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01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歡樂頌2》原生家庭與馬勒分離個體化理論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if (window.location.host != ‘www.xuehua.us’){window.location.href=’https://www.xuehua.us/2018/07/31/%e3%80%8a%e6%ac%a2%e4%b9%90%e9%a2%822%e3%80%8b%e5%8e%9f%e7%94%9f%e5%ae%b6%e5%ba%ad%e4%b8%8e%e9%a9%ac%e5%8b%92%e5%88%86%e7%a6%bb%e4%b8%aa%e4%bd%93%e5%8c%96%e7%90%86%e8%ae%ba’;}
這幾天果斷開始追浙江衛視「心動治愈季」推出的《歡樂頌2》,劇里生動地刻畫了當下社會中五類女性的心理和故事,尤其安迪和樊勝美這兩個角色最引大眾關注,由此忍不住想探討:原生家庭對教育和成長的重要性。
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童年早期的經驗都清晰印刻在大腦中,它沒有語言的編碼,不能被回憶或意識,但其影響可能伴隨一生,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也印證了樊勝美感慨的那句話: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自我發展心理學—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individualization by Mahler(馬勒的分離個化理論)在分析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中,分離與個體化的完成是個體成長的重要標誌,其中認為分離個體化的兩個重要時間在0-3歲和12-18歲。雖然馬勒的理論是針對嬰兒期的第一次分離,但這種早期對「內在父母形象」的內化,緊密影響到青少年,成人的生活。而這種影響不是停滯的,會是一生的過程。我們最基本的認知來自原生家庭,不僅僅是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它的強烈影響,而且你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你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會受到家庭、最親近的人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我們每個人身上其實都有父母的影子。
02
原生家庭對安迪的影響是最大的,安迪的媽媽貌美如花,在外形上就繼承了媽媽的高顏值基因。她的父親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在商業界備受推崇。本來這兩人的搭配,安迪應該過著很幸福的生活,但偏偏她的母親家族有精神病史,父親非常狠心的拋棄了她們母女。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因為出生後,如果沒有他人的照顧,任何一個嬰兒都不可能活下來。而安迪從小就在孤兒院長大,沒有父母在身邊,從未在原生家庭獲得愛和關心,性格難免有些扭曲。
長大後,安迪一直在試圖逃離童年對她的影響,作為孤兒她有著強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入住歡樂頌小區,第一件事是安裝錄影頭。
外婆和媽媽都有遺傳性精神病。得知自己的弟弟也有精神問題,安迪的情緒會非常不安,緊張到喝水和吃東西,速度停不下來。後來都是需要看心理醫生才能緩解。比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吃了半斤的米飯,還想繼續吃。
有這麼一個細節,她第一次和魏渭約會吃飯時,魏渭問她愛吃什麼,安迪回答:大葷最好。這點,和她從小生長環境有關啊。福利院夥食不好,基本上都是菜葉。以致於長大後,自己有能力出去吃飯,點的飯菜里,都是大葷了。
從小安迪就很有危機感,長大以後更是一直秉承著明白不努力就會一日三餐沒有著落,落後就要挨打,逼著自己努力上進。大學專業本來是和實驗室打交道,後來得知金融專業來錢快,遂改為經濟學專業,她這是窮怕了呀。
在得知父親拋棄母親的真相後,平日冷靜的安迪,也無法遏制自己,情緒失控。
尤其是聽到父親說:如果那時知道安迪的母親懷有身孕,一定會逼著她去打胎,打胎不成,生出來也會掐死。安迪直接近乎發瘋。她嘴上說不在意,其實最在意的事就是自己是個不受歡迎的孩子。
可見,原生家庭父母的關係,對安迪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在這些幼年的陰影下,安迪存在情感缺失,她對與人相處有一定程度的障礙,有著「親密碰觸障礙」的心理問題。比如與奇點的第一次約會,當奇點的手搭在安迪的肩上時,安迪下意識的警覺,把奇點摔了個四腳朝天。所謂的「Close relationship」 是心理學流派中的一個分支,也被稱作親密關係心理學,本意是指不限性別年齡的兩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關係。而第一次看到劇中設定安迪有「親密關係恐懼症」時,她的主要表現是注意和人保持距離,拒絕過度親密。
