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布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if (window.location.host != ‘www.xuehua.us’){window.location.href=’https://www.xuehua.us/2018/08/01/%e3%80%8a%e9%ba%bb%e7%9c%81%e7%90%86%e5%b7%a5%e7%a7%91%e6%8a%80%e8%af%84%e8%ae%ba%e3%80%8b2018%e5%b9%b435%e5%b2%81%e4%bb%a5%e4%b8%8b%e7%a7%91%e6%8a%80%e5%88%9b%e6%96%b035%e4%ba%ba-4′;}《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每年在世界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涵蓋範圍包括生物醫療、智能計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幾乎所有新興技術領域。這份世界級權威性榜單旨在尋找從事創新科技研發、科技應用和商業發展的青年人才,給予這些青年創新者應得的關注,肯定他們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工作,並且激勵他們繼續在專業領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達到「make a better world」的共同目標。自 2018 年 3 月 12 日第二屆評選啟動以來,評審委員會先後有海內外近50 位來自學術、產業和投資界的人士加入。繼前兩批評委公布之後,現持續邀請到第三批重磅評委,包括:邱勇(清華大學)、王中林(佐治亞理工學院)、James Collins(麻省理工學院)、王強(真格基金)、徐立(商湯科技)、劉炯(瀾亭資本)。(評委介紹見下文)

不管是理論研究、技術研發還是商業發展,科學技術創新都離不開人的努力。自 1899 年創刊以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一直都是科技創新的倡導者和見證者,致力於關注技術突破與創新,每年評選的 35 歲以下創新科技青年,就是旨在提醒我們——在所有的創新背後,是一群有理想、有憂慮、有野心的年輕人。

該榜單曾經的獲獎人包括:Google創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創始人 Mark Zuckerberg蘋果首席設計官 Jonathan Ive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 主要貢獻者張鋒、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Paypal 及 Slide 創始人 Max Levchin 等。

隨著中國已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強勁參與者、競爭者,其中嶄露頭角的中國年輕人也逐漸增多。2017 年,DeepTech深科技聯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首次將「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以下簡稱「創新35人」)榜單落地中國,並在 2018 年 1 月舉辦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興科技峰會上公布了第一屆中國「創新 35 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正式發布,35位中國入選者涵蓋全球最前沿科學與技術

圖丨首屆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部分獲獎人合影

青年是人生開啟時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一個人在 35 歲之前的所作所為,很有可能會奠定其人生發展的基礎。「創新 35 人」作為一個前瞻性的評選,並不會以青年人過去的成就論資排輩,也不局限於時下最火熱的技術,而是旨在遴選不僅可創新,還可良好地轉化研究成果、有能力引爆未來的科技創新青年,並將他們團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創新者社群。

一如 2017 年的中國區榜單評委中,多位重量級評委,比如鮑哲南教授 (史丹佛大學)、Ben Y. Zhao 教授 (芝加哥大學),James Collins 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盧冠達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楊培東教授(加州伯克利大學)以及周昆教授 (浙江大學),都曾是該榜單的獲獎者。

圖丨首屆中國區「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評委名單

2018 年 3 月 12 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第二屆「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評選報名正式啟動(報名方式見文末)

本次榜單目前已獲得眾多超重量級專家評委的支持,新增評委名單如下:

(排名不分先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1964 年出生,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3 年 9 月考入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系,1988 年 7 月化學系本科畢業,並免試攻讀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1994 年 7 月博士畢業留校工作。曾任化學系黨委副書記。2002 年 3 月任化學系主任,2008 年 1 月任理學院副院長,2008 年 10 月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9 年 12 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4 年 9 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2015 年 3 月任清華大學校長。2017 年 4 月任清華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長期致力於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研究重點包括有機半導體材料、有機電子學基礎理論、有機發光顯示材料和器件。發表 SCI 論文 290 餘篇,申請國內外專利 530 餘項。

2003 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6 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7 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獲 2011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01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James Collins 是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院科學系及生物工程系教授,同時也隸屬於 Broad 研究所和 Wyss 研究所;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醫學研究所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成員,也是美國國家發明學會的特許研究員。

James Collins的研究小組主要從事合成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尤其注重通過網路生物學方法研究抗生素作用、細菌防禦機制以及抗藥性的出現。Collins 教授是全球公認的合成生物學奠基人之一。

