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典型的心肌梗死以持續性胸痛或心前區壓榨性疼痛為臨床首發症狀,但並非所有患者均表現出如此典型的持久性胸痛症狀,還有一類「沉默的殺手」,稱為無痛性心梗。這類患者容易誤診漏診,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如何提高對無痛性或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認識,降低病死率,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
無痛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占急性心肌梗死的8.3%~34%,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病率逐漸增加。據統計,60歲以下者為8.3%,60~70歲約占30%,80歲以上者可達80%。由此可見,無痛性心肌梗死多發於老年人。
二、發病機制
無痛性心肌梗死發生機制可能與神經病變、精神心理因素及免疫和炎症系統的激活有關。心臟的感受器和傳入神經在對心肌缺血的感知中起重要作用,刺激不足或者感受器功能失調, 都會影響衝動的發生和疼痛的感知,而且,傳入神經的病理改變也會阻礙衝動的傳導。
無痛性心肌梗死多發於60歲以上老年人群,可能與老年人自主神經變性、痛覺閾值升高、敏感性和反應性差等有關。老年人常有腦動脈硬化,以致感覺遲鈍而對疼痛的反應降低。糖尿病患者由於並發自主神經纖維變性,尤其是交感神經痛覺纖維的改變,使痛覺衝動傳入受阻,痛覺閾值升高。
(1)其他部位疼痛:主要表現為異位疼痛,如上腹痛、牙痛、下頜痛、肩臂痛、下腹痛、足趾痛等。
(2)胃腸道症狀:可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呃逆、消化不良等,特別是下後壁梗死,疼痛發生在上腹部,易與消化道疾病混淆。呃逆常見於病情嚴重者,且較頑固。
(3)低血壓或休克:以休克為首發症狀者常由於大面積心肌梗死或乳頭肌、心室壁、室間隔穿孔等所致。患者感到虛弱、大汗、虛脫,或一過性意識喪失,由於心排血量過低引起的腦缺血,極度嚴重者可發生猝死,程度較輕者,出冷汗、頭暈、收縮壓低於80 mmHg,少尿或無尿。
(4)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多見,還可有房性心律失常和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60歲以上患者多見。
(5)心力衰竭:主要表現為突發胸悶、憋氣、陣發性呼吸困難、咳嗽、咳痰、肺部囉音、肺部感染等,可以是原有心衰加重或 新髮心衰。
(6)精神症狀: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現暈厥、恐懼、緊張、躁狂、精神病、心臟神經症、極度疲勞等精神症狀。這些症狀在老年患者中更多見,多由於腦供血不足引起。
(7)外周血管栓塞:極少數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考慮到心臟黏液瘤的診斷,但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一個信號,所以患者可能突然出現下肢變冷、濕潤。出現肢端無脈是心肌梗死的另一個線索。
(8)完全無症狀:此類患者至始至終無任何症狀,僅心電圖發現可疑心肌梗死圖形,亦無心肌酶學改變,可通過心電向量圖證實,多見於灶性或陳舊性心肌梗死。
當臨床中遇到40歲以上、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無明顯誘因突然發生心力衰竭、低血壓、休克、意識障礙、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考慮無痛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及早觀察動態心電圖和心肌酶學改變,以便早期明確診斷。
既往研究表明,無痛性心肌梗死在年齡大、女性、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及既往心衰史的患者中多見。此外,腦循環障礙、吸煙均是無痛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
由於發生心肌梗死時症狀不典型甚至無症狀,使得患者未及時就診,或臨床醫生對此認識不足,沒有及時作心電圖及心肌酶學檢查,造成漏診或誤診。
從臨床預後看,無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較少服用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ACEI及調脂藥物等,故預後較有胸痛者差,死亡率高。NRMI-2研究顯示,無胸痛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是有胸痛者的2倍多(23.3% vs. 9.3%),可能與早期應用藥物治療更少有關。因此,識別這些無痛性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減少漏診和誤診,使其盡早得到有效的治療,是臨床上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嚴章林, 陶謙民. 無痛性心肌梗死[J]. 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 2003,30(5):276-279.
2. 李宗燕. 無痛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及治療[J]. 中外健康文摘.臨床醫師版, 2008,5(4):56.
3. 蘭麗紅, 劉小平. 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急診護理[J]. 護士進修雜誌, 2001,16(9):678-679.
心在線 專業平台專家打造
編輯 田新芳┆美編 柴明霞┆制版 康玥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