造成這種心理障礙與安迪早期的童年受挫密切相關。童年時,作為被家人的遺棄的孤兒,使得安迪不得不在孤兒院獨自成長。她的潛意識中缺乏安全感,無意識地否定對人際關係的需求,從而降低依戀,成年後也難以與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慢慢地回避親密的關係,從此對每個人都設置了高高的防備。
曾經以為奇點的出現會是安迪的救贖,他了解安迪,懂她的苦痛,卻將她赤裸裸地暴露在父親和真相面前,讓她崩潰癲狂,然後扳直她的腰背,命令她堅強。在心理學中,讓求救者持續一段時間暴露在現實的恐懼之中,而不採取任何緩解行為,讓恐懼自行消失,以達到身體機能被動放鬆,稱之為「衝擊療法」。奇點試圖用現實「衝擊療法」讓安迪不斷受傷,再不斷治愈,這樣的愛,讓安迪承受不了。
小包總的出現,不像奇點那般二十四小時盯著安迪的「病症」,亦不會刻意調查安迪的家庭來歷。這兩天在看《歡樂頌2》前4集時,發現安迪雖然表面上厭煩這個特別會撩的小包總,但從她的甜美的笑容里,又看出內心已經被他吸引了,看來有望被小包總治愈。也希望小包總給安迪一個全新的世界,讓她把原生家庭曾帶給她的壓抑、孤僻、缺乏安全感,拋諸腦後,讓她學會放鬆自己,學會慢慢愛這個世界上美好的東西。
03
而另一個被原生家庭所影響的就是樊勝美了,長得漂亮,外企的資深HR,早早就明白工作才是一個女孩在外地立足的重中之重。但偏偏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父母的教育就是萬事以哥哥為主,從小被忽視的她出於不得已也好,出於習慣也好,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甚至為哥哥一家的生活買單。而這一切在父母的眼中都是理所應當。但這雙父母太極品,重男輕女的思想太入骨,只一味地寵溺哥哥,完全不顧樊勝美的辛酸。把樊勝美當做提款機,不斷地壓榨她,還認為一切理所應當。
在看到樊勝美租的房子,樊母罵罵咧咧的抱怨聲不絕於耳:真是作孽,你哥哥嫂子連家都回不了,你住這麼高級的房子。
一開始,我還會為她的懦弱和現實而氣憤,可是漸漸的,卻又理解了她的無奈,被親情綁架者的樊勝美現實,對錢產生極度的渴望,被打上了「現實女」的標籤。家庭決定她的成長格局,而樊勝美身上的圓滑、勢利統統是來自家庭影響。
她身在這樣一個經濟拮據、全家人都靠她養的家庭,對愛情的觀點也會更加現實。對待喜歡她的王柏川,她很介懷對方的車是租來的BMW,更是沒有房子,也很擔心和他一起還貸的日子。
好在患難見真情,《歡樂頌1》末尾,王柏川攜手同行,始終站在她的身邊,與她一同支撐著這些來自家庭的經濟重擔和精神壓力,也成為她前半生迎來的轉折點。
可就在我追《歡樂頌2》的這四集里,我便嚴重的又一次感受到了樊勝美未能擺脫「原生家庭」給她在選擇「新生家庭」的決定上,造成的影響。當王柏川熱切的希望樊勝美可以盡早去見一見他的家人的時候,樊勝美是抗拒的,而抗拒的背後是什麼原因?我想歸結為low self-esteem,那麼什麼是low self –esteem?(低自尊)?
Melanie Fennell(1999)在《戰勝低自尊》(overcoming LowSelf-esteem)書中,將自尊定義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對自己的想法,以及我們賦予自己的價值」。她指出自尊是我們關於自己的核心信念(central belief),而低自尊意味著人對自我的品質和價值有負面的核心信念。
在《歡樂頌2》里體現為樊勝美拒絕王柏川見其父母的潛在意識是—她覺得自己:不夠好,軟弱無力,並且家庭的拖累讓她堅信自己配不上王柏川。因此她對有機會擁有的婚姻採取了主動拒絕的態度。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值得,也不該擁有。低自尊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種沒有由來的擔憂和恐懼,它可能以逃避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樊勝美的這種低自尊人格是怎麼產生的?
反觀她的家庭,她生在一個經濟拮據且重男輕女的家庭,因為家庭很窮,她的早年生活經歷將長期在她心中留下「我低人一等」的感覺,而父母的重男輕女又使她的童年缺乏溫暖和促成自我價值感的事。
簡單的說,在樊勝美童年時感到「自己無法滿足家人的期待,因為是女孩,家人不喜歡我,我的存在本身就令人失望」——這種關於她自己的本質評價,就是她對自己的核心信念(central belief)。而一旦低自尊感的負面核心信念形成,她便會不斷的加深這種帶有偏見的觀念和自我暗示,比如她會格外注意到自己的家庭很窮,很拖累對方,卻忽視了自己的優點:善良,仗義,工作努力,情商高。
從《歡樂頌1》遇到哥哥債務問題,她為了掩飾自尊而拒絕安迪的現金幫助,到《歡樂頌2》擔心愛人的家庭看不起自己的自卑感,而拒絕這段感情。原生家庭因為缺乏對樊勝美的關愛甚至對她的忽視,重男輕女的極端性,導致了她在成長以後低自尊的惡性循環(如下圖)
04
好在《歡樂頌2》中的她們,都在逐漸被友情、愛情所改變、軟化。小包總是治愈安迪的一劑良藥。
王柏川的「半輩子」表白給樊勝美乾枯的內心種下一粒希望。
目前《歡樂頌2》的劇情走向十分切合浙江衛視這一季度的「心理治愈季」,而我也會繼續關注每晚19:30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播出的《歡樂頌2》,希望大結局里,能給安迪和樊勝美一個happy ending。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