Collins 教授的專利技術已獲得超過 25 家生物技術公司、制藥公司及醫療設備公司的許可;他幫助建立了許多公司,比如 Sample6 Technologies、Synlogic 和 EnBiotix。他獲得了很多獎項和榮譽,包括羅德獎學金,麥克阿瑟「天才」獎,NIH 導演先鋒獎,賽諾菲學院巴斯德獎等。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王中林教授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高塔(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

王中林教授在奈米發電機方面的研究發現與突破奠定了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機械能以做到器件自驅動的原理與技術的基礎路線圖,並激發了全世界範圍內對微奈米系統的學術及產業研究。此外,他還創立了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

王中林教授的所有出版物已被引用113,000次以上,論文被引用的 H 因子(h-index)是 180。在 Google Scholar 的奈米技術和奈米科學領域中,王中林教授的引用總數及 H 因子均排名第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王強是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並在一起作業、橘子娛樂等公司中擔任董事長。

王強是中國最大的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NYSE: EDU)的聯合創始人。王強也是一位知名的西文古書愛好者與收藏家,撰寫出版了《讀書毀了我》、《書蠹牛津消夏記》等著作,影響深遠。

此外,王強現任 CCG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常務理事、2005 委員會理事,以及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王強在 2015 年被牛津大學哈里斯·曼徹斯特學院授予學院基石院士(終身榮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劉炯先生於 2015 年創立了規模數十億人民幣的專注於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和先進製造等高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機構瀾亭資本,先後成功投資了馭勢科技、Emotech、雲跡科技、水巖科技、綠米聯創、寬凳科技等一系列國內外知名科技創業企業,成為高科技風投領域的一支新銳力量。

他在金融服務和股權投資領域擁有非常資深的經驗,在創立瀾亭資本之前,他曾先後任職於安永、普華永道等國際金融服務機構,以及國家航空產業基金、東方匯富等國內著名投資機構,其投資領域涵蓋高科技及互聯網、智能製造、教育及消費以及文化娛樂等行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徐立博士,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在他的帶領下,商湯科技在人工智能學術研發和商業拓展等方面均取得多項突破,包括在 ImageNet 2015 上成為首支奪冠的中國企業,在 2016 年獲得 ImageNet 3 個單項冠軍,並推動超過 400 家客戶的「人工智能+」升級,榮獲德勤「香港高科技高成長 20 強企業」。

徐立還促成了商湯科技成為高通在AI 領域唯一的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及英偉達的平台級合作夥伴,以及與本田、海航、銀聯、中國移動的戰略合作,並將商湯科技的業務拓展至金融服務、平安城市、自動駕駛、智慧零售、智能家居、機器人、虛擬增強現實、智慧醫療等多個行業領域和場景。

第一、二批40位評委名單如下:

(排名不分先後)

Eric Horvitz 對機器學習、自然語言理解、決策、人機合作等多個領域均有涉及,研究成果落地到健康管理、交通、電商、操作系統、空間科學等不同方面。Eric Horvitz 因其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傑出貢獻,曾獲 Feigenbaum Prize 獎和 Allen Newell Prize 獎。並獲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人工智能協會主席。

聯發科技是全球前五大無晶圓半導體IC設計公司,產品著重在無線通訊及智能終端機領域。各式晶片支持世界各地的行業標準,廣泛地運用在手機、電視、網路與各種智能設備中。2012 年、2014 年及 2016 年,蔡先生獲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百大CEO」殊榮。2015 年,蔡先生榮膺全球半導體聯盟(GSA)頒發張忠謀博士模範領袖獎

王堅博士於 2008 9 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台建設。作為阿里雲和 YunOS 操作系統的創始人,王堅於 2009 9 月至 2013 9 月擔任阿里雲首任總裁。2012 9 月,王堅被任命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自 2015 5 月起擔任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前,王堅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楊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光合作用、奈米線電池、奈米線光子學,以及低維奈米結構在光電等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等。其研究小組在奈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奈米雷射器。2015 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楊教授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周志華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項科研課題,出版《機器學習》(2016)與《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2012),經常擔任NIPSICMLAAAIIJCAIKDD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的領域主席。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IEEE南京分部副主席。

高通工程研發主管者,同時也是高通布局機器人市場的重要推手。數年前,Charles Bergan 就已經開始了在機器學習、神經網路領域的探索,協助高通發展可運行人工智能的手機軟硬件。高通著名的神經形態晶片就是由Charles 全權負責設計開發的,他的目標是將深度學習變成智慧型手機的基本配備。

