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圖為英國華人參政計劃選民登記之旅活動現場。
(資料圖片)
澳大利亞《星島日報》最近報導,新南威爾士州自由黨華人青年議會成立,旨在為當地華裔青年提供更多參與民主和服務社會的機會。
美國中文網日前報導,在包括華裔群體在內的亞裔團體努力下,加州聖克拉拉市地區法官最近判決,今年起,該市將劃分成為6個選區,為亞裔進入議會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美國《僑報》最近報導,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由4個華裔青年在加州爾灣市成立的「美國華人領袖孵化器」(下稱「孵化器」)如今辦得有聲有色。
海外華人參政正在煥發新的面貌,呈現出新的氣象。
多元方式表達訴求「華人參政最傳統的方式就是支持政黨,比如在美國,華人在投票時支持民主黨或者共和黨。後來華人開始提出自己的候選人,推舉華裔候選人作為代言人。」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陳奕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李斧表示,「競選公職是最引人註目的參政方式,助選則是多數普通華人的參政選擇。我自己由州眾院議長提名,擔任過6年俄勒岡州政府亞太事務委員會委員,後來還當選為其副主席。」
而現在,海外華人不再滿足於數年一次的投票,他們參與住在國政治的方式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特徵。
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華裔通過參與訴訟來改變不合理的選舉制度。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統計數據,白人占聖克拉拉市人口的44.1%,亞裔占40.4%,然而這座城市歷史上卻從未出現過任何一名亞裔議員,甚至也沒有其他少數族裔的議員。此前曾有一名亞裔候選人參與了最近至少十次的市議會選舉,但是從未入選。
華裔聯合其他亞裔群體向聖克拉拉地區高級法院提起訴訟,並積極參與作證。功不唐捐,華裔的努力收到成效,取得了有利的判決結果,迎來變革的契機。在市選區劃分地圖中,1區亞裔人口占比為51%,超過半數。
還有一些華人青年通過建立公益組織來培養和增強自身的參政能力。
最近,據美國《僑報》報導,2016年由4個華裔青年在加州爾灣市成立的「孵化器」取得巨大成功。這一組織通過傳遞政治議題、組織辯論和演講等多種活動,給了青年人參與政治活動的機會,據統計有1000多名華裔青年從中受益。「孵化器」還對華裔青年進行公開演講、辯論、面談等參與政治的基本技能培訓。
「如今華裔參與政治的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特徵,」陳奕平說,「除了傳統的參與投票、遊行示威等,很多海外華人群體開始嘗試建立自己的組織甚至是政黨,培訓和動員華人及其他少數族裔參與競選。」
群體參政意識覺醒
參政方式多元化的背後,是華人參政意識的群體性覺醒。這體現在不僅有越來越多的華人在政壇發聲,更體現在華人開始帶動群體共同提高政治參與度。
戰後70多年來,美國各級政府、議會機構湧現出鄺友良、陳香梅、駱家輝、趙美心、孟昭文等一批有代表性的華人政治精英。他們活躍在美國政治舞台上,很多人也在為華人權益積極奔走。個體的積極參政和在政治上的成功離不開華裔群體的大力支持。
李斧指出,2016年,梁彼得警官案引起了全美華人的空前關注,得到40餘城華人聲援。此後華人參政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近二三十年來,海外華人的參政意識逐漸覺醒,並且不斷提高。」陳奕平說,「當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之後,他們開始推出能夠代表自己利益和聲音的華裔候選人。」這要求候選人群具有大量的支持者。一些活躍的華人,尤其是青年在不斷提升華裔群體的參政意識與參政能力方面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孵化器」的成立不僅僅提高了青年人參與政治的熱情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影響華裔青年,從而影響到了這些人所在的家庭。被孩子的熱情、能力所感染,許多家長的參政熱情也漸漸增強。
為喚起華人參政意識,促進華人高層次的政治參與,英國華社中的一批華人政治精英建立起了第一個華人政治性社團——英國「華人參政計劃」,旨在推動華裔參與到英國的政治生活和社會事務中,這一項目也得到了英國工黨和保守黨的支持。社團發展至今,對改善在英華人參政狀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融入當地是最終目標
渴望通過參與當地政治的方式融入主流社會,是許多海外華人的共同心聲。
「孵化器」創始人之一奧利維爾·馬說:「2016年大選期間,我發現有些華人不是很在意政治議題,我們青年一代華人要真正融入美國社會,就必須要接觸到美國社會管理的核心,了解美國社會是怎麼運作的。」
兩年來,「孵化器」在加州華人聚居區開枝散葉,成立了數個分支機構。國會議員候選人辯論會、爾灣市長候選人辯論會以及眾多政界人士的專場演說等活動辦得如火如荼,加州財務長、加州眾議員等這些過去讓孩子們景仰的政客和官員,都成為與他們面對面交流的活動嘉賓。奧利維爾的願望正在變為現實。
《星島日報》報導,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自由黨華人青年議會成立典禮上,華人青年議會主席容思程說,組織成立的目的在於,給澳大利亞華裔青年提供參與民主、服務澳大利亞社會和華人小區的機會。華人青年在踏入社會之後,應該服務當地社會,回饋社會。
「融入是參政的基礎,各種形式的參與,包括服務社會,都是融入,這些立足於服務當地社區的活動,能夠幫助華人真正融入美國。」李斧說。
「華人參與住在國政治,最初是作為維護自身利益的手段。」陳奕平指出,「在當地社會尋求發展的過程中,面對不公平待遇,需要借此維護權益、對抗歧視。但是華人要想在住在國落地生根,長久地發展下去,就不能只是得到自己族裔的支持。公益活動、社區服務和經濟上的貢獻,能夠幫助華人樹立良好形象,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真正成為當地公民的一分子。」
陳奕平進一步分析稱,「華人參政還面臨一些障礙。他們仍然有一些人參政意識不高,而且人口有限,各方面經驗和能力還有待提高。華人在”中國威脅論”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要融入當地社會,成為友好交流的橋梁,還需要面對許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