沮喪,但這些防禦讓我們感覺「安全」,讓我們得以逃避了「被拋棄」的恐懼感和焦慮。
無論我們屬於追逐還是疏遠的一方,感情中的雙方都喜歡指責對方。「她一直推開我,她不關心我。」「他放了太多精力在我身上了,我受不來他的抱怨。」等等等等。其實,為何不停止責怪我們的另一半,轉而責怪這個「追逐——疏遠」的怪圈呢?不管是咆哮、逃避、還是克制、干涉,很多時候我們經常用「自以為」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殊不知這反而造成了惡性循環。
如果想停止這個循環,首先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如何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們可以和另一半坦誠不公地討論這個「追逐——疏遠」的循環,不帶指責。我們可以開始注意這個圈兒是如何開始轉起來的。
-
在另一半做出我不喜歡的行為之前,我做了什麼?
-
我是否喋喋不休地抱怨而不是直接表達我真正想要的?
-
我的語氣是否聽起來尖銳又刺耳?我是否躲開和她的肢體接觸,又克制自己情感了?
-
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又去控制對方了?
-
我是否又拒絕了和對方一起活動的要求了?
如果我們對彼此保持好奇心和不帶著防備的心理,我們就能慢慢看清楚這段關係的運作模式,並根據這個模式調整自身的行為。
有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小人兒總會帶著長矛和批判蹦出來,陰惻惻地告訴我們能解決問題的做法,比如「你就應該別理他,這樣他才能消停會。」「打一個,再打一個電話給她,你才打了8個,不夠多。」,而這些想法正是導致圈圈繼續轉下去的錯誤之舉。
要打破這些會給感情產生隔閡的「你來我往」「你追我趕」的行為和念頭,第一步是停止我們自己那半個圈兒。
比如,如果我們是追逐的那一方,那我們可以試著停止不斷所求的行為(不斷安排約會、索取承諾、喋喋不休和時刻查崗等)。一旦停止這些行為,你會發現對方找我們的頻率反而還比以前高了,他們更樂意和我們待在一起,也感覺更舒服。
如果你是推開別人的一方,那可以說試著去「親近」我們的另一半(比如騰點時間出來,表達愛意,表達你對她的感受和想法都很感興趣等)。隨著你表達得越來越多,你的另一半會變得更有安全感、更放鬆,也不會再像以前那麼黏著你,和控制你。當你想自己獨處的時候,我們要溫和地耐心地告訴對方,聲音不要拔高,也不要太冷漠。告訴對方,你現在想自己待一會,很快你就會回到對方身邊。
要打破自己一貫的模式一開始總是會很難,也許會讓你感覺不舒服。但是隨著你開始改變,你們的圈子也會隨之改變,不但你們的感情會更加深厚,你們也會變得更加緊密和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