鮑哲南教授一直致力於化學、材料科學、能源、奈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等領域的研究。她開拓了高電荷遷移性質的聚合物半導體和空氣中穩定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子設計原理;她採用新的印刷技術製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單晶有機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她還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機晶體管驅動的全新結構的電子紙。被評為《自然》雜誌 2015 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之一。鮑教授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陳剛教授是國際熱傳遞、奈米技術和能源領域的權威人物。美國國家工程院認為,陳剛教授因其首次打破被公認為物體間熱力傳導基本法則的黑體輻射定律公式,證實物體極度近距時的熱力傳導,可以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而被授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稱號。

Daniel E. Hastings 博士曾擔任美國空軍首席科學家。現任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太空學教授、系統工程部主任、麻省理工學院-新加坡聯盟首席執行官。Hastings博士同時也是空軍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也是 Charles Stark Draper 實驗室主任及公司董事會成員。

Ian 的研究興趣涵蓋大多數深度學習領域,尤其是生成模型和機器學習安全和隱私。他發明了生成對抗網路,是最早研究對抗樣本的有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同時還是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深度學習》一書的第一作者。2016 年,他在 OpenAI 組織了自組織機器學習會議Self-Organizing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an 曾在 2017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國際著名的行銷學專家,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任教多年,任沃頓商學院出版社主編委員會主席,矽谷開源軟件公司 Cignex 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之前,Schmittlein 曾任多家國際企業商業咨詢顧問,如 AT&TAmerican ExpressBoston Scientific, Ford Motor Company 等。

胡玲文博士在核反應堆設計、安全分析和應用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她提出了研制次臨界設施的計劃,計劃打造小型、安全且造價低廉的核反應堆,而核反應堆的原型堆將會是在 1974 年就建成的麻省理工學院反應堆上進行升級。採用新方法後費用將會得到大幅縮減,連建造時間也可以被壓縮一半。

Michael Hurlston 曾先後在Oren半導體,Avasem 集成電路公司,Micro Power系統公司,Exar IC Works 等公司工作。後於2001年加入博通,擔任多個銷售,市場和其他管理職位,後升任博通公司移動連接產品/無線通信和連接業務總經理。於20181月被任命為 Finisar CEO 和董事會成員。

季維智是雲南省靈長類生物醫學動物重點實驗室理事長,生物醫學動物模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未來理事會理事(2016-2018),國家幹細胞研究指導協調委員會專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生殖與發育專家組成員(2006-2014)國家實驗動物研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和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Dim-Lee Kwong 教授是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A*STAR)資訊通信研究所(I2R)的執行董事,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他主管的跨學科團隊由超過400位研究人員(250名以上的博士)組成,致力於與一些戰略性產業、醫療機構和政府機構一起解決未來製造、醫療、金融服務和數字化的需求中的問題。

現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中心研究員,並擔任國家能源咨詢委員、國家高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國家能源局能源互聯網專家委員會委員。此前,李俊峰先生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先後擔任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劉炯朗,台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學者,在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VLSI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均有傑出貢獻。

曾當選 IEEE Fellow、ACM傑出會員。2011 年榮獲「電子設計自動化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2014 年獲 IEEE 基爾霍夫獎;2015 年獲中國計算機科學協會海外傑出貢獻獎。2016 年獲 ACM/SIGDA 先驅。

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IEEE Fellow、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盧冠達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合成生物學中心的核心人物。共同創辦了多家針對人類健康研發創新診斷及治療技術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 Sample6Senti BiosciencesSynlogicEligo BiosciencesMBCure Engine Biosciences。曾榮獲 ACS 合成生物學青年研究員獎、生物醫學工程期刊青年研究員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新創新者獎、美國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總統獎、埃里森醫學基金會新學者獎及2010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等。

Animashree Anandkumar 的研究專注於大規模機器學習領域,尤其是高維統計及張量算法的發展和分析,開創了在非凸優化問題上尋找最優解決方案的研究。她為亞馬遜旗下最賺錢的雲服務部門AWS 展開前瞻研究,數學、張量、算法是核心,雲服務、機器學習都是手段,只為達到她解放人工智能的最終目標。

他被譽為可穿戴之父,研發出了世界第一款通用可穿戴計算機,此後,他相繼發明了包括智能手表可視電話、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EyeTap 數字眼鏡等一系列廣為人知的創造性技術與設備。2013 年,Steve Mann 教授召集了全球在義體人類倫理道德、監控和逆向監控、人文智能等領域的頂尖思想家,形成了世界上首套超人工智能和多感覺增強的道德體系。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學博士,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博士是中國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硬科技創新聯盟發起人,致力於硬科技創業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提出科技創業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發展主旋律的觀點。致力於打造硬科技創業雨林生態,目前已成功孵化140 餘家硬科技企業。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機器學習系主任、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會士,Tom Mitchell 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卓有建樹,撰寫了機器學習方面最早的教科書之一《機器學習》,是機器學習領域的著名學者。

Dan Roth 的研究是通過機器學習和推理的方法幫助機器理解自然語言。他是 AAASACLAAAI ACM 會士,曾擔任《人工智能研究》(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的主編。2017 年,他因在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和推理領域中做出重大的概念和理論創新而獲得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JCAI)頒發的約翰·麥卡錫獎。

Donald Sadoway 是世界頂級材料化學家,他曾發明一種全新的電極,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高兩倍以上,更發明了液態金屬電池,讓大規模電網級別儲能成為了可能。他還很擅於挖掘學生的潛能,開設了全麻省理工學院最受歡迎的課程,直接導致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程的誕生。

史元春現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人機交互與媒體集成研究所所長,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普適計算研究部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青海大學計算機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機交互、普適計算、多媒體。

曾任 Lyric Semiconductor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該公司基於 Vigoda 博士在麻省理工學院期間的博士研究成果,開發出了用於數據機器學習的首個微處理器架構。後被 Analog Devices 收購,並將 Lyric 公司的技術應用於時下的智慧型手機、電子產品、醫療設備、無線基站及汽車製造中。Vigoda 博士曾同時在麻省理工學院、三菱、惠普、聖菲研究所主持並參與科研。

Oriol Google DeepMind 的深度學習及應用開發研究員,此前在 Google Brain 工作。他專注於在機器學習、神經網路、強化學習領域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目前,Oriol 正在負責主管 DeepMind 的人工智能團隊在美國著名遊戲公司暴雪(Blizzard)開發的遊戲《星際爭霸2》中對戰人類。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現任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兼任紐約大學紐約分校庫朗數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以及數據科學中心教授。在加入上海紐約大學前,張教授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分管系統和網路研究的副院長。

360 集團創始人兼CEO,知名創業導師,免費安全之父。2006 年,周鴻禕創立 360,創新性地推出免費安全戰略,顛覆了傳統互聯網安全行業,開創了中國互聯網的新格局。2011 3 月,周鴻禕率領 360 集團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將之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互聯網安全企業。

周昆教授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周昆教授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和並行計算。在圖形學基礎算法、GPU 並行計算、虛擬化身、可計算製造等方向取得多項成果。曾在 2011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趙瑞林,現在是 Illumina 大中華區的總經理。加入 Illumina 之前,他負責 Thermo Fisher 中國區的市場部和商業運作部門。他還曾經在 Orbusneich 擔任過財務副總裁,以及在微創醫療擔任商務發展副總裁和大血管事業部的總經理。他還曾經是強生公司負責產品設計的工程師。他在美國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健康科學與技術系獲得醫學工程學和醫學物理的博士學位,以及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李佳,GoogleAI中國中心總裁,GoogleAI科學家,史丹佛醫學院客座教授。世界經濟論壇2018全球青年領袖。她負責面向企業的AI研究和產品,為各行業提供AI解決方案。

李佳博士在史丹佛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加入Google前,任Snap的研發負責人,並帶領團隊進行創新工作。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呂芳銘先生現任鴻海科技集團副總裁,並兼任亞太電信公司董事長。加入富士康科技集團之前,呂芳銘於1999至2002年任鵬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鵬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後由富士康科技集團並購。

1997至1999年,呂先生出任凌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1978至1997年就職於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先後任系統工程師,系統工程、質檢、研發、行銷等部門主管,惠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區CSO事業群總經理,亞太區TMO QMS總監。呂芳銘畢業於台灣中原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

劉先生於1993年創立美國中經合集團並任公司董事長,將風險投資的理念帶進中國。中經合目前在管理9支私募基金,包括和創新工廠共同管理的一支創 新髮展基金。總管理資本近10億美元,所投資公司總資產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

王小川先生,現任搜狗CEO,前搜狐高級副總裁兼CTO。他先後發明了有5億多用戶在使用的搜狗輸入法、搜狗搜尋等互聯網標誌性產品,被公認為中文信息化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時代,他帶領搜狗公司發展語音、圖像、翻譯等AI技術並率先實用化,帶領搜狗公司成長為國內用戶規模第四大互聯網公司,以及赴美上市中國人工智能第一股。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年“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第三批重磅評委發佈-雪花新聞

李巨是材料學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曾獲2005年美國 「青年科學家工程師總統獎」(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2006年材料學會傑出青年科學家大獎(MRS 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07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09年美國金屬、礦物、材料科學學會(TMS)「Robert Lansing Hardy」獎。 2014年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2014年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2017年入選材料研究學會( MRS )會士。

姚星,擔任騰訊公司副總裁,為公司組建世界級跨學科技術團隊。他主導創建了騰訊的企業級人工智能實驗室「騰訊AI Lab」(2016年4月)和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2018年3月),並管理其核心項目。在2004年加入騰訊後,他歷任技術工程事業群TEG(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的架構平台、基礎架構和搜尋技術等多個部門總經理,主管研發了騰訊的存儲系統、搜尋引擎、雲平台和微信紅包等核心基建項目。

邱利民,1997年獲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晉升教授。曾先後留學日本、德國、美國等國際著名低溫實驗室。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求是特聘教授(2017)、德國洪堡獎學金、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主要從事低溫制冷機、大規模氣體液化分離與LNG冷能利用、大功率電子設備高效冷卻等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100餘篇。獲授權中國專利100餘項。

David Berry在2005年加入全美最著名的生物醫療投資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他在投資和培養具有科技開創性的創業公司方面,為Flagship帶來了獨到的視角。David擁有超過200項專利及專利申請。在Flagship,David曾聯合創始和幫助超過20家生命科學和可持續技術方面的創業公司,目前多家公司已經上市,包括Seres Therapeutics、Joule Unlimited、Evelo Biosciences、Eleven Biotherapeutics、LS9、Axcella Health和Indigo Agriculture等。

參選資格:

年齡:參選者年齡須在2018年8月1日時未滿35歲,即出生日期不早於1983年8月1日,以身份證或護照文件上的年齡為準。

國籍:參選者必須為中國籍,含港澳台,所在地無限制。

學歷:本評選對學歷沒有特別要求。

專業:包括但不限於電子計算機與硬件、互聯網與電子通信技術、軟件技術、奈米技術和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航空太空、能源、交通等。

評審機制: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目標就是發現真正的創新——不論是新技術的發明,還是現存技術的創新應用亦或是價值革新。不論是發明了一種新的實用技術,還是通過將現有的技術應用到不同尋常的場景中,從而產生了新的領域、服務,或是解決了重大的現實問題的人,都可能是我們所尋找的創新者。

在評審參選人的時候,會考慮7個因素:影響力、獨創性、勇氣、時效性、企業家成就、溝通技巧及為貧困地區帶來的改變。理想的獲獎人需要在這些方面體現出競爭性。但是這些因素之間沒有一個絕對的權重標準,候選人亦無必要在所有方面都表現出色。

若以當選為目的與評委進行相關溝通,經證實後,主辦方將取消參選人本年度的參選資格。

時間安排:

2018年8月:評委評審材料

2018年9-10月:中美編輯部統計評審分數

2018年11-12月:通知獲獎人

2019年1月21日:於國貿大酒店群賢廳舉行頒獎典禮,公布獲獎名單

評選材料:

2. 簡歷:中英文簡歷各1份

3. 個人創新工作陳述:中英文各500字左右。

個人陳述應當以第一人稱盡量精簡地描述參選者的創新工作,尤其是關於技術創新及其影響。可以提供相關的媒體文章、同行評估的論文或公司網址等信息供評審委員會參考。

4. 推薦信:3封,包括推薦人信息(姓名、職務、所屬機構、郵箱),中英文各500字左右。

推薦信應闡釋推薦人和參選者之間的關係,以及為什麼認為參選者所做的工作很傑出。避免過於泛泛的描述。推薦信須有推薦人簽名,並附所在機構的信紙抬頭,可為掃描件或電子版。

將申請材料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主題為:姓名+所屬機構+研究領域申請材料請打包壓縮後以附件的形式上傳,簡歷、個人陳述和推薦信請使用PDF格式,簽名可使用電子簽名,除身份證件外,不建議提交掃描件。文件名稱請按下列格式編輯為:

1. 簡歷

2. 個人陳述

3.1 推薦信+推薦人1姓名

3.2 推薦信+推薦人2姓名

3.3 推薦信+推薦人3姓名

4. CV/Resume

5. Personal Statement

6. 1 Recommendation Letter+ Referee 1

6.2 Recommendation Letter+ Referee 2

6.3 Recommendation Letter+ Referee 3

7. 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頁掃描件

-